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语法隐喻这一重要概念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同研究。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拟对英汉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异同做简单的对比研究,望对两种语言的理解有所帮助。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名物化语法隐喻,对比研究
【分类号】H314
1引言
名物化是语法隐喻中的重要现象,本文拟对英汉语的名物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本节是引言,简单介绍论文结构,第二节对名物化现象简单介绍,第三节分析英汉名物化现象的异同,第四节是总结。
2名物化简介
韩礼德指出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1]。名物化,可以简单理解为用名词词组表达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等要表达的命题意义。汤普森指出该现象会有不可避免的连锁反应[2]。简单来说,一个动词会有参与者,名词却没有,但是名词可以有属性。当过程通过名物化语法隐喻被表示为一个事物时,原参与者可表示为该事物的属性。
3英汉名物化语法隐喻对比
本节第一部分简单对比分析了英汉名物化现象,第二节说明了英汉名物化现象的相同之处,即话语功能大致相同。
3.1英汉名物化现象
英语句子结构除了使用谓语动词以外,多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中很常见,,体现为以下几种:
英语含有丰富的词缀,其结果是,很多名物化形式是大量英语动词和形容词添加词缀后构成的其相对应的同一命题意义的名词形式。例如:(1a)If he decided it,he should accept the results.(1b)His decision will cost his something.(2a)He was uncomfortable because he shivered.(2b)That he shivered showed his uncomfortableness.(1b)和(2b)中的decision和uncomfortableness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语法隐喻。这里,decision既有名词事物参与者的特点,同时也隐现动词过程的特点。同样,uncomfortableness既表达了参与者,也有形容词性状的特点。
英语还有一些名物化形式是动名词,即动词+ ing形式。例如:(2a)He was uncomfortable because he shivered.(2c)His shivering showed his uncomfortableness.(2c)中的shivering是动名词名物化语法隐喻现象。这里的动名词更倾向于名词范畴,拥有名词的一些特点,如可在其前加限定词his。
还有些名物化是一词多词类,无形式变化。如:(3a)He praised her highly.(3b)she got his high praise.(3b)中的praise是英语中无形式变化的名物化现象,其由(3a)中表达过程转变为(3b)中的参与者。
虽然一般认为,汉语有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名物化语法隐喻。朱永生在分析汉语科技话语后提出,语法隐喻是汉语普遍存在的现象[4]。这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但是,因为两种语言结构性差异,使名物化隐喻在汉语中有自己的特点。与英语相比,汉语缺乏屈折形态变化,一般而言词本身无任何形式改变,是句法功能体现了汉语的名物化现象。汉语名物化语法隐喻主要以以下几种形式体现:
第一种,例如:(4-1)讨论是必不可少的。(4-2)我们重视分析。(4-3)诚实是一种美德。这里的讨论、分析和诚实都是名物化现象,是动词或形容词通过句法功能名物化,在句中做参与者。
第二种,例如:(5-1)他逃跑这事让我们非常失望。(5-2)祖国需要大家的努力。(5-3)教育改革正在进行。这里的逃跑、努力和改革都是名物化现象,是动词或形容词通过句法与名词或代词结合后在句中做参与者。
3.2英汉名物化语法隐喻的话语功能
名物化语法隐喻,顾名思义,使其具备了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名物化现象出现在许多书面文本中,具有多种功能。虽然名物化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形式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其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取得了以下话语功能。
第一,可以使话语简洁清晰,尤其是在科技文本中,这是由于科技文本多表达客观、抽象和概念性信息,结构应紧凑,语言应简洁。名物化语法隐喻可以使语法结构简单,使话语更加简练。具体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级转移,本应由小句表达的意义,现在由其下一级的名词词组来表达,这样信息就压缩了,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小句中。第二,据范文芳指出,名物化隐喻在语篇衔接功能方面体现为建立主述位衔接,即前一句述位通过名物化归纳后可做后一句主位,从而实现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凝聚力[3]。因此,我们可以说名物化对语篇连贯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名物化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普遍存在,不同的是,由于语言结构不同,两种语言的名物化以不同的方式體现。不过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相似的话语功能。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st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
3 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外语研究》第1期,1999。
4 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0。
作者简介:
陈倩,内蒙古大学 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