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芳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因此,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阅读取向,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对语文材料多元理解的具体表现。但由于缺少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深入理解,导致出现矫枉过正和形式化的现象。一方面,传统的生本课堂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班级学生这个整体,只眷顾到了少数学生;另一方面,个性化阅读教学显现出绝对化、自由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现状致使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难以真正走进教学实践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名无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借用了接受美学中的概念“期待视野”,它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期待视野,将个性化阅读由群体学生为本的“生本”走向真正以每个学生为本的“自本”课堂。
一、扩展期待,保障个性化阅读——上演自本课堂的有力序曲
(一)积累文学阅读知识,扩展文学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存在一种审美距离,当作品内容、故事情节与期待視野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读者对作品的兴趣不高;反之,当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高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乎意料但又入情入理时,读者便会否定已有的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改变原有的期待视野。艺术水平较高的书籍大多能适当地背离和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并增加其阅读经验。因而,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扩展文学期待视野,强调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的结合,教师可以以课内为出发点,由此而引申出与之内容相近、题材相似、体裁相同的一组文章让学生阅读。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和《香菱学诗》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经典名著。
(二)丰富生活实践体验,扩大生活期待视野
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增长,将会沉淀成为一个人阅读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方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社会。另一方面,有的文本因写作时代和作者人生遭遇与读者的生活体验大相径庭,容易造成学生的迷惑或引发认知冲突,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文本的特殊背景,从而增加学生在想象中的个体体验。因为初中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相对较少,所以可以通过对文本设身处地的想象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借此来扩大他们的生活期待视野。
二、巧用期待,推动个性化阅读——唱响自本课堂的主旋律
(一)激活期待,走近文本
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激活每位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推动个性化阅读,实现自本课堂打好基础。
1.兴趣引期待,聆听文本
要想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以“兴趣”为触点,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就没有对文本的期待,就不可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十则〉》时,我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既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历史小故事,又引起了阅读兴趣。
2.预测诱期待,叩击文本
阅读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接受者依据自己固有的惯例、经验不断预测、期待和反复印证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时不断进行预测,从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到预测下一页书。学生阅读中的预测就是利用原有的期待视野,预先推知和判断词、句、情节、人物未来以及未知结果。
学生往往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喜欢竞争,因此对预测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教师应迎合学生期待视野的这种心理特征适时展开预测,为展示学生的表现欲、成功欲铺设舞台,使学生在不断预测与印证中叩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3.情感激期待,诠释文本
要使学生对阅读投入个人情感,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架设学生与文本的桥梁,使学生的个性化的思想与认识同文本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其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诗八首》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人们一谈到诗,往往会联想到驰骋的想像、充沛的感情、鲜明的形象、音乐般的语言,会联想到优美、动人、鼓舞、力量。确实如此。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距今已900年,有的距今达1500年之久,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如此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学生引进了瑰丽的诗歌王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二)尊重期待,走向多元
1.尊重期待差异,肯定多元解读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作品的意义,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异性,尊重学生各自的鉴赏个性与鉴赏结果,更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提出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在探讨文中菲利普夫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是自私的、虚伪的、贪婪的,但有个别同学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我觉得他们等待了十年的希望在这一瞬间破灭了,他们的过激做法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是为了保住女儿的终身大事,保住他们安稳的小家庭。也许他们很虚伪,但是我也读出了他们的无奈与辛酸。在那样一个以金钱为第一要素的社会中,他们有何种力量与社会抗争呢?”在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真正实现自本课堂。endprint
2.营造良好环境,倡导个性阅读
只有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一是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读中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二是创设学生自由交流的氛围。 比如我在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为了营造轻松开放的气氛,在让学生讨论“杨修之死,错在何人”这一问题时,设置了一个辩论的环节,以辩题的形式呈现正方:杨修之死,错在杨修;反方:杨修之死,错在曹操。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担任正方、反方进行一番唇枪舌剑。在这样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三)深化期待,实现对话
1.批注阅读,实现生本对话
批注式阅读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带着已有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前的自由批注、课中的主题批注、课后的升华批注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化自己的知识,在不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中深化自己的阅读期待。如在学习《春酒》一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对文中描写“我”之精彩处作批注,在课堂小组交流时进行补充批注,课后通过课堂的讨论学习进行总结批注。如此一来,学生对文中的“我”的形象把握得就很到位了。
2.明确角色,强化师生对话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很难对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虽应积极肯定文本的多元释义,但不可无限衍生文本。当学生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把握和理解文本时,必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会限制其阅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曲解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上都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现在社会已不需要敬业乐业,他去讨饭也能生存呀!”显然他的理解存在问题了,这些随心所欲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也是违背理解规律的。因此,阅读教学中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把握学生阅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在点拨与引导中帮助学生拓展深化阅读期待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以缩小他们和文本对话的差距。
3.合作探究,倡导生生对话
学生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进入文本,必然产生不同的文本理解和个性化感悟,借助于同伴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利于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或启发自己新的看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做深入探究,在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更深处挖掘、探寻,以不断完善、深化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
三、期待引领,实现个性化阅读——演绎自本课堂的绚丽尾声
(一)阅读理念:从“灌输”走向“让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处于权威或主宰地位,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学习”“被思考”“被互动”,接受的知识是被“灌输”的,学生的个性化被泯灭。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践行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让学”理念,即“让学生学”,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阅读主体:从“生本”走向“自本”
传统的“生本”课堂中,教学目标一样,教学任务统一,学生的学是单一的、被动的、毫无乐趣的。这是一种类阅读,是同一种类型的阅读,学生按照统一的路径来进行,按照统一的模式来思考。这种类阅读,教师眼中只有一个班的学生,而没有一个一个的学生。教师也没有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个体来对待。“自本”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拥有具体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更注重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阅读对话:从“单向”走向“多向”
新《课标》提出: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者四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实现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對话,将传统的师生“单向”对话推向“多向”对话。
(四)阅读解读:从“精准”走向“多元”
新课程倡导“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这是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盛行的“标准化解读”的强大冲击,有利于改变忽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教学现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学生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可以对作品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教师要肯定学生有创意的个性解读,同时又能及时地进行梳理、讨论,引导学生对文本普遍认知的问题达成共识。
总之,文学阅读本是一个期待唤醒、期待实现或期待改变的过程,因而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期待视野理论作为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努力创造多种途径来拓展、激发、尊重、深化学生的期待视野,关注学生的阅读反应,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利用多种对话渠道,从众多的个性期待视野中找到公共期待视野,不仅有利于规避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更能有效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为本的自本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