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军中英才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1999年国庆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被隆重评为“双百”人物之一。他戎马一生,威震中外,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惧威胁,宁死不屈,始终保持忠诚卫士的浩然正气。叶挺的铁骨铮铮是怎样练就的?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军队的贡献有哪些?适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与大家一道,追寻叶挺那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足迹,感受他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军事生涯。
缔造独立团,铁军威名扬
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的周田村,家里共有10个孩子,生活十分清苦。在这个毗邻港澳的沿海山村,很小时叶挺就目睹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欺凌。在私塾读书时,他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小就立下了“强兵富国”的志向。他特别钟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辛亥革命后,叶挺带头剪掉了辫子,以此支持革命。
16岁时,叶挺考入当时为培养军事人才设立的广东陆军小学。后又进入湖北陆军第二学校学习。1916年,因成绩优异,他被保送到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其间,叶挺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杂志,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反映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新青年》。他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进步思想。他还曾给《新青年》编辑部写过一封长信,信中力陈“欲振污世,起衰溺”的关键在于“自身先有觉悟之机”的想法。
叶挺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加入援闽粤军。他在任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营长时,率部为保卫总统府、反击陈炯明叛军而英勇作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奖勉。1924年夏秋之间,在孙中山先生推荐下,叶挺作为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以国民党员第一人的身份被派往苏联学习。当时到苏联学习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中国留学生就读的学校,也只有一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第二年春天,叶挺又转入前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深造。
叶挺虽不能按起初自己的预想学习军事,但他并不介意,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他当时开始接触并想要积极学习的。于是,在那里叶挺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叶挺感到以崭新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要比与地主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国民党,在革命理論和实践方面都更富有朝气、更富有战斗力,于是,就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并忠实坦诚地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1925年10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经王若飞等介绍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不久,叶挺从前苏联留学归国。
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叶挺受命任团长。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他对所部进行紧张的军事、政治训练,让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1926年4月底,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部队,开赴前线。
在武昌城下,独立团受命担任主攻。面对敌人的严防死守,叶挺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经过5天的浴血奋战,独立团以牺牲191人的代价,歼灭3万敌军,攻克武昌,写就了当时的一段战争神话。
在接下来的一次次重大战役中,独立团勇敢善战,锐不可当,屡建奇功,为国民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1月,旅居武汉的部分广东人士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座人称“铁军牌”的铁盾,敲锣打鼓地献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代表第四军接受了铁军牌。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他所领导的第四军也被人称为“铁军”。
领导两起义,报国志不泯
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让蒋介石觉得他的独裁野心具备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便加紧了反共的步伐。当时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妄图借机吞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1927年7月27日,赶在敌人出动之前,叶挺和贺龙先后率部奔赴南昌,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一起,商议发动起义事宜。
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在这个历史的重要关头,叶挺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担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率领北伐军3万余人,打响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决战当夜,起义的红色信号将南昌城映得通亮,起义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顿时,各个预定攻击地点枪炮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闻之胆战心寒。起义军经过四小时的血战,于拂晓前全歼南昌城内守敌。奏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高亢序曲。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起义军所属三个师,一个师的师长蔡廷锴率部叛变,亲率一个师在汤坑被薛岳打垮,另一个师师长周士第以下、团以上全部军官离队逃走,只剩下滇军老将朱德率800人坚持下来……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最后导致失败。但这次起义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南昌起义荟萃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形成了中国革命军队的高层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才基础,给人民军队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
南昌起义的炮火声还未完全消散,同年12月11日,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广东省委又以叶挺为军事总指挥发动广州起义。原定1927年12月13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因汪精卫得到消息,密令粤系军阀张发奎解除教导团的武装,驱逐赤卫队,搜查职工会。远离广州的反动军队,开始向广州调动。在此情况下,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把起义时间提前到11日,并下达了战斗命令。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世界的广州起义。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苏兆征任主席(因病未到职,由张太雷代理),叶挺任起义军总司令。endprint
广州起义,也惊动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向广州进攻,出动炮舰轰击广州市区,派海军陆战队在长堤登陆,攻击我起义部队。12月12日下午,张太雷牺牲。在中外反动势力疯狂进攻面前,起义武装浴血奋战,珠江以北城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
但是,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敌强我弱,起义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与叶挺并肩作战的时任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聂荣臻回忆,起义后第二天晚上,叶挺在会上提出最好不要再在广州坚持,把其余队伍拉到海陆丰去,但参加广州起义的共产国际代表却极力主张坚守广州,最终起义失败,叶挺决定撤离广州。
南昌起义之后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其间,叶挺将军的卓越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广州起义失败,叶挺因此受到了李立三、王明等人的片面指责和处分,叶挺十分委屈和压抑,而国民党对他的大肆搜捕又让他无处栖身,在这种情况下,叶挺被逼无奈开始了流亡国外的生活。
叶挺的流亡生活主要是在德国和法国度过的。刚到德国时的叶挺十分消沉。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严肃而诚挚地与叶挺进行了交谈。当时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他。在周恩来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叶挺逐渐摆脱了失败的情绪,他意识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的荣辱同整个革命事业相比算不了什么。此时,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向全国扩展。中国革命的前景重新燃起了叶挺的激情和希望。他决定多学些本领。德国陆军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所以叶挺特别加以考察,准备日后有机会时再返回祖国大显身手。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而蒋介石对日本一味退让,却不断调兵“围剿”红军。身在海外的叶挺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气愤,他密切注意国内局势。考虑到海外不能及时了解国内最新动态,他索性离开了德国,回到澳门。
关于这段历史,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中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申冤。”周恩来作为见证人,断定叶挺是“离党”,而不是“脱党”,这是一段影响深远的论述。
率部勇抗日,严拒蒋利诱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周恩来在上海会见叶挺,请他出面改编红军南方游击队。国民党方面,因为叶挺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北伐名将,又知道他当时已不是共产党员,也曾想拉拢他。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叶挺的政治态度十分明朗,任命他为新四军军长的命令一发表,他就毫不犹豫地奔赴延安,共产党高规格迎接了他。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在抗大礼堂举行的欢迎大会。晚会上,叶挺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的道路,是艰难的,很不平坦的。十年内战时期,许多好同志倒下了,也有个别叛变了。坚持下来的同志,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好比爬大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
从此,叶挺运筹帷幄,率领新四军身经百战,奋战在抗日最前线。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期间,人们看到他总是随身携带着根手杖。大家对这根手杖充满了好奇,不禁纷纷猜测起来。有人说,手杖里面藏有长剑;有人说,那是一枝长枪。而叶挺对人们的种种猜测总是笑而不答。有人专门去问叶挺的内勤警卫,但警卫也不明真相。直到后来,人们才从新四军军部首长的保健医生张岗那里揭开了这枝神秘手杖的秘密。
原来,这枝手杖是叶挺在德国时的一位友人所赠。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担任起义军总司令的叶挺在莫斯科受到共产国际的不公正指责。叶挺一怒之下,愤然离开莫斯科,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海外生涯。其间,叶挺在德国生活了5年。虽然在德国的生活异常艰辛,但他仍然潜心研究军事。叶挺将军的军事才华受到了一位德国友人的赞赏。他赠送给叶挺这枝手杖作为留念。
这枝手杖长近一米,手握的地方是个椭圆形的铜环,下面连着长长的钢管,钢管外面套有不锈钢的套子,手杖底端着地处是一个钢塞。平时,它是一枝普通的手杖,在野外訓练时或战场上站累了,只要将椭圆形抓握的地方打开,往地上一插,就可以当凳子坐。叶挺军长个子高大,魁梧英俊,坐时两腿叉开,呈三足鼎立之势,样子十分威武。在紧急情况下,这枝手杖还能当武器使用。只须拉开上面的铜环,装上子弹,手杖就会自动跳出一个栓,拧掉钢管朝下一端的钢塞,手杖转眼就变成了一枝左轮单发步枪。
叶挺将军十分珍爱这枝特制的手杖,平时总是随身携带,可谓形影不离。皖南事变发生后,叶挺于1941年1月13日向党中央发出最后一份电文后,即下令砸毁电台,分散突围。随后,叶挺在饶漱石等人的劝说下,经仔细考虑决定下山与敌谈判。他在去与敌人谈判之前,将这根心爱的手杖扔下深渊,显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气概。叶挺军长下山后即被国民党军扣留。随即,国民党军队漫山遍野搜寻他的手杖,却一直未见踪影。叶挺将军的手杖从此就神秘地消失了。
1941年1月8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遵令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北移部队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或壮烈牺牲,或被俘失散。叶挺抱定必死的决心,苦撑危局。14日下午,执行中央指示,为保存干部,减少人员牺牲,叶挺前往与国民党军队谈判。却谁知一去即遭扣押,从此叶挺被国民党当局囚禁了长达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endprint
从上饶到桂林到重庆,又从重庆到恩施到桂林,再从桂林到恩施到重庆,叶挺的囚禁地几经转换。但是,无论被转迁到何地,他都以坚决的态度拒绝国民党当局许以的种种高官利诱,坚决不为蒋介石当“鹰犬”。1942年囚禁重庆时,蒋介石曾“召见”过一次叶挺,逼叶挺“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叶挺则答:“请枪毙我吧!”大义凛然,宁折不弯。
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后,曾先后囚禁于江西上饶和四川重庆等地,国民党屡次劝降都遭失败。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是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皖南事变中遭国民党无理扣押和非法拘禁的叶挺将军曾两度被秘密软禁于这里,历时2年之久,是叶挺将军被囚禁时间最长的地方。1942年底,叶挺将军从四川重庆押解到恩施时,被软禁在城东门“民享社招待所”(今三义宫38号),两三个月后,陈诚为了表示对叶挺的“宽松”和“自由”,且又易于看守,便选中后山湾这栋民房,将叶挺迁移于此软禁。1943年8月蒋介石将叶挺转押广西桂林,次年1月又押至恩施,仍囚居于这栋民房,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押至重庆。在叶挺将军囚居恩施2年间,其夫人李秀文,子女叶正明、叶华明、叶扬眉先后到此同住,经陈诚特许,其子女都得以在恩施上学读书。
1942年,时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向蒋介石献计,借以与叶挺同学的关系,企图做叶挺的转化诱导工作,得到蒋的同意。叶挺为了摆脱蒋介石的纠缠,便来到了恩施。但叶挺将军在囚居恩施期间,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丝毫未被陈诚等人的“转化”“诱导”所动。1943年6月25日,受周恩来的指派,《新华日报》社记者陆诒借参加“鄂西大捷”到恩施探望叶挺将军,并转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亲切问候,使叶挺将军渴望见到党的同志,并向党组织交心的心愿得以实现。同年7月1日,蒋介石飞抵恩施,在龙洞下榻处又亲自劝降叶挺将军,仍不被其所动。
在囚禁恩施期间,叶挺将军通过开荒种地,饲养家畜,培植茶园,改善自己的生活,并经常接济附近的穷苦百姓。当人们获知他就是战功显赫的新四军叶挺军长,都深感惊愕,更加钦佩敬重他了,而且都喜欢和他聊天,交心谈心,听他讲抗日道理。
叶挺将军囚居旧址面临西门河,背靠梁子山,一条大道(原巴名公路,现209国道)穿越南北,对面为六角亭山峁,整个壕沟里人烟稀少,易于把守和保密。囚居旧址为土木结构、布瓦面民房,东向,正屋3间,厢房2间,民间俗称“钥匙头”建筑形式,有拖檐2间。该房原为地主李子尚产业,由佃户刘贵金居住。叶挺将军住进后,佃户搬进厢房,让出堂屋、灶屋及左间正房由叶挺使用。叶挺将军的卧室,陈设朴实简单,有一张老式五屉桌、一把木椅、一个洗脸架和两张用木板凳架起来的床。1995年8月,叶挺之子叶华明在观看旧址时,回忆起50年前的情景说:“卧室有两张床,为恩施山区民间老式木架床,一大一小,小的是父亲用,大的由哥哥正明、妹妹扬眉和我三兄妹用。晚上,父亲在老式五屉桌前辅导我们三兄妹学习,讲革命道理和抗日战斗故事。堂屋正中有一张大方桌,吃饭用,右侧有几个兔笼,味道很臭。”
叶挺将军囚居恩施时的生活供应,是从时任湖北省银行行长兼平价物品供应处总经理、叶挺的老朋友周苍柏的个人积蓄中借支的,由周蒼柏指定职员王惇翔、柯南山负责。陈诚也按六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的标准,发给叶挺薪水和军装,但都遭叶挺的拒收。蒋介石对叶挺在恩施的“休养”也格外“关心,除安排陈诚直接控制外,还指示军统负责监视,并把特务以“招待员”的身份安插在叶挺身边。陈诚借保护叶挺为由,派特务先后以“警卫班”名义住进叶挺农舍,负责监视叶挺的一言一行,叶挺的一举一动也都要立即报告特务组长,或以书面报告送特务组长审查。晚上,凄凉漆黑的农舍四周布满岗哨。农舍后面梁子山上筑有碉堡,晚上住士兵,天明即撤走。表面上看,叶挺将军可以自由行动,实际上是受特务的严密监视。
以上这一切威武不屈的表现,究其因,远的不说,仅就近的来说,其实,早在叶挺将军刚刚被国民党扣押时,他就抱定了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顽强信念,这一点以他刚被扣押不久用心血写了的一篇长达18页的文章《囚语》为证。叶挺从入狱第4天起就开始写一篇剖析自己灵魂并且颇带着感情色彩的这篇《囚语》。这篇文章极其平实地反映了他突临变故时的真实内心世界,其中的文字和段落不是很连贯,大概是在几天里断断续续,随思绪涌来和飞扬之中信手写下,共3200余字。
时隔多年后,有志于追寻父辈的红色足迹和研究其思想作为的叶挺儿子叶正明,听说父亲有一篇文字被收在国民党当局的档案里,便千方百计去四处寻找,后来终于在中央档案馆看到了这篇在他看来永远留着父亲身体及指间余温的《囚语》手迹的复印件。相对于早已为人们所熟识的《囚歌》,叶正明更喜欢这个《囚语》,他曾说:“我倒是觉得这样的文字,没有任何雕饰,更质朴真切,更能反映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心境,让我感知一个有血有肉的叶挺。”
叶挺在《囚语》的开头,写了四句明志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不辞艰难那辞死,
生死原来相游戏。
只问此心无愧作,
赤条条来光棍逝。
在《囚语》中,叶挺对于入狱,感慨地写道:
吾妻于二十一号来一电,嘱我应为六七个儿女(第七个尚在胎里)珍重自惜。妻儿的私情固深剜着我的心,便我又那(哪)能因此忘了我的责任和天良及所处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呢?我固不愿枉死,但责任及环境要求我死,则我又何惜此命耶?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就在这一段非常岁月的牢狱生活中,身陷囹圄而铁骨铮铮的叶挺将军还吟出了那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诗作《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endprint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多少年来,穿越时空隧道漫长又匆匆的记忆,这首铅笔写就的著名词句依然闪耀在重庆西郊那个熙来攘往游客拜谒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墙壁上,来此亲眼目睹的人们每每驻足观看这首烈士诗作,默诵沉思不语时,无不心潮翻滚,感慨良多。在叶挺将军50岁的生命里,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失去自由的状态下度过的。不难想象,这些慷慨悲壮的诗句浓缩着将军对于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又分明地彰显出将军那铁一般的信仰追求和铁一般的坚强毅力与意志!今天读来,还能体会到他那份在生死未卜的时刻仍然不肯屈从的昂扬斗志!叶挺将军在牢中高歌着“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激励着革命志士的坚强斗志!
不渝跟党走,急切再入党
“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一个囚徒的自由。”叶挺蓄须明志,本想待到自由时再剪胡须,不成想,这一囚就是5年零2个月,须发皆白。
蒋介石之流接二连三的狱中劝说、威逼利诱和颠沛流离的囚禁生活,并没有削弱叶挺的意志,他终于等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毛泽东亦亲赴重庆与蒋介石共商国是。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无论是国共两党之间的谈判还是随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都把释放政治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经中国共产党多次争取,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当然是有条件的——1946年初,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交换条件,愿以被俘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马法五换回叶挺,蒋介石接受了这个条件。出狱前夕,沈醉试探性地询问叶挺:获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叶挺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请求党恢复我的党籍。”回到军统,沈醉把叶挺的话转告戴笠,戴笠听了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半天才有气无力地说:“共产党人的可怕,就在这个地方。”
1946年3月4日,被蒋介石扣押长达5年之久的叶挺终于获释。重获自由的他感慨地对老朋友田汉说:“我真是个不幸的人,从贺叶南征,到‘江南一叶,许多不幸的事情,都与我的名字有关。但我将接受这些经验,重为我的祖国,呕出我的心肝!”
3月5日,叶挺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提笔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恳切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电文写道: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我已于昨晚出狱,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这是他继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后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寥寥数语背后,浓缩了叶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不懈追求的生命底色,透露出对党真挚深厚的感情,刻画出一个铁血忠魂的高大革命将领形象。
叶挺在出狱后10个小时写就的这份入党申请,马上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电文发出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由毛泽东亲自修改润色了的批准电文。这份中共中央于7日的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电文如下:
亲爱的叶挺同志:
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中共中央
三月七日
在胡乔木草拟的复电中,起首称叶挺为“叶希夷”,毛泽东将其改为“叶挺同志”,后改为“叶挺将军”,最后又改成“亲爱的叶挺同志”,其中心意,溢于言表。
真乃“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5年的牢狱生活,使叶挺决心要加倍地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一定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找回失去的这5年宝贵光阴。
短短几天中,叶挺出狱、入党、夫妻子女团聚,三喜临门。夫人李秀文在照“团圆照”时说:“我从来没见到他这样欢喜过。”叶挺接上說:“我感到我们好像又结婚了。”
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叶挺特意阐明二次入党的深思熟虑:
出狱第二天就请求加入共产党,是经过5年考虑的结果。第一,我的很多朋友、部下都牺牲了,今天如果专为个人生活着想,是对不起他们的。第二,我也考虑过真正为了中国人民幸福而努力的是哪个政治集团,在我5年多的考虑中,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同志能贡献其全部力量来为中国人民工作。所以我在囚禁期间,就有这个决心: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承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叶挺获释前后的半个月中,正是国内政局急剧逆转的时刻。刚刚结束八年战乱的中国,又面临着全面内战的险境。形势如此严峻,叶挺哪能安心休养。他希望回到新四军中,甚至幸福地憧憬着:自己此生未酬的壮志终将有个归宿了!
就在叶挺焦虑的等待中,党中央已经决定让叶挺作为中共军事代表之一,协助周恩来就国共两党军队的整编方案与国民党谈判。4月6日,党中央发来一份电报,批准由叶挺代替周恩来,到延安参加整军会议。这次会议原定由周恩来主持,但因蒋军突然进攻四平等地,东北形势骤变,周恩来要留在重庆进行紧急交涉,遂改由叶挺出席。周恩来还特地关照说,他这次北上可以带上家眷,先参加整军会议,会后是否留在延安,再做定夺。
叶挺品味着这番话的含义,更加欣喜。原来此去延安,不只是参加一次会议,还要举家搬迁。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离开党18年,他已备尝离群孤雁的滋味,这次终于回到了党的心脏。
恰逢来渝谈判的王若飞、博古等人要尽快回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最新的情况,叶挺就与他们一起在1946年4月8日也就是出狱后的第36天,搭乘美军观察组的C-47式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叶挺等一行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的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5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这位伟大的将军,带着他对于革命的理想、对于新中国的向往,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是他和那首豪气万丈、响彻云霄的《囚歌》,在飞机残片燃起的烈火中得到永生。
闻知噩耗,在新四军中一贯推崇和尊重叶挺的陈毅悲痛难抑,挥毫写出一首超过百行的挽诗来哀悼这位亲密战友,他在最后一节写道:
沉默寡言,深沉不露,
令我忆君之丰采。
勇迈绝伦,倜傥不群,
令我忆君之将才。
胸无城府,光风霁月,
令我忆君之天真有如提孩。
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
不愧革命家的气概。
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
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
将军之魂魄兮,归去来,归去来!
与叶挺革命情深的周恩来评价叶挺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毛泽东也曾称叶挺将军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叶挺的战友聂荣臻也这样评价他:叶挺一生中有过许多辉煌胜利,也遭受过许多失败挫折。他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无比坚定,无比勇敢。他那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的崇高品格,尤其令人感佩。
这就是叶挺将军,一个一生为实现自由而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人民和革命事业并“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