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
摘要:陶瓷民俗纹饰“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传统陶瓷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然而挖掘民俗纹饰的背后的文化背景,来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思维,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体会以人性化的审美与理解表达生活的陶瓷装饰,对于促进现代陶瓷民俗纹饰的审美关注和研究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纹饰 民俗 情感
· J527;J522
一:宋朝民俗背景
中国陶瓷艺术属于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和各种雕塑工艺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异,长期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以及地域交通阻塞,使得这种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审美习尚。因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产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信仰。而所谓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此可见,陶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必然也会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翻阅图片资料,可以找到许多与民俗相关的陶瓷纹饰,其形式反映其时代的美术思想,亦反映其时代特色,包含并容许多反映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的元素。
在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北宋首都汴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还是最大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可见当时市井文化繁荣,到了南宋表现的更为极致,市民的生活变得贵族化,食不厌精,寝不厌软,衣食住行更追求精美、精细与精致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休闲活动众多,许多植花种草遛鸟养鱼斗蟋蟀的活动既少不了陶瓷载体的参与,又经画工之手跃然瓷上。一些盛行培养的花木之形象成为了流行的纹饰。节令观花的习俗也成为陶瓷纹样。这些民俗纹样反映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甚至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其时代印记明显。
二:宋朝陶瓷的纹饰民俗情感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藝术上取了空前绝后的成就,纹饰题材及其丰富。而由于经济商业上的繁荣,宋代市民的行为和思想同以往相比,在民俗文化上表现的更加多元化。检索相关文献,可以看到,宋代民俗对服饰、文学、音乐等等都有影响,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作品作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是人们对生活观察、体验的一种形象反映,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从反映生活的陶瓷民俗纹饰入手,来研究陶瓷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对反映民俗文化的陶瓷纹饰的研究,去体会以人性化的审美与理解表达生活的陶瓷装饰。
在宋代陶瓷的纹饰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民俗相关的纹饰内容。例如一些莳花种草的纹饰,反映了喜好栽植花木的社会风潮,一些花卉在当时尤其受到追捧。更由于上层贵族对花木栽植的迷恋而使得栽植花木的活动家家都有的浓烈氛围。当时的一些流行花卉也成了陶瓷纹饰的常见纹样。而统治者及官宦巨贾都有节令观花的民俗活动,如明正德时期的青花庭园仕女图叠盒(图1),高23.9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10.6厘米,盒圆筒式,三屉,直壁收底,圈足。盖隆起,平顶,盖面绘《夸官图》,状元,榜眼,探花骑马街头,两层屉各绘仕女游于庭院之中,画面分别为赏花,梵香,品茗,携琴等。正德时期烧造的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新貌。其初期的作品多具前朝风格,此器青花双钩平涂,匀净淡雅,画风秀丽纤细,其造型,纹饰于传世品中仅见,为珍贵的上品。宋代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民俗活动繁多,其中蹴鞠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流行的民俗活动。宋代的铁锈花枕面(图2),反映了婴戏蹴鞠的题材,画面中童子追逐球,生动活泼。类似题材的民俗纹饰图样很多,多是以蹴鞠,垂钓,观花等娱乐活动为题材。翻阅资料可以看出,这类民俗活动题材相较于前朝,数量大量增多,空前的商业繁华造就了瓷业的繁荣,题材由更集中于福禄寿的祥瑞图案
趋向于向反映更加自由活泼的生活化的民俗生活方向发展。在情感上更加走向追求享乐和向往自由,他们谈天说地,怡花弄草,尽情享受着生活,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消费意识强烈,形成一种追求享乐的民俗风气。这种情感直接影响了陶瓷纹饰的内容发展,画工们在这种享乐自由的情感氛围下自由发挥创作了许多富于生活娱乐气息的民俗纹饰。
中国国内有关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里,关于陶瓷纹饰的研究很多,内容丰富不一而足。而从民俗纹饰角度去研究陶瓷艺术的则相对较少。从不同的维度解读陶瓷艺术,来研究宋代陶瓷艺术的情感表达中的民俗情感,解读民俗类陶瓷纹饰的情感表达中的情感信息以及情感信息的倾向,对于我们理解陶瓷纹饰在当代的复杂形态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期从中能带给大家对宋代陶瓷艺术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就目前学术界对民俗纹饰研究来看,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功能意义的阐释,认为它们只是一种功能性存在。因此,陶瓷民俗纹饰“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传统陶瓷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然而挖掘民俗纹饰的背后的文化背景,来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思维,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体会以人性化的审美与理解表达生活的陶瓷装饰,对于促进现代陶瓷民俗纹饰的审美关注和研究有积极作用。因此,从民俗纹饰的角度去发掘陶瓷装饰艺术的情感表达是承载传承陶瓷艺术的需要,也是也是在对陶瓷民俗纹饰现代性进行价值判断,这是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当我们用民俗的视角去审视陶瓷纹饰的情感表达时,实际上也是在对民俗纹饰现代性进行价值判断。从不同的维度解读传统陶瓷艺术,对于我们理解传统装饰艺术在当代的复杂形态有积极的意义,也许能一定程度上拓宽民俗纹饰在现代陶艺装饰上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世萍、杨薏,《宋代陶瓷的装饰风格与审美意蕴》,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年,第10卷,第3期,P51~54;
2、 王苏伟,《宋代瓷器的纹饰特点和文化内涵》,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5期,P117~120;
3、 王莉英,《宋瓷的装饰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03期,P3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