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名著阅读的“两难问题”

2017-09-28 06:16于晓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阿Q孔乙己名著

于晓磊

随着语文学科高考改革的推进,名著阅读的教学成为一个新课题,或者说是一个新难题——名著阅读处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夹缝”中,面临着教学困难和学习困难的“两难问题”。那么,“两难问题”缘何而生?为何名著阅读会遭遇这样的难题呢?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疑问,才有可能探索到合理的教学策略。

其实,名著阅读并不是“空降兵”,它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名著阅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以“单篇”或片段的形式散落在教学单元中,而非现在呈现的“整本书”的形式。从“单篇”到“整本”的变化,却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为“单篇”,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篇目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比如赏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等,实质是以这样一篇文本为例以实现教学目标,它与其他文本在教学价值和地位上没有什么区别,几乎不会有特别的“优待”。然而,当名著阅读以“整本”的形式出现以后,它的地位似乎悄然发生着变化。

首先教学者的心态就“颇不宁静”,名著阅读的教学似乎应该跟以往不同了,似乎应该“名著味”十足才是,但是“名著味”是什么?如何体现?却难以回答。而且,文本的连续性也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单篇”是整本书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片段,是文本逻辑链上的一环,教学时可以以教学目标为指向,而不必顾及文本前后联系以及草蛇灰线的伏笔。但是,整本书拥有完整的逻辑链,教学应该站在逻辑链条的哪一环上呢?环环相扣,是不是要一直推进下去呢? 由此,名著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难以确立,教学的逻辑结点又难以找寻,似有似无的教学目标让教师难以取舍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每一部名著都是古今名家的经典之作,要么是古代典籍,要么是现当代文学中的扛鼎之作,任何一部都可以成为一个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在被研究者不断地阐释和解读。面对深邃多义的名著,教学要进行到什么程度?这是最困难的问题。我们能只谈阿Q不言鲁迅吗?能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而不说沈从文和湘西吗?只看《论语》的字词解释,不说孔子的思想吗?不能舍弃的内容太多,需要挖掘的意蕴也太多。如果挖掘不够深入,好像配不上“名著”二字;如果挖掘深了,又是一个无底洞。所以,名著阅读的教学需要一个“重心”,这个“重心”应该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学生阅读后仍然不能独立思考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后能独立阐释的生发点,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的关键。我在教学《阿Q正传》时,把教学目标集中于一点——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因为阿Q是说不尽的,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无论是民族性还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值得挖掘的意蕴实在太多。把“精神胜利法”确定为教学的重心,目的是通过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让学生理解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原因,以及“精神胜利法”为何是“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从而体会鲁迅毕生为唤醒国民沉睡灵魂的努力。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让他们谈论整本书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采取自主阅读整本书,分小组重点阅读某一章节的方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支撑他们的讨论,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信心,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步骤如下。

一、小组讨论,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章节,从文本中找出可以支撑观点的例证)

虚荣、无根据的自尊自傲、自我安慰、自我麻醉、自欺欺人、不承认落后和被欺负、欺负更弱小者转嫁屈辱、幻想、自轻自贱。

2.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持有怎样的态度?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理解)

应该批判:态度消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可以理解:生存、情感、生死、地位都面临困境,又无法改变,精神胜利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不至于陷入绝望。(可同情的)

3.你认为“精神胜利法”与心理学上的积极心理暗示一样吗?

心理暗示——给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付诸于行动,变得更好。

精神胜利法——对失败的现状满足,满足于虚幻的胜利,更强的奴性,不反抗不觉醒。(应该批判的)

总结:“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弱点的体现,是阻碍民族觉醒和发展的思想。鲁迅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目的是唤醒沉睡的国民,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对比阅读,深入理解“精神胜利法”

有人认为,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阿Q的特点。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是如此。请你结合《阿Q正传》,分析下面文字中孔乙己身上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学生讨论示例一:体现了虚荣、炫耀、无根据的自尊自傲,孔乙己到酒店后,对周围人的嘲弄不予理睬,而且还“排出九文大钱”,向周围的人炫耀。这与阿Q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十分相似。

学生讨论示例二:孔乙己和阿Q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人们以取笑他为乐,而他不能正视现实,反而自我麻醉,自欺欺人。他与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这与阿Q丢了钱之后打自己的表现是一样的,都是不敢面对现实。

这节课上的討论很顺利,也很精彩,学生以“单篇”阅读教学中培养起的能力作为支撑,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激发中形成了独立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我们确实不能一厢情愿地以名著阅读代替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教学可以追求“深入”,但是“深入”不应该是教师无限挖掘文本意蕴。文本深度的探究应适可而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我们大可不必要求每一位学生把每一部名著都“读懂”,“读不懂”是读书的必然过程,我们应该允许这个过程发生,只要学生愿意捧着名著读下去,并且有信心读进去,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生命积淀,这可能就是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Q孔乙己名著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阿Q和老A
国外名刊名著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