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益梅+赵琦
说明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一方面学生不喜欢阅读说明文,或认为说明文语言枯燥乏味,不像散文有优美的语言能吸引人,或认为说明文内容晦涩难懂,不像小说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另一方面,老师缺少有效解读说明文的能力,或将说明文上成科学课,或将说明文课堂上成满堂灌,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到说明顺序一股脑儿搬进课堂,缺少自己对每一篇说明文独特的解读分析。
纵观当下语文教学中说明文课堂的乱象,笔者认为,利用变异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说明文教学。变异理论是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系教授马飞龙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源于变异,或者说学习就是审辨,审辨依赖于对变异的认识。马飞龙教授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以便为未来更具不确定性的变异作好准备。”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文章,文章篇幅很长,而且文中有关动物“克隆”过程的专业术语较多,学生因为缺少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样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利用马飞龙教授的变异理论进行教学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创设情境,审辨克隆技术
创设情境是当今语文课堂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并迁移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真实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因此,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一开始,笔者也使用了这一方法入题,展示了三组动物图片,每一张图片上都有两只动物;两个动物之间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兔子一只大一只小、猫咪颜色一只偏黑一只颜色偏白、小猪四只蹄一只是粉红色一只是荧光色。每一张图片中都有一只动物是克隆出来的。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通过审辨正常动物和克隆动物,我们发现通过克隆,可以出现比原来更大,颜色不同,甚至异种的动物。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克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审辨关键词
变异理论在教学策略上提出,要正确认识某事物,就应分离出该事物的关键属性,运用有助于掌握这个关键属性的一种变异形式来加以对比,达到对关键属性的辨析,即“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因此,在欣赏完三张克隆动物的图片后,笔者开始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师:老师看完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对克隆有了这几点认识,你来判断一下是否正确。
①“无性繁殖”就是“克隆”。②克隆鲫鱼时,科学家从鲫鱼囊胚期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再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③克隆技术从两方面造福于人类:既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也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④“克隆人”已引发了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会发现老师的认识和原文是有差异的。从“‘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审辨出关键词语“不仅仅……也……”;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审辨出关键词语“与此同时”;从“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审辨出关键词“除此之外”;从“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审辨出关键词“有可能”。从这一环节中,笔者通过对原文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中准确严谨的关键词语:不仅仅……也……、与此同时、除此之外、有可能,让学生关注说明文中一些具有限定作用的副词,把握作者传递出的准确、严谨的科学信息。
三、重点研读,审辨例子
马飞龙教授的变异理论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应用过程中,共同性和差异性同等重要,要想深刻认识某一事物的属性,既要还原相同的事物,还要还原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更要还原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然后进行审辨。在《奇妙的克隆》中,作者谈家桢使用了16个例子。这16个例子分别出现在四个小标题下,不同的例子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例子有各自的排列顺序,弄懂了这16个例子就能了解整篇文章。因此我把审辨例子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逐层分析。
1.找一找举例子,审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学生在小学高段就已经学过,但真正落实掌握的学生却少之又少,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只是进行常规性的提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没有把这些说明方法的学习放在审辨的状态下。
师:找一找,谈家桢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生:細菌、葡萄、仙人掌、草莓、孙悟空用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克隆鲫鱼、克隆爪蟾、克隆黑斑蛙、克隆鲤鲫鱼、克隆灰鼠、克隆绵羊、英国PPL公司培育的母羊、荷兰PHP公司培育的牛、以色列LAS公司培育的羊、杂种骡、国宝大熊猫。
师:以上这些都是举例子,你同意吗?
生:“孙悟空用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不是例子,因为这是小说中的情节。
师:非常好!举例子要求举的例子是真实的事情,这只是作引用。
寻找文中的例子,从学生举出的错误答案中让其进行自我的审辨,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更能使学生暴露出对举例子说明方法认识的不足,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举例子要真实这一说明文写作要求的理解。
2.分一分举例子,审辨例子作用
变异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在其本质上,正是差异性和共同性一起作用的结果。《奇妙的克隆》一文中,举出了16个真实的例子。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差异,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这十六个例子,根据文章的内容,我把它们分成了三类,你怎么看?学生通过讨论就能发现,不同的例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标题之下,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举出“克隆鲫鱼、克隆爪蟾、克隆黑斑蛙、克隆鲤鲫鱼、克隆灰鼠、克隆绵羊”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类对克隆技术的研究过程;举出“英国PPL公司培育的母羊、荷兰PHP公司培育的牛、以色列LAS公司培育的羊、杂种骡、国宝大熊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endprint
通过区分文中的例子,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学生分类的过程就是审辨的过程。通过分类,学生就要从不同的分类规则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3.排一排举例子,审辨例子先后
笔者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在了第二类:人类对克隆技术的研究。通过排列文中例子的順序进行审辨其作用。只有审辨出不同例子的不同特征才能排出六个例子的顺序,于是有学生认为是按照“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顺序进行排列。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谈家桢举这些例子的用意,笔者继续进行追问。
师:克隆爪蟾和克隆黑斑蛙都是两栖类,可否删去克隆黑斑蛙?灰鼠和绵羊都是哺乳类,可否删去克隆绵羊?
生:克隆黑斑蛙是我国的克隆实验,而本文是选自《中学生科技》,面对的读者是中国的中学生,所以一定要在文中举出我国在克隆实验上的成就。
生:克隆绵羊多利和前面的克隆技术是不一样的,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
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审辨出了两个例子中细节的不同:都是两栖类和哺乳类,什么要各举出两个例子?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带着学生通过两轮不同内容的审辨,使学生认识了作者谈家桢的用心之处:首先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深入浅出地给读者介绍了克隆研究的过程;其次他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知道读者的阅读期待,他以科学家对克隆技术不断追求的顺序进行排列,便于让读者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最后,他还是一位爱国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我国克隆事业发展的骄傲自豪之情。
4.用一用举例子,审辨例子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克隆例子的认识,笔者将对例子的审辨由课内转向课外。特引入以下例子:
2002年5月27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基因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芦台农场合作,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国内第一头优质黄牛——红系冀南牛。冀南牛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分布在我国河北,主要特点是耐寒、肉多脂少。但目前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此次成功克隆,对保护我国濒危物种具有深远影响。
让学生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思考这个例子可以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
生1:我认为可以放在克隆绵羊多利的后面,因为克隆红系冀南牛也是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而且多利是外国的,这后面也可以加一个中国的。
生2:“冀南牛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可以放在熊猫例子之后,“冀南牛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也可以放在克隆绵羊多利之后。
师:为什么一个例子可以放在两个位置?其实啊,只需要把这个例子进行一点改变。
通过对同一个例子的运用,我们发现: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就可以说明不同的内容。再次印证了例子必须和说明的内容相匹配。
在变异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审辨图片创设学习克隆技术的情境,通过审辨句子学习了说明文语言中的关键词,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排一排、用一用四个环节,审辨了文中十六个例子的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关照文本,找到不同,就是找到了文本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学习的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