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2017-09-28 19:06陈玲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陈玲娟

语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大力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体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语言的奥秘,去洞察语言的精髓,去感受语文的人文熏陶。这样的学生在充分展现个性的同时,能够灵活的运用语言,融会贯通。

半个世纪以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他们看来,全身心的感悟,不仅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长久以来,语感教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真正理解和重视,重技巧不重感悟,成了今日语文教育的严重弊端之一。《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其实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纵观近些年的中高考试题,除了少数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等)、文学常识考题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从字面理解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可能过于笼统。叶圣陶、吕叔湘、李珊林、王尚文等语文学者分别从语言学、教学论、哲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探讨,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将语感视为一种语言文字综合能力,是大家的共识。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是人们由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感受而产生的悟性,是人们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感悟。语言感受的整个过程包括感受、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极其敏锐又精确的感悟。

二、语感的意义

首先,语感是人联系世界的通道。过去,人们总觉得“感觉”的东西是肤浅的、 表面的。可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感觉”这东西能够凭借自己对现实世界敏锐的相通性,不断吸取外界信息来滋养人的思维,可以说,人的感觉比人的思维更具有灵性。

其次,语感有助于人的个性塑造。《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语感教学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就是让学生不断去感受好的作品,使其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感悟,从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健康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

三、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吟诵体味法

从教学的角度讲,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吟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培养语感的真谛。鲁迅先生也说过:“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起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书声朗朗”应该是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正如好酒不品不知不其味一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吟诵是一种动态的、鲜活的感受。所以在反复诵读中,能够借助想象、联想、揣摩等唤起情感,悟到语言应用的奥妙。

精美的文章,唯有在吟诵中才能领略其情感的跌宕起伏,才能增强语感。如吟诵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学习该文,固然有多种方法,但我以为紧紧抓住吟诵不放,也该是有效切入文脉的好方法。 教材的阅读提示中就有这样的语句: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越吧。谁的吟诵更接近文本内蕴的“激越、快速、急促、绝响”的情形,谁的吟诵就多了一些“雄壮”气势。换句话来说就是谁的吟诵就更到位。也就是说,吟诵者能达到读得热血沸腾、读得热泪盈眶等等境界。或使听众产生这样的效果:情为之动,颜为之张,发为之竖等等,就很有些成功了。本文读出“安塞腰鼓”的雄伟奇壮并不是很难。试想,百千个陕北青年,以黄土高原为舞台,以苍天为帷幕,又击鼓又大喊,真的是蔚为大观。感悟到“声势如海涛击岸,如狂飙过壑,如猛虎啸谷,如群蛙乱鸣”是绝等巨响。这是动。而“结尾”写鼓声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不是写静,而是以静来衬托表演“安塞腰鼓”时的黄钟大吕巨响和战鼓“通通”狠擂。也即这是写静,更是以静衬动。吟诵时,“结尾”的“鸡啼”句就尽量要读得“轻慢、舒缓、柔和、悠长。”

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委婉处委婉,该激昂时激昂,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心”。这种吟诵的读法,就是人们所谓的“心领神会”。

2.阅读揣摩法

以往教师总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致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等方面的水平仅局限在样板式的套路上,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思维。离开个性化的思维,语言就失去了灵性。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着眼于培養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体现个性化的思维。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语言实践的产物。这就要靠持之以恒地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从而激发人们对语言的灵感。

读得多,不意味着就一定会灵活而精确地表情达意。叶圣陶先生指出: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通过反复研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揣摩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否则,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故乡》一课的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此句中“横”字,本是极其平常的字眼,当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之后,就会发现,一个“横”字就让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endprint

3.联想意会法

语言文字没有人的思维活动参与,就仅是呆板的符号,它所潜在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因素,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感受得到。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如讲古代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当读到“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时,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就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和大雪随风飞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狂风的怒号声,自然而然地体会边塞生活的艰辛。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長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

4.情感体验法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本身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往往通过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做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作出判断。人们在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使语感深入高层次境界。

5.反复实践法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的,它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习得。语感的形成在于感悟,这种感悟只能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积淀而生,如果没有长期反复地实践,何来的积淀呢?所以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书报、多媒体、交际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形成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教《琵琶行》时,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的一段,是运用诗歌描写音乐的名段,极其精彩。其用词的传神,比喻的贴切,意境的高妙,简直非言辞所能表达也。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先让他们欣赏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具体感受音乐形象。然后重温《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对白妞表演的描写,与本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互相照应,使学生产生领悟能力,他们的想象就丰富了。

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获取,是高级语文素质的体现。重视吟诵、重视阅读、重视体验、重视实践,是语感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抓住了语感训练,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