挖优点 找问题 提建议

2017-09-30 13:00李政淼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枚举流程图板书

李政淼

【摘 要】评课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挖掘课堂教学的优点,做到智慧分享;二是要找出课堂教学的问题,凸显不足之处;三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给予策略支持。本文通过对4节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观察与分析,从10个角度进行评价,以期对信息技术教学以及教师们如何评课都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优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9-0056-03

以往我们的评课“说”得较多的是课的亮点与不足,授课者听到“亮点”时自然有几分欣喜,听到“不足”时难免有些失落但又不知如何“弥补”。实际上,评课除了要事实性地挖出课堂教学的优点做到智慧分享、善意地找出课堂教学的问题让授课者“知情”外,关键还要专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给授课者以及参与听课的教师以帮助或启发,这样的评课才有价值。笔者按照“挖优点—找问题—提建议”的思路,从10个角度“评”4节信息技术课(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陈国柱老师上的《算法及其表示》、杭州市桐庐中学江慧妍老师上的《Excel图表的制作》、杭州市新安江中学廖丽琴老师上的《期中试卷讲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和杭州市淳安中学徐飞翔老师上的《实用的枚举算法》)。

挖优点:做到智慧分享

1. 目标问题化

所谓“目标问题化”,即授课者把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转化为多个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目标问题化的好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载体或中介,让学生学习有目的性和归属感。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陈老师以“华罗庚怎么泡茶”来概括“算法的特征”、以“如何输出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来教学流程图的画法、以“如何交换A和B瓶里的醋和酱油”来分析算法的表示形式、通过“趣味问题”的解答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又如,在《实用的枚举算法》一课中,徐老师用“如何找钥匙”来引入新课、通过“鸡兔同笼问题”来解读枚举算法的含义、用“被涂抹数字问题”让学生体验枚举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画流程图和补充程序代码)、通过“吃饭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做到学以致用。

2. 问题情境化

所谓“问题情境化”,即授课者在呈现问题时不是直接描述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把问题融合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现实中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掌握”。问题情境化的好处是拉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陈老师用“学校上体育课,如果下雨或下雪,改到室内上课;否则的话,在操场上课”等情境化的问题作为画流程图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实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3. 策略多元化

所谓“策略多元化”,即授课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采取了多种有利于教学目标落实的方法和手段。策略多元化的好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和《实用的枚举算法》两课中,两位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用纸笔画算法流程图的方法。而且,陈老师还辅助性地让学生利用raptor软件画流程图,并用该软件检验所画流程图的正确性。又如,在《期中试卷讲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一课中,廖老师“坚持”在计算机教室讲评试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计算机来验证VB程序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编程思维的体验,而不是绝对化地停留在“纸笔”高考的“思维”上。

找问题:凸显教学不足

1. 内容偏臃肿

所谓“内容偏臃肿”,是指课堂教学內容总体上偏多从而导致教师教学紧张、学生学习忙碌的现象。内容偏多,不是知识容量“大”,而是教学案例多;教学紧张是指,一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完成得不彻底,甚至完成不了;学习忙碌是指,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像赶场子似的,一个接着一个地学,而缺少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算法特征、流程图画法、算法表示形式、巩固练习分别都用相应的案例予以呈现,教学容量大导致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学习都显得有些“虚浮”而不“踏实”。同样,在《实用的枚举算法》一课中,枚举算法的含义、枚举算法的算法(流程图和程序代码)、枚举算法的实践应用都有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学习。而教学实际结果表明,学生画枚举算法的流程图效果很不理想,也没有完成“吃饭问题”的课堂训练。

2. 讲练缺迁移

所谓“讲练缺迁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练所用到的素材是一致的,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操作方法与策略“依葫芦画瓢”式地予以套用,缺乏对知识的变相理解与正向迁移。这种“讲练一致化”的教学有可能造成学生在面对新情境的“同一性”问题时不知所措。比如,在《Excel图表的制作》一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基本上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予以线性展开。教师先通过“文本描述隐晦与图表呈现直观”的对比引入图表的学习,接着依据“任务一”中的题目讲解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并操作演示这三种图表的创建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任务一”并补充讲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最后,让学生做“任务二”同时讲解此任务中的重点——图表创建时要选择正确的数据区,并再一次让学生做反馈练习。从教学过程上看,“讲—练”重复运用了三次,这种固化的“讲练”课堂以及僵化的知识运用也将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迁移。

3.“结”“板”不重视

“结”指课堂小结,“板”指课堂板书。所谓“‘结‘板不重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结和板书意识薄弱,造成课堂上小结草草了事,板书可有可无的现象。从笔者所听的4节课来看,授课教师在小结与板书这两个教学环节上做得不尽如人意。课堂小结与板书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分析,4节课在教案中都没有预设教学板书,在教学现场就无所谓板书了;4节课在教案中都预设了教学小结,1节课在教学现场没有小结,3节课在教学现场有小结,但很仓促,教师仅仅是结合PPT口头快速地描述一下知识要点,走走过场而已。endprint

提建议:给予策略支持

1. 案例要精用

所谓“案例要精用”,一方面是指教学所用到的实例与素材是精心挑选过的,另一方面是指挑选出来的案例要能充分利用。这里的“精”有两层含义:一是数量上的精,案例不在多,而是质量上的精,案例要与教学内容或知识点高度融合。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简约”“高效”“优质”的课。“简约”意味着教学案例少而精,“高效”与“优质”意味着通过学习精粹的案例,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本质。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授课教师采用的“传教士过河”游戏是一个“包含性”很强的案例,但它仅仅作为教学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有些“浪费”。本课的教学其实可以充分利用该案例中“过河的步骤与方法”来引入算法的概念,剖析算法的“可行性、有穷性、确定性、输入与输出”等特征,进而拓展到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来描述“传教士过河”的解决方案,即算法。如此一来,学生就通过此案例学习了算法的概念与特征、算法的表示方法等核心知识,同时也就可以少学“华罗庚泡茶”“输出三个数中的最大值”“交换A和B瓶里的醋和酱油”这些案例。同样,在《实用的枚举算法》一课中,授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找钥匙”这一案例来学习枚举算法的含义、如何用流程图和程序代码来表示枚举算法的解题过程即本质,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少学“鸡兔同笼”“被涂抹数字”等案例。所以,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精”,精可以让看起来“浮肿”的教学内容“瘦身”;教学案例的使用要“精”,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疲于奔命”。

2. 概念需讲透

所谓“概念需讲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核心概念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讲清楚、讲透彻。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核心概念是他们能否恰当运用知识的前提。为什么学生难以做到知识技术与问题解决的正迁移,这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核心概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算法”是核心概念,如何讲清楚算法的特征呢?我们可以通过“传教士过河”的演示步骤用表格的形式“对号入座”式地列举和分析算法的具体特征,让学生既有感性的“知觉”,又有理性的认识。又如,在《实用的枚举算法》一课中,“枚举算法”是核心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枚举算法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的“讲述”之外,还应辅以形象的动画演示、真实的实物操作以及学生的角色表演等方法。再如,在《Excel图表的制作》一课中,“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都是核心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根据具体的数据创建合适的图表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三种不同的数据来对比分析“柱形图”反映数据之间的比较关系、“饼图”反映數据之间的比例关系、“折线图”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从以上三个实例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说来,核心概念仅靠口头表述是难以“讲”清楚的。这里的“讲透”往往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材料进行“示”和“析”,有时还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即“操作”和“表演”。

3. 知识到方法

所谓“知识到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引领的层次。“鱼重要,渔和渔场更重要”,这里的“鱼”指各种知识,“渔”指具体的方法,“渔场”则指由各种具体方法构成的方法系。为了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改变“学习”案例与“应用”案例之间的情境、“讲”透相关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外,还需要适时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方法上的提升。比如,在《算法及其表示》一课中,为什么学生在画问题解决方案的流程图时总是难以“下手”,找不到逻辑?这是因为在问题解决与流程图之间缺少一道桥梁——自然语言的算法表示。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在画流程图之前用自然语言有步骤地写出问题解决的算法,那么学生难画流程图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又如,在《期中试卷讲评》一课中,教师的讲解不能总是从“试题到试题”,而是要加强试题的变式研究,抽象出诸多试题之间更为本质的知识系和方法链,做到举一反三。再如,在《实用的枚举算法》一课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弄懂“枚举算法”外,还应和学生共同进行“枚举算法”的“算法”研究,归纳理解该算法的方法(最值法、代入法和分解法),提炼辨认该算法的特征代码。以此类推,教师在进行程序教学时,要对各种算法(排序、递推、递归等)进行特征代码的“抽象”、对比等研究。

4. 珍珠变项链

所谓“珍珠变项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习惯性”地引领学生把各种散落的知识科学地串联起来,构成具有逻辑的知识链,再把各条知识链建立起联系,进而形成一幅知识结构图。在教学现场,板书与小结实际上共同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它们扮演着“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角色。板书可以为学生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堂课的知识框架。笔者所听4节课中板书和小结的“缺失”直接反映了授课教师帮助学生“珍珠变项链”意识的匮乏。板书像课堂的“眼睛”一样,是一种流动的、看得见的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建议4位授课教师按照教学的进程在黑板或白板上用关键词语动态描述出课堂的知识要点,并用关系符号(箭头、线条等)勾勒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在课堂结尾时,笔者也建议各位授课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进行小结,即知识的自我建构,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说一说自己的学习经历与体会、搭一搭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结不是教师口头告“知”,学生听之,也不是教师根据PPT显示的内容独白式的表达。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果教师做好了板书与小结,学生所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珍珠”,还有结构形态的“项链”。

评课的真正意图是一种分享:分享授课者的智慧,分享听课者的“建议”。其实,评课只有评出合理的“建议”,才能切实让授课者受益。所以,笔者认为,有价值的评课,要能对课堂教学现场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诊断和“行动”上的建议。唯有如此,评课才能让授课者改进教学既有方向又有依据。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枚举流程图板书
基于理解性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研究
一种高效的概率图上Top-K极大团枚举算法
数组在处理枚举无规律数据中的应用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