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陈 健
(江南大学 a.商学院; b.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建华a陈 健b
(江南大学 a.商学院; b.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加强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章以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调查了377位学生,对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研究型大学; 工商管理;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激烈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于WTO条款下国际工商管理教育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侵入[1]。从诸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现有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在总量上,又要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除了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之外,更强调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工商管理人才,作为未来可能的管理者,目前针对他们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供需矛盾突出[2]、实践环节不足、知识面狭窄[3]、课程全而不精、教学方式单一等[4],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国家中长期战略培养的六支人才队伍之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5]。现有的创业教育存在教育层次低、培养形式单一、主体地位缺失、实践性不足和人本意识不够的缺陷[6],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商业伦理教育方面,管理者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较为紧密,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针对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为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这一环节需要高校在课程规划中予以重视[7]。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中,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通过对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而提出深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项目组2017年4月对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3—2016级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旨在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需求方面的了解,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需求的对接,使创新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调查方式主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对2013—2015级本科生采用纸质问卷填写方式,对2016级应届毕业生采用网络问卷填写方式,然后对问卷进行编号,再从问卷编码中按不同年级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人数进行非结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问题:①您高考前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情况的认识如何?②您觉得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缺点有哪些?③除了上课之外您为深化本专业学习做了哪些工作?④您对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有何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每个年级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377份,回收率为94.25%,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达到了预期效果。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前期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规划五个部分。项目组将回收的问卷用SPSS22.0进行数据录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N=337)
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课题组从前期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规划四个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此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在的问题。
2.1学生报考前对工商管理专业认知度较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见表2),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略少,仅占到了36.87%,有63.13%的学生没有将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报考。报考前对该转专业的认知度方面,报考志愿前对工商管理专业“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只有35个人,共占18.57%,而对该专业“一般了解”的有114个人,占到了30.24%,相比之下,对该专业“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人数较多,分别有149人和44人,共占了51.19%。报考动机方面,真正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仅占34.22%;经过“老师或家长推荐”报考该专业的占23.61%;“随意报考,不太了解”的占31.56%;还有10.61%的同学是由于“容易录取,分数线低”而选择报考该专业。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在填志愿前将工商管理专业误认为是培养在工商局工作的公务人员,未来从事与行政相关的工作。由此看来,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知度偏低,而且在报考时对该专业的报考意愿也较低,这直接影响学生入学后对该专业的学习态度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因此,对高考考生进行一定的专业认知指导有助于考生对专业的选择与决策。
表2 工商管理第一志愿录取情况
2.2课程设置评价度不高,知识实用性弱
通过调研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其课程设置的评价度不高,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的仅占32.9%,有44.74%的学生对于专业的感知度不高,认为课程设置“一般”,而认为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分别占19.74%和2.63%。在询问调查者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课程的“实践考察不足”,占84.21%;“课程枯燥无味”,占55.26%,还有25%和19.74%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教学缺乏”和“课业繁重”、知识内容不够丰富;另外还有5%的同学认为毕业实践没有指导性、缺少有从业经历的老师授课、内容广泛等原因。在对课程的实用性感知调查方面,从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来看,没有学生认为实际关系非常符合,只有26.32%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不太符合”和“非常不符合”的分别占23.68%和3.95%,表示“一般”的占46.05%。在知识的实用性方面,只有1.32%的学生认为传授的知识“非常实用”,35.53%的学生表示“比较实用”,35.53%的学生表示“一般”,表示“不太实用”和“非常不实用”的分别占22.37%和5.25%。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需求和学校课程教学的供给存在明显的矛盾,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亟待优化。
2.3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满意度较高,但认为授课效果一般
在对授课质量和授课效果的满意度调查中(见表3),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其中表示教师授课质量“非常满意”的占1.33%,51.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表示“一般”的占35.54%,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1.94%,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在授课效果方面,有47.48%的人表示“一般”,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35.54%和3.71%,而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11.94%和1.33%,由此看来,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教学质量较高,只是在教学授课方式上略有欠缺,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比
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实际用途不大”(39.47%)、“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31.58%)、“互动性较弱,课程无聊”(13.16%)、“课时偏少,讲课内容少”(11.84%)、“其他”(2.63%)和“缺少教学参考书籍和资料,不利于学习”(1.3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加强授课技巧,既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同时也要提升知识的应用性和理解性。
表3 教师授课质量与授课效果的满意度
2.4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书籍阅读量较小
在阅读专业书籍(除教材)方面,学生阅读量普遍较低,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不到5本(46.05%)”“5~10本(38.16%)”“10~20本(7.86%)”和“20本以上(7.86%)”。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虽然会在课堂上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是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与这些书籍并无直接关系,再加上课业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外书,只是偶尔为了考一些资格证才会触碰这方面的书籍。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即使看书也是为了考试而抱有功利性的动机。通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专业课学习后,对该专业有了较多的了解,其中“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数分别占44.74%和2.63%,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总体人数没有超过一半,对专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和“非常高”的分别占33.7%和5.26%,有32.47%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0.53%的学生认为“比较低”,还有7.95%的学生认为“非常低”。很多学生在给出的意见中认为该专业缺乏一定的实践,课程实用性不高,而且上课时间分散,没有足够的时间外出实习,课程内容也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一些课后作业,例如频繁做一些PPT,学生感觉对学习的知识没有任何帮助。由此看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学生需求联系起来,整体推进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
2.5学生普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较有前途,但是毕业倾向创业率低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44.74%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47.37%的同学目前还“不太确定”,只有7.98%的同学表示“不会选择”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工作。由此看来,虽然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量较大、平均薪资相对较高以及发展空间相对较好,所以较多的同学会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中表示该专业“非常有前途”的学生占9.21%,表示该专业“较有前途”的人数最多,占57.98%,表示“无所谓”的有15.79%,表示“较无前途”和“非常无前途”的分别占11.84%和5.26%。关于毕业后的就业倾向方面(见图1),较多的同学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其中选择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人数最多,占35.53%,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趋向于稳定的工作,还有21.05%的学生选择私企工作。另外,表示选择考取公务员,进入国家政府机关工作的有14.47%,选择升学的人数相对较少,选择国内读研和国外留学的分别占13.16%和3.95%,通过访谈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该专业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工作单位也普遍比较重视员工的工作经验,再加上研究生扩招和海外留学扎堆报考商科的现状,使得管理类研究生含金量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会选择先工作,再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报考MBA(工商管理硕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国家政策战略重点培养的人才之一,他们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通过调研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占11.84%。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创业风险较高,学生较为偏向于选择薪资高和风险低的工作。
图1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倾向
3.1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知度有偏颇,且较多学生没有将工商管理列为第一专业报考,这均是由于学生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从而导致报考的盲目性,这可能会对进入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针对这一现状,高中和大学都应当承担起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任务。高中应当在考生报考志愿前开办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邀请大学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或是往届的考生对报考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包括填报方式、录取规则、专业简介、大学生活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做解读,以此来解决考生的疑问。同时,为了能够让考生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大学可以在大一期间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不细分专业,而是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教学,当学生对该专业有了深刻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未来发展导向选择自己的专业,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加强专业的实践训练
工商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实用价值较高,很多学生也偏向于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应地扩大实践部分的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实际的管理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和剖析,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运用知识,同时可以邀请一些具备管理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来给学生做报告,传授与管理相关的实践知识,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储备运用到实践中去,拓展学生知识的宽度、广度。
3.3采用分层分流教学,满足学生的偏好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围较广,主要包含市场营销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门管理类课程,但是每一类课程的学习只让学生达到了解的层次,使得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深入,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江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调研显示,对管理方向喜好程度最高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所占比例均为28.95%。学生对不同的学习方向有明显的偏好性,学校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作为学生的分层分流方向,学院针对这两个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即专业选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进行选择,修满足够的学分,并完成与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例如财务管理方向可以设置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方向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可以设置绩效管理、劳动关系、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福利管理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可以激发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3.4强化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
社会对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创新思维不仅是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考核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未来在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思维的学生较难在未来的学习和职场中有较大的突破。因此,加强工商管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本科生适当参与到科研团队中,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融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2)对学生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表明学生的基本偏好,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偏好适当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讲座,解决学生在未来择业和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3)引入一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要求有创业成功经验的老师前来授课,将知识成功运用到实践中,并能与职业发展相契合。例如SIYB课程,即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而为一些小企业家所设置的培训课程。目前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引进已经逐渐在多所高校进行试点,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其授课教师均拥有自己的企业并取得培训讲师的资格,课堂教学内容体现着实用性、创新性和专业性。
[1] 罗华,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95.
[2] 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3] 宗蕴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4-25.
[4] 王水平.就业“冷遇”背景下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行走向[J].经济导刊,2007(12):152-153.
[5] 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91-94.
[6] 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等.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83.
[7] 杨阳.管理者社会责任观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22-223.
责任编辑俞林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Research
WANGJianhuaa,CHENJianb
(a. School of Business; b. School of Law,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we need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Jiang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surveyed 377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n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n the basis, we propose an optimized path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research;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G 642
: A
:1671-7880(2017)04-0001-05
2017-04-08
项目来源:江南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逻辑与路径研究”(JG2015079)
王建华(1979— ),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食品安全管理; 陈 健(1991— ),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