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化语境中的鲁迅文艺精神

2017-09-28 17:57姜春
文艺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艺鲁迅精神

○姜春

论市场化语境中的鲁迅文艺精神

○姜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艺活动日益市场化与商业化,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文艺创作与批评领域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鲁迅文艺思想与精神面临空前的挑战,甚至受到了怀疑、排斥与责难。新世纪以来在文艺领域就多次出现质疑鲁迅精神与鼓噪“去鲁迅化”的声音,有人认为其已经不能很好地阐释当下的文艺现实,甚至成了保守、落伍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认真探究起来,当今文艺创作与批评等诸多环节的种种缺钙与疲软症候,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与发扬鲁迅的文艺精神造成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文艺的系列讲话中,发出了“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①“不能当市场的奴隶”②的警示,批评了文艺领域存在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历史化”③等诸多不良现象,多次以鲁迅的文艺创作实践与精神示范作为驳斥不良现象的钥匙,对鲁迅文艺精神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并紧密结合当下的市场化语境,赋予其某些新质。我们拟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讲话着手,并结合当代文艺现状,来探讨市场化语境中鲁迅文艺精神的有效性。

一、文艺“去思想化”“去价值化”需要鲁迅之“民魂”来矫正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已经迈入信息化与文化消费时代。许多文艺作品只考虑“商业化”“娱乐化”因素,喜欢搞商业性包装、炒作和促销,只注重好看、轻松与热闹,流于媚俗,而观众或读者呢,“就像在观看一出闹剧,看得聚精会神,眉开眼笑,但回到家里,就不再想它了”④。有人认为,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作为一种产物是属于柏拉图主义的”⑤。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同时,“对肉体的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经成为新近的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成就之一”⑥。诸如“另类”写作、“零度情感写作”“美女作家”“下半身写作”等正是此类思想观念的体现。这些文艺作品与市场起舞,与世俗起舞,充斥着鸡零狗碎的庸常书写与大量的欲望化描写,消解“意义”、缺乏“思想”、鲜有“价值”、缺少“精神”,也就是缺少鲁迅之“民魂”。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了鲁迅这一经典论述,并强调说,文艺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需要文艺来树立。⑧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正是鲁迅所谓的“民魂”。民魂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珍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⑨我们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破立。鲁迅毕生都在努力探求、勾勒与提炼中国人的精神特征,是一位能够深入国人灵魂,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难进程中,鲁迅对两千多年来封建礼教与思想禁锢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精神状况,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剖析与反思。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奋勇呐喊冲在前,就是为了促使中国人冲出思想桎梏与牢笼,获得精神独立与自由,最终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世界,从而建立起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立的民族国家。

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民魂,而民魂则主要来源于文艺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再次引述鲁迅的论述:“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⑩所以,文艺是国家与民族复兴的一个根本。鲁迅是将文艺与“立人”“改造国民性”,亦即确立中国精神,联系在一起的。1907年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⑪鲁迅曾对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进行过深刻的回忆与总结,他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就是因为认识到,“愚弱的国民”只能做“示众的材料”或无知的“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⑫。从“首在”“第一要著”这样的特别强调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精神指向。毛泽东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⑬这在新世纪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深度影响文艺领域,市场需求成了一些人规避社会责任与追逐名利的遮羞布,一些文艺作品放弃了对接受者精神世界与审美水平的主动引导,一些文艺作品成了“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⑭。我们不难发现,“去思想化”与“去价值化”的要害,是在极力追求一种消费主义,使文艺迅速迈向休闲化、低俗化与娱乐化,这很容易造成文艺认识、教育与审美功能发生全面转移与颠覆。近一二十年来,许多文艺创作与批评对文艺的思想与价值持鄙视态度,甚至避之不及,认为那是创作理念、批评角度落后守旧的表现,他们把提倡文艺的思想与价值功能视为僵化,把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散漫与个人化当作丰富。诚然,文艺创作与批评不应以思想标准牺牲艺术标准,当然也需要重视审美娱乐消遣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思想与价值功用的无关紧要。文艺作品如果只专注于炫技与利益,而刻意忽视或消解思想内涵与价值功能,“必然会落入形式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泥潭”⑮。这样的作品,“由于对伦理、道德、世界观漠不关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逐渐空壳化”,从而“也就失去了精神影响力和美学支点”⑯。因此,“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⑰。因此,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鲁迅的民魂精神,通过文艺努力塑造与引领“国人的精神世界”。

二、文艺“去中国化”“去历史化”需要鲁迅的批判精神来整治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面临着西学东渐与旧学更新的问题,这是个涉及中华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中国文艺的未来和命运就可能会走入歧途。极端的表现就是当下出现的“去中国化”与“去历史化”问题。在市场化及其带来的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对中国文艺界造成强烈冲击,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新世纪以来,文艺领域的“去历史化”与“去中国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被我们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许多文艺工作者离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大谈特谈各种“主义”,争先恐后运用“解构”“意义消解”“断裂”等所谓的时髦理论来进行文艺创作,成了“西风东渐”的被动接受者。许多文艺创作缺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国情及现实的充分认识,不能很好地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艺结合起来,从而走向肤浅和表面化。一些文艺作品为了使商业利益最大化,不顾中国历史真实,“大话”“戏说”,胡编乱造,正确的历史观与民族观几乎处于缺席状态。人们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无历史联系的文化境域中,无法探寻到中国过去的历史成就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任何影响,很难感受到一种确定的现实存在,更无法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得到的是对历史价值、经典意义与历史英雄无情的批判和否定。面对此种情景,有学者发出感叹:“当代中国的文化人绝不站在秩序和传统一边,中国文化的继承性就这样被人为地打断了。”⑱在此背景下,鲁迅的“拿来主义”与“剜烂苹果”的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正是整治当下文艺乱象所迫切需要的。

鲁迅的创作有严肃的中国意识与历史意识。鲁迅无论是继承中国文化遗产,还是大量翻译介绍国外文艺作品时,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他主张的是一种“双轨性”或“复调性”的文化观。⑲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认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从而“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⑳。鲁迅对待世界思潮,是要自觉地“别求新声于异邦”㉑,“多看外国书,来打破这包围的圈子”㉒,但要采取“不后于”的态度,亦即不在其后面亦步亦趋,同时坚持“弗失血脉”的态度;“取”字就是强调具有主体性而非流于奴才性的择取。显然鲁迅采取的是比较性的文化方法论,是一种双轨性思路和策略。用后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㉓。

鲁迅的文艺批判精神还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剜烂苹果”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批评精神重要性时就以此作为例证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㉔鲁迅是富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者,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犹如“匕首”和“投枪”,大声疾呼,催人警醒。当然,鲁迅“剜烂苹果”坚持的是客观公正的态度。鲁迅反对以偏颇的态度来研究作家作品,他认为研究要建立在研读作家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㉕,唯有如此才能知道“苹果”哪里是坏的,哪里是好的,才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㉖。

更进一步来说,面对文艺“去中国化”与“去历史化”现象,鲁迅的“拿来主义”与“剜烂苹果”的文艺精神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理论原则与方法,可以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可以引导当下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无论是面对外来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抛弃,当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都需要弘扬与借鉴这种批判精神。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去中国化”与“去历史化”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变成一种没有深度、激情和审美的东西,会将文艺创作导向抽象人性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也极易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引进极度虚无的文化维谷里。这样的文艺创作是“迷失方向”“没有生命力”的。㉗在“西学东渐”中,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㉘,不能不加甄别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来指导本土的文艺实践。“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做法,“绝对是没有前途的”㉙。“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㉚。二是在文艺创作中,需要有以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历史斗争、现代化建设为依托的“大叙事”,强烈的历史意识与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源泉,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与挖掘。尤其在市场化语境中,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严肃、清醒与宏观的理性态度,绝不是“限制作家思想的深度与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的消极力量”,而是保证文艺“不被商业化原则过度侵蚀的积极力量”㉜。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文艺创作主体都成为像鲁迅那样伟大的思想家,但在创作上不愿或不屑认真严肃地抒写自己的民族与历史,甚至是虚伪和做作,功利或市侩,一切唯个人利益是从,就不可能产生卓越的文艺作品。

三、文艺“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需要鲁迅作品来疗救

纵观近些年来的中国文艺市场,许多文艺作品通过充斥乱伦、色情、偷窥、阴谋、暴力、仇杀等极端叙事来吸引眼球;一些玄幻、穿越、抗日、警匪、宫斗等类型的作品,靠荒诞怪异、夸张惊悚与尔虞我诈制造欣赏的快感。在这些作品中,汉奸似乎比英雄更加令人同情,毒枭似乎比警察更有人性魅力,第三者反而比糟糠妻风流浪漫,出卖尊严和良知换取美好生活变得理所当然,善良率真、耿直坦诚总也不是阴谋诡计的对手……好像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是立体丰满的,作品主题才是深刻犀利的。显然,这样的作品要么“搜奇猎艳”“低级趣味”,要么“粗制滥造”“过度包装”,要么“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要么“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或是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或是追名逐利的“摇钱树”。概括来说,这些文艺作品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恰如习近平所言:“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㉝在销售量和收视率屡创新高中,文艺创作者与推波助澜的批评者们沾沾自喜,引以为豪。然而,迎合不等于满足。这样的作品必然导致审美趣味和欣赏取向滑向异化、浮躁与庸俗,无助于培养大众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无助于提升受众的审美水平。

上述文艺乱象所产生的时空语境,虽然与鲁迅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呈现出来的症状带有鲜明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特点,但与鲁迅曾批评过的一些文艺现象却有某些共性,就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㉞。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要以鲁迅的创作作为典范与标杆。鲁迅的文艺精神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作品在当下仍然可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面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曾说:“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㊱他的《彷徨》《呐喊》《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创作,可以说都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深入中国人性的深处,直指当时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鼓舞、温暖与智慧,在那个时代真正做到了“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㊲。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㊳。他说,“如果不爱人民”,也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习近平同志认为,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幸福”与文艺创作“唯一正确的道路”就应该像鲁迅那样“对人民充满了热爱”,“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㊴。然而,新世纪以来,在文艺市场化与多元化语境中,一些文艺作品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文艺对人民大众与现实生活的关注不断降低,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力度不断减弱”㊵。出现了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不良倾向。一些人“心里、眼里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底层群众这个接受主体的存在,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怎么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呢?”㊶甚至在一些所谓的“文艺大家”里“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㊷。正是基于这些情形,习近平同志要求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以鲁迅的创作实践为例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㊸。鲁迅从青年开始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血和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牛一般的辛勤为普通大众工作。作为艺术家心里如果没有人民,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大师。列宁曾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㊹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㊺,始终心系人民,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民高声呐喊,振臂鼓呼。

另外,鲁迅作品的创新精神在当下也不可或缺,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㊻这就需要艺术发现能力与创新精神。文艺创新还需要文艺工作者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㊼。鲁迅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大师,他从不随波逐流,正是习近平同志所推崇的那种“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㊽。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开创的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诗与思的创作模式,以及对杂文文体的变革与创造,无不体现出鲁迅文艺创新的胸怀、胆识、能力与责任感。

结语

鲁迅之所以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最终凝练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概言之,与他坚守的人格品质与文艺精神密切相关。诚如毛泽东在《论鲁迅》中概括的那样,鲁迅具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㊾。鲁迅看清方向,认准目标,绝不半途而废,也不惧威胁与利诱,用作品来直面人生与现实。面对当下市场化语境中的文艺现状,鲁迅文艺精神不仅依然有效,而且更需大力弘扬。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社会进步的使命,要有服务人民大众的意识,就要像鲁迅那样用显微镜观察民生之疾苦,用望远镜远瞩社会之方向,不畏各种利诱,讲民怨、诉民苦、展示美与鞭挞丑,用作品说话,为时代呐喊,让文艺的脊梁挺起来,真正成为一个能担使命、富含灵魂的精神巨人。今天的中国已经日新月异,但从文艺创作来说,在很多方面仍未超越鲁迅视野。鲁迅文艺精神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其为人民生存发展而确定的坚定的民族性与人民性立场。新世纪我们仍然需要有人敢于为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敢于鞭笞假丑恶,批判腐败与堕落,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筑就民族的未来。或许这就是在当下文艺领域“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历史化”“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现象有蔓延趋势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讲话中重提鲁迅、推崇鲁迅的深意所在。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②③⑧⑭㉔㉖㉗㉘㉙㉚㉝㉞㊲㊳㊴㊸㊼㊽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第20页,第25页,第6页,第20页,第29页,第23页,第9页,第29页,第25页,第26页,第9页,第7页,第7页,第13页,第18页,第19页,第12页,第6页。

④雷达《长篇小说笔记之二十一:徐坤〈爱你两周半〉、陈可非〈天啸〉》[J],《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第6页。

⑤[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⑥[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⑦⑫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以下《鲁迅全集》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

⑨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A],《鲁迅全集》(第3卷)[M],第222页。

⑩⑰㊺㊻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党建》,2016年第12期,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2页。

⑪鲁迅《坟·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第57页。

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⑮姜春《论文艺批评的当代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6期,第153页。

⑯董学文《如何看待文艺创作中“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现象?》[N],《文艺报》,2016年2月26日,第3版。

⑱黄丽娜《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的“去历史化”倾向及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876页。

⑲杨义《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J],《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第7页。

⑳鲁迅《坟·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第56页。

㉑鲁迅《坟·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第1卷)[M],第65页。

㉒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A],《鲁迅全集》(第4卷)[M],第137页。

㉓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A],《鲁迅全集》(第6卷)[M],第39-40页。

㉕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A],《鲁迅全集》(第6卷)[M],第42l-422页。

㉛㊷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㉜泓峻《“去历史化”写作的负面影响》[N],《文艺报》,2015年2月4日,第2版。

㉟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M],第526页。

㊱鲁迅《坟·论睁了眼看》[A],《鲁迅全集》(第1卷)[M],第254页。

㊵姜春《新世纪文艺人民性的理论诉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4期,第77页。

㊶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实意义》[J],《求是》,2004年第1期,第45页。

㊹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912页。

㊾毛泽东《论鲁迅》[A],《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ZWB002)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猜你喜欢
文艺鲁迅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拿出精神
□文艺范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