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彦博拜相前的基层执政经历

2017-09-29 02:35石磊
文史月刊 2017年8期

石磊

古语有云:“贤臣起于州县,良将发于行伍”。自古以来,县治一职都是历练国家贤才、选择政治栋梁的不二人选。宋代的宰相文彦博,从翼城知县起步,历仁、英、神、哲四朝,仁宗朝两度拜相,英宗、神宗朝为枢相9年,哲宗朝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出将入相50多年,在政事、军事、民事、文学、书法方面均成就不凡,堪称千古贤相。而其之所以能够出将入相,与其早年的基层执政经历息息相关。

崇文兴儒 打击奸猾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祖先出于春秋齐国公子完一脉。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氏;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宋太宗时,以避宋翼祖赵敬讳,又改为“文”。

文彦博少时即聪颖过人。传说他与诸童子在大树旁玩球,不慎将球滚入树洞,伸手无法取到,孩提们无计可施之時,文彦博提水注入洞中,水漫球即浮出,此事《介休县志》有记载。成年之后,文彦博的科举之途,也是一帆风顺。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九月,中举人,时年21岁,中举后又从大儒史熠学。史熠字中晖,时为光禄卿,历知恩州、潞州。史熠之母张氏善相术,言文彦博后必大贵,《东斋记事》载:“史中晖之母张氏,能知人,观其所为,而知其贵贱贫富。文潞公、张果卿、高敏之、吕公初举进士时,皆馆其家,极礼待之。言潞公、果卿、敏之大贵,公初有名而不达,后皆如其言”。

天圣五年(1027年),彦博进士及第,先为大理寺评事(正九品),后知翼城县事。当时的翼城县属于绛州所辖,户广人稠,颇多奸猾之徒,挟持上司,极难治理。文彦博被任命为翼城知县,而尚未到任时,会见了一个叫李本的门客,李本向其传授了治理之道,即“若要安稳,先诛首恶;民心为上,惠政为先”,于是文彦博上任伊始,就将县内肆横无比,要挟县内众官僚的张姓大户秉公判决,刺配远方,其后果然政令畅通,本县的治安得到极大的改善。众所周知,北宋施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人士大夫在北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很高,因此地方官都想方设法在各自的辖区内兴学育人,培养英才。文彦博来到翼城赴任后,首先徙置文庙,兴学育人,深得民心。《潞公文集》卷十二录《绛州翼城县新修至圣文宣王庙碑记》一文:“一日,睹新庙之既成,以殊像之未备,乃率其徒躬营其事。明年春,募工于别郡,得绘塑之妙者,于是塑宣圣及十哲之像,逾十旬而告就。……今兹为记,是用略诸,时天圣八年九月五日记。”文彦博用修复文庙的做法,向治下的百姓宣告自己重视教育,希望读书人认真向学,早日成才。同时,因为封建社会县官为了征收赋税,必须确保治下农业的稳定。文彦博为官翼城时,平易近人,经常深入民间田头,调查研究,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特别是翼城南河下(今唐兴镇东关村)一带,每遇暴雨,浍水猛涨,不仅淹没民田民舍,还危及人民生命财产。文彦博亲修河堤,根除水患,并在衙署之东的高阜上修建河亭,以观察水情,邑民感佩。后因文彦博被封为潞国公,邑人为纪念其德政,称之为“潞公轩”。

因为在翼城任上表现不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九月七日,文彦博受命以殿中侍御史,改知榆次县。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文彦博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春正月,才赶到榆次县赴任,到县后夙夜在公,勤于政事。同治《榆次县志》卷十二《思凤亭诗序》:“越明年春正月四日始到官。邑之生齿受地而附籍者五万二千户,侨居而未业者不胜算,河东之邑斯最为大,啧言控诉,庭无虚日。敏政者在之犹惮弗及,顾予菲劣,岂敢逸豫?盖夙夜而在公”。

明辨是非 直陈时弊

文彦博三载考满,政绩优异,升任兖州通判,后又升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成为皇上身边近臣。其间做过许多为人称道的大事、好事。

宝元三年(1040年)正月,西夏王李元昊称帝,宋夏关系陡然紧张起来。李元昊命令边境上的部落诈降宋廷,乘机袭取北宋边地的重要军事要塞金明寨(陕西安塞县东南沿河湾镇),兵锋直犯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范雍,文官出身,不懂军事,见夏军兵临城下,惊慌失措,急忙缴令屯驻庆州(今甘肃庆阳)鄜延、怀庆的副都部署刘平及将领石元孙等率兵赴援,共约万人,在延州之三川口(在今延安市西北)与十万夏军发生遭遇战。鏖战中,由于监军宦官黄德和临阵脱逃,致使宋军兵心不稳,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止,主帅刘平被俘,绝食而死。朝廷追究败军之罪,黄德和为了逃避惩治,竟诬告刘平降敌,并用金带贿赂刘平家奴出具伪证,致使刘家200余口被关进监狱。宋仁宗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命令文彦博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主审此案。通过调查取证,文彦博终于弄清楚了真相,准备给刘平平反,恢复名誉。这时黄德和害怕真相暴露,于是授意其党羽大肆鼓噪,阴谋翻案,以致朝廷又派来一位御史前来重审。文彦博据不接纳,对新来的御史说道:“朝廷担心此案难办才派你来,现在案子已结,你可以回去了。如果出了问题,我一人承担全部责任。”通过文彦博的据理力争,最终使诬告刘平的黄德和及刘平家奴都处以斩刑,昭雪了刘平之冤。

针对与少数民族军队交战时,监军宦官或监军文臣对前线军队主帅干预过多,导致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宋军屡屡战败的问题,其年三月癸未,文彦博奏乞主帅专行军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六载:“三月癸未,殿中侍御史文彦博言:‘比者用兵西鄙,有临阵先退、望敌不进之人,及置狱邻郡,而推勃之际,枝蔓淹延,启幸生之路,稽慢令之诛,将何以励从心而趋大故乎?且将权不可不专,军法不可不峻。兵法曰:‘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使之畏我,非严刑何以济乎?故对敌而伍中不进者,伍长斩之,伍长不进,什长斩之。以什伍之长,尚得专杀,统帅之重,乃不能诛一小校,则军中之令,可谓乱矣。……国朝著令,禁军将校之有过而从中覆,当施之龄平居无事之时。今防边用兵逾数十万,将不专权,军不峻法,何以御之哉。”,请战时专将权,峻军法。”虽然文彦博的奏章切中时弊,直指宋军战败的根源,但是由于宋代施行的是“以文制武,守内虚外”的祖宗之法,统治者惧怕统兵将帅甚于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以以英明著称的宋仁宗也无力改变,文彦博的这一良策最终不了了之。endprint

为国理财 解民之困

文彦博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名文锐,字挺之,仕后汉,任石州军事推官,后弃官归隐,宋灭北汉后,宋太宗曾下令“凡刘氏之旧臣,率度才而被用”,但是文锐无复出之意,“浮沉乡里,宴乐于友间”。其父亲名文洎,为宋初的高级官僚,《文彦博家世考》载:“文洎,历监征阆州,通判南京,官阁中,三门白波发运使属官,三门白波发运使,司勋员外郎、荆湖南路转运使,司勋员外郎、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后因病死于任所。”转运使为宋代的高级财政官员,兼有监察的执掌,为路(相当于省)一级的四位主官之一(另三位为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使、提点刑狱使)。

文彦博在审理完刘平的冤案之后不久,就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潞公文集》卷四载:“某天圣四年叨充乡赋,明道二年夏假副车于本郡,今年夏忝外计于本道,实嗣世职。”因为三年之前,自己的父亲文洎就担任河东转运使,而自己回到家乡河东任职河东转运副使,所以属于以副车(副手)任职本郡(故里),也属于承袭父职。上任之初,通过明察暗访,认为河东路沿边的六个军(州级别的军事要地),并不存在严重的国防压力,没有设立主官的必要,只要设置通判一员就可以胜任,于是“六月十六日,乞河东隰州、宪州、保德、宁化、岢岚、火山军处,各差通判,省职官一员”。而之所以上这道奏章,出发点在为国省财,因为州级主官通判与知州(知军)虽然名义上地位接近,都属于一个州的主要领导,但是通判的俸禄却远低于知州,且通判必须在两个州级的单位任职圆满之后,才能升任知州,这也能看出知州与通判的真实差距。

河东路所辖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与西夏邻接,依山筑城,最为险固,是抗御西夏进攻的战略桥头堡。然而内地转运粮饷,道路迂回绕运难走,附近虽有唐朝时所修的故道,但是长久废弃又无人治理。文彦博的父亲文洎担任河东转运使时,一度想要修复唐代的旧道,可惜没有动工就病故了。《宋史·文彦博传》记载:“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文彦博上任后,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之路既近又好走,保证了军饷的供应,并在麟州城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加强了麟州城的持久防御能力。后来李元昊挟好水川(即今宁夏隆德县境之渝河)战役胜利的余威,举兵攻打麟州,围城十天,看到城中粮草、甲杖充足,于是无奈之中只好解围而去。同时文彦博发现现行的民兵制度“河东路两丁内抽调一人为强壮(民兵)”过于损耗民力,于是上奏朝廷“请河东以陕西例三丁点一丁为强壮”,以体恤民力,舒缓民困。六月已末,文彦博升任天章阁待制、吏部员外郎、河东路都转运使,十月份,知渭州兼泾源路都部署,十一月,改秦凤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秦州,成为主管行政、军务方面的大员,防守边境二年,不断地囤积粮草,训练军队,加强边备,不轻易与夏人开战,结果赢得了“有威名,敌不敢犯”的美名。

精心治蜀 荐才举贤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甲辰,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的身份,改知益州(今四川成都)。 蜀地远在西南,夷夏共处,地狭人众,尤为难治,故俗语说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平”,仁宗将文彦博派到益州为官,无疑是希望文彦博能将蜀地治理好,为朝廷分忧解难。

文彦博到任之后,勤于公务,在蜀日有治声。军事上,请立法训练本路兵丁,强化对西边吐蕃的威慑能力,“十二月癸亥,文彦博言本路兵久不习战斗,请立法训练。诏先教以弓弩,即熟悉,又以刀枪阅示之”。同时,针对益州、彭州、邛州、蜀州、汉州五州大量驻扎骑兵,耗资巨大而蜀中河流众多,骑兵难以有效发挥机动能力的弊端,上书朝廷,请求将骑兵两千全部换成步兵,朝廷商量之后,准许更换三分之一。民事上,智降米价,打击奸商的气焰。当时成都的大商人囤积粮食,倒腾米价,不顾官府的限价命令,百姓苦不堪言。《东斋记事》记载:“文潞公在成都,米价腾贵,民受其困。因就诸城门相近院凡十八处,减价平卖,不限其数,张榜通衢,告知百姓。翌日,米价遂降。”由此事观之,文彦博是一个很有手段的能吏,绝非书呆子。经济上,支持交子务,为商民提供便利。当时的四川地区,使用铁钱,过分笨重不便携带,于是蜀中的大商贾联合起来发行交子(类似于近代支票),并获得了官府的认可。因为四川靠近陕西军事前沿,所以朝廷就近命令四川地区供给前线驻军军饷,军士们利用交子从四川换取大量的铁钱消费,使得四川地区的交子缺乏了本金(铁钱)的支撑,于是文彦博上奏朝廷“请诸州供钱拨充交子务”,使得交子的发行、交易、兑换有了充足的本金保证,从而使得交子不贬值。文教上,选贤举能,为国家荐举了大量的人才。如文彦博推荐蜀中士人龙昌期气正行介,学问精纯,可以担任校书郎,掌管州学;文彦博赏识梓潼人文同,认为其年纪轻轻,便文名远播,前途不可限量,后文同果然于皇佑元年高中进士,担任邛州军事推官,后人称其为“石室先生”;庆历六年,向朝廷推荐了高惟几、杨文举、田瑜、张九言,后皆为名宦。文彦博执政成都,为民请命,勤于公务,赢得了蜀中百姓的一致拥护,《蜀守记》中更将文彦博视为治理蜀中最佳官吏,“成都人称近时治蜀之善者,莫如田元均、文潞公”,文潞公即文彦博也。

剿平叛乱 功成拜相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七年三月乙未日,知益州、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文彦博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三月丁酉,改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文彦博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皆为副宰相级别的高级官职,为文彦博进一步施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发动兵变,建立政权,自称东平君王。朝廷急派开封府知府明镐前往镇压。但是当时的枢密使为夏竦,与明镐不和,因为枢密使主管军事,所以在用兵途中对明镐处处牵制,导致明镐久攻贝州城池不下,朝廷震怒。文彦博为了替仁宗分忧,主动请缨前往贝州讨伐王则叛军。《长编》卷一百六十二记载:“先是,枢密使夏竦惡明镐,恐其成功,凡镐所奏请,辄从中沮之。彦博既受命,因言军事中覆不及,愿得专行。戊寅,诏许彦博以便宜从事。”

次年正月,仁宗任命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拥有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文彦博采纳部将刘遵的建议,一面以大军佯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在贝州南城暗挖地道,选精兵士卒潜入城内,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破城池,宋军蜂拥入城。王则试图用火牛冲击宋军,想乘机突围,不想尾部被点燃的黄牛剧痛之下,倒冲本阵,反倒打乱了王则的阵脚,兵败如山倒,王则战败被俘,押解到京师汴州被杀,兵变得以平息。经此一役,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第一次拜相。

文彦博之所以能出将入相,除了其天资聪慧,又勤于政务,且对朝政持一种稳健务实的态度之外,当与其长期担任地方基层官吏,熟悉下层百姓疾苦,了解地方政治的运行规律有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