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璐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共检查诊断确诊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均进行超声心电图、临床检查。结果 初次超声阳性率76.20%,二次检查阳性率100%,同期临床检查初次诊断确诊率85.70%,二次检查95.20%,检出赘生物占85.7%,治疗前后,患儿的LAD、LAV、ESV、EDV、LVI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但相较于临床诊断,并无明显优势,其可发现赘生物,判断心脏结构病变,指导手术治疗,评价保守治疗效果,但诊断容易受到治疗干扰,对于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的患儿,超声心电图可能诊断效用不足。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小儿;超声心动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9-0177-0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菌侵入引起的心脏瓣膜、心内膜、血管内膜炎症,是小儿少见疾病,但死亡率较高,也是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病因之一[1]。一项Meta分析显示,我国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男童死亡率高达55%,多见于基础性心脏病、先心病者[2]。及早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控制死亡率的关键。超声心电图是开展心脏结构、性质改变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超声心电图特点,评价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共确诊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6±1.2)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5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伴风心病6例。症状表现:发热14例,部分伴脾肿大、心脏杂音改变、皮肤瘀斑。并发栓塞8例,心力衰竭10例。实验室检测均为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菌菌占19例。赘生物检出阳性18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进行过超声心电图检查[3]。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出现发热等症状表现后,结合实验室检查,怀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时间24~48 h内,若检查阴性,1 w后复查。仪器设备包括多个系列的信号,都有彩色超声成像系统。患儿仰卧位或左侧位,进行常规超声检测。采用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七切面”方法检查,联合彩色血流成像模式(CDFI)等检查,联合胸骨上窝大血管等标準切面。全程记录影像,评价心动周期内房室瓣活动、房室壁活动曲情况,重点观察心内膜以及各瓣膜有无赘生物,分析赘生物的数目、大小、形态、数量等,结合血流动力学影响,判断是否出现缺损。所有的患儿,都结合实验室检测,综合诊断,采用Duke诊断标准确诊。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例患者,初次阳性16例(76.20%),二次检查5均为阳性,两次检查阳性率100.00%。同期实验室等方法临床检查初次诊断确诊18例(85.70%),二次检查确诊20例(95.20%)。检出赘生物18例(85.70%),其中累计左心与右心12例、单纯左心4例、右心2例。手术治疗4例,与超声检测一致。经抗生素为主的方法治疗后,4 w后赘生物消失61.11%(11/18)。在治疗前,赘生物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团块,成条索状、絮状以及较大团块赘生物4例处,表现为随着心动周期,来回摆动,小结节状赘生物则固定不定,2例回声较强考虑为钙化。治疗后,回声减弱,赘生物缩小,2例出反复,2例消失。治疗前后,患儿的LAD、LAV、ESV、EDV、LVI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超声心电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主要依赖于赘生物的确认,需注意的是,从主观角度来看,超声心电图检出了心脏结构与功能病变,在考虑病史情况下,可初步判断可能为赘生物,从而影响超声诊断效用。本次研究并非为盲法研究,医师在进行超声诊断时,客观上已经考虑了临床证据。
本组对象初次超声阳性率76.20%,二次检查阳性率100.00%,而与此同时检出赘生物占85.70%,提示超声心电图诊断并不完全依赖于赘生物。超声诊断瓣膜赘生物受超声技术水平影响较显著。近年来,有报道显示经食道超声,有助于检出<3 mm的微小赘生物[4]。经胸部超声,受胸壁影响,成像质量有所下降,对于瓣裂、穿孔等病变可能出现误漏诊。经食道超声,可排除肺气干扰、胸廓畸形、肋间隙狭窄等因素的影响,显示心脏瓣膜的立体三维形态,从各个方向进行切割观察,特别适用于分析心脏各腔室、瓣膜和大动脉形态、位置、连接关系,提高超声的质量,可获得更丰富的切面,在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穿孔、二尖瓣瓣裂等疾病诊断方面有比较优势,有助于诊断先心病、风心病,结合临床证据,从而提高诊断的效用。今后,有必要尝试开展食道超声诊断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从赘生物的特点来看,好发于左心,赘生物形成会导致结构增大。本次研究中,尽管治疗后LAD、LAV等指标都有所变化,治疗前后,患儿的LAD、LAV、ESV、EDV、LVI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纳入患儿例数不足有关。需注意的是,赘生物对血流力学影响较大,还会引起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二尖瓣赘生物,会引起心尖区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二尖瓣高流量,运动幅度大,流速快,室间隔运动增强[5]。医师需要了解心脏解剖结构与血流力学变化,综合判断赘生物的影响,重视复查。赘生物随着感染的控制,体积会明显缩小,甚至消失,从侧面反映,超声检测需要及时,否则可能因治疗导致赘生物缩小、消失,无法及时的检出,导致漏诊。
综上所述,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可疑者,需及时检查,必要时采用食道超声等方法,寻找赘生物形成证据。
参考文献:
[1]冯江,袁秀琴,王艳萍,等.中国 2000-2010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6):558-561.
[2]胡茜.中国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 meta 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04):247.
[4]林庆陕,张利荣,李霞,等.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8):555-557.
[5]金宇婷,杨颖,华春珍.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 35 例分析 [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01):10-12. 编辑/钱洪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