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首次实验探究课的研究

2017-09-29 15:54夏雪
南北桥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蜡烛空气

夏雪

【摘 要】开学第一课已是家、校、师生均关注的问题,初中化学只有一年学习时间,内容紧凑,及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快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至关重要,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我们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实验探究 蜡烛 空气 呼出气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9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以下简称‘气体)”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后,通过这两堂实验探究课,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基本环节,阅读材料的技巧,熟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材编排它们作为实验探究课的首例,必定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实验探究能力。由此,教师教学用书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2.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3.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特点。4.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一、打破惯性——勿先入为主

学习,就是要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打开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到蜡烛,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展现在眼前的画面是什么呢?生活中蜡烛的用途不再局限于照明,比如作装饰品,生日宴会、结婚典礼上蜡烛的样式、颜色纷繁多样,其作用高于照明;室内有烟雾、烟味可以点燃蜡烛,能迅速去除烟雾和烟味;木质家具抽屉滑道用蜡烛擦一下,会更轻松好用;拉链拉不动涂蜡烛后会有明显效果;蜡烛油涂抹金属小零件防锈;制作香薰蜡烛等。

“气体”实验中列举了4条信息,通过阅读教材和已有知识,面对提问“空气中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方法是什么?”会有两种回答“燃着的木条”或“澄清石灰水”。两种回答的支持率不相上下,更甚者认为二者皆可。让学生重读教材发现,四条信息已经告诉我们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学生却习惯性的认为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搞的鬼。

当一堂课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学生的心情心境,学习的热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绪言中介绍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已不再是口号,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化学、发现化学、利用化学。

二、响应号召——全学科阅读

提到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每个学科都需要阅读,都必须重视阅读。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读题、审题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失误,看错、看漏、答非所问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是阅读能力不足的体现。

在“蜡烛”内容上方写着这样一段话“通過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简单一段话,学生概括出自己在本节课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做和注意的内容,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整节课流程可按照这句话来进行。

观察蜡烛物理性质环节,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整的描述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我提醒他们阅读教材不够仔细,学生才陆续答出蜡烛的硬度与溶解性。这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来源于教材,答案取自于教材,要学会阅读教材,不放过任何细节。

人教版教材姊妹篇《同步解析与测评》中,有对应例题1,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其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燃烧时发光、放热 ②燃烧时有水雾产生 ③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④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①②③ B.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

这道练习题非常基础,但从作业反馈来看,这道题是错误率最高的,出错人数超过百分之五十,均选择了D选项,出错的理由多是没有看清楚,没有注意到。可见,学生常犯的错误并不是来自于题目本身的难度,阅读能力的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

再以“气体”实验内容中列举的4条信息为例,学生通常会混淆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方法,就是没有理解第四条信息: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阅读这句话时,我会让学生补充一句,氮气不支持燃烧,有了这样的提示与举例分析,学生对于两种气体含量测定的方法就不那么容易弄错了。

三、主动学习——明学生心理

每个同学都见过蜡烛燃烧,却没有真正观察过。“取笑”学生会让他们更主动,笑一笑学生“看你们这次能否一雪前耻,看你们能否观察全面!”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观察,再描述,吃了刚才的教训,会让他们更郑重其事。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就怕被生活中如此常见又简单的问题难倒。但基本回答的都是燃烧时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现象,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变化却被无情忽略,经过提示方能回答完整。填写表格,按照教材提示,以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为分界点,但学生在描述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时,均会提到白烟,这就是观察不准确、不仔细。

“气体”实验,我会邀请学生做实验,他们会因为对实验陌生等诸多因素不愿意上台实验。我先演示学生易错部分,再让学生完整演示,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断鼓励,最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同学跃跃欲试,希望得到实验的机会。

四、观现象,得结论——习惯养成

实验的描述离不开“操作——现象——结论”,训练学生准确描述实验方法须从此刻开始。本课题实验涉及多种物质的检验与现象描述,既能回顾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蜡烛燃烧和“气体”实验描述现象机会很多,教材上要求填写表格,学生按照操作、现象、结论套路逐渐娴熟。学生能慢慢形成完整、准确描述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晶等.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15

[2]硫宗立等.化学九年级同步解析与测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3]郭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27

[4]周全等.基于蜡烛燃烧的高中化学绪言课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8):20-23.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蜡烛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我要买空气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