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华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不管在内容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动。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地理教材,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资源,虽然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目前地理教材存在内容多、难度大等问题,这对于地理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目前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减量降难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减量降难
中国分类号:G633.55
一、目前高中地理课以及地理课标教材的现状
(一)高中地理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地理课程,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都会讲新的内容,根本没有巩固知识的复习课,同时地理课的课时也非常紧张。即使采取这样的方式,有时候期末考试仍然没有办法赶上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师只能让学生画出重点知识,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将内容大概讲解一些。这就导致教师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不了想要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其主要目的就是高中地理課标教材的内容以及数量有所增加,并且难度没有发生改变,甚至提高。
(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现状
1、首先,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数量增多。在没有改革之前,高中地理教材只有两册,并且在高一就能将其学完。而现在我国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共有三册,三个学期才能学完整个内容。过去对于选修教材,高考的时候很少涉及,而如今考试一定会包含其中的内容,这就加大学生学习选修教材的压力。其次,新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例如:大量的案例、区域概念等,这就导致课时量有所增加。最后,增加了很多多余的内容。例如,在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教材中包括三册,在第一册中共12个单元技能篇,在这12个单元中,有9个不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第二册又增加了两节不需要掌握的内容。按每周两课时计算的话,就需要多加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
2、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中,其内容的难度没有降低,甚至有所提高。例如:密度流、太阳日概念等,依然在教材中有所出现,这不仅会加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增加了学生自学的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
3、教材知识比较抽象、不易懂。目前,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学生很难弄懂,例如:在必修教材第一册中,自然地理晦涩很难懂,如果只靠学生预习是根本没有办法弄懂的,在教材中生活实例较少,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的较少,这就增大了理解上的困难。例如,热力环流章节是非常难学的,在教材中直接讲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其原理,与该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并没有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在读后依然理解不了。
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应减量降难
(一)减少部分内容
对于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中难度很大的内容可以进行删除,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例如:可以将热力环流章节中的气压概念、气压与空气密度关系部分删除,这样能够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讲该章节内容的时候,很多时间都用在讲气压和空气密度关系上,而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根本没有影响,并且与后边的内容联系也非常少。
(二)多利用图示表示
根据国外的一些地理教材图示的特点,增加在教材中三维图示以及透视图的应用,采用多样化的图示进行描述。例如:对于地球晨昏线图来说,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呈现,例如:俯视图、斜视图等。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图示,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并且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以及理解教材内容的效率。
(三)增加一些生活实例
在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中,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等,如果学生只根据文字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抽象内容。因此应该在这些内容中加入一些生活实例,有效的诠释教材中的内容,这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超前学习的跨学科概念以及内容等,对于这些内容,应该做好相应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学,增强教学效果。
结束语:
教材对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很大促进作用。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科学、合理,不仅会推动地理学的发展,还能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将减轻学生负担作为考虑因素,尽量较少一些难度较深,与主要内容联系较少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爱,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兴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2] 梁红梅,苏筠.浅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策略——以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3] 周立.数字城市三维虚拟地理环境构建与应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
[4] 韩玮.简析明清之前山西商业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