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

2017-09-28 16:45林日暖
文艺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油麻桑桑草房子

○林日暖

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

○林日暖

成长小说有时亦称启蒙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较为重要也相对常见的一个类型。它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命名源于欧洲的“教育小说”,在欧洲这类小说往往是在空间、时间的转换中描绘主人公人格的完善过程。中国学者目前对于“成长小说”并无明确定义,但大体上是指描述了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化的成长过程的类型小说。

在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无疑是成长小说创作实践的领袖人物。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个堪称“小诺贝尔奖”的儿童文学类至高荣誉。该奖项衡量文学艺术家的整体创作,而非针对某一部作品,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终生成就奖”。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出版后曾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曹文轩亲自操刀担任编剧的同名电影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金牛奖、金鸡奖等奖项。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以及油麻地的大人之间的各种纠葛。主人公男孩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也恰恰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并在其中不断成长。作为一篇优秀的成长小说,《草房子》在叙事上有几大显著的特色。

一、诗化语言

“金色的草房子”是文中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场所,老师和孩子们在这里上课、组织文艺活动,许多人家也都住在草房子里。

小说中处处充满诗意的描摹,许多比喻与象征手法都有着鲜明的乡村田园色彩。作者写鱼鹰捕鱼,写芦苇丛里水鸟的鸣叫,把孩子们沙沙的撕纸声比作急雨暴打地里的玉米叶子,将月色下尚未绽开的几枝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它们一点一点开放,也象征着故事正一点一点被书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从乡村流向城市开始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农村与田园景观逐渐被城市文明吞噬,而曹文轩在他的作品中复现了这种诗意的情境,描写风景时所使用的颜色是充满灵性的,与城市中死气沉沉的色调相悖,存蓄着乡村田园所特有的生机与活力。他用白描、写实、铺叙等手法,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别具风情的动人画面。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乡村书写十分乏味,而曹文轩却于世俗、庸常的生活之中寻找亮色,在凡俗状态中把握并力图呈现出复杂的人生,探求与城市居民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曹文轩乐于书写以农村为背景的叙事空间,这或许与他的个人经历关系密切。他出生在江苏盐城的农村,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在考取北京大学之前,他在农村生活了20年之久,这里遗存着他许多的童年记忆。人在自然中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身处干净单纯的环境之中才更有利于人发掘自己内心真善美的理想与追求。

诗化的小说语言是曹文轩特有的叙事手法,在宁静、平和的基调之下,季节的轮换、时间的推移与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多了一丝人情厚味。“人的生命节奏与田园的自然节奏紧密结合起来,田园不仅仅是空间概念,也代表一种时间感觉。”①对于将鸭子赶到全然陌生的地域放养的杜小康来说,芦苇荡的狂风暴雨、饥寒交迫是他的磨难,但这样的残酷也同时赐予他一笔意想不到的精神财富。芦苇荡等物象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同时也是主人公成长的重要见证者。

二、死亡教育

在《草房子》的情节架构之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死亡叙事。儿童文学不意味着就是一种轻松化的文学,儿童文学不是由单纯的快乐堆砌出的乌托邦,尤其对于成长小说来说,磨难是必要的,而直面死亡无疑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重要一课。

“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不但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生存的关怀和对个体尊严的张扬,而且也是作家内心对生命、生存、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理解和情感表达,其悲剧感染力在文学中有着独特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②有生就有死,人类的自然生命必然恪守“生死相依”的准则,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也从不在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回避死亡话题。

秦大奶奶和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从相看两厌到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从对立对抗到沟通和解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在成长。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关怀令人感动,人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在相处中达到和解,人性之美熠熠生辉。面对命运,人的斗争性往往受到赞颂,但也必然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秦大奶奶为救女孩乔乔差点死了一次,过了半个月才能下床走动。而下一次,她为了挽救油麻地小学一只即将沉入水中的南瓜,滑入水中,而与人们永远地分别了。无数人为她送行的场景势必会重新唤起很多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人的命运不再是由理性规定的清晰的因果链条,它充满了随机性、偶然性——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命运给人的搏斗留下的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唯因这个空间的狭小,才显示出人的搏斗价值。”③

同样的还有邱二爷的离世。他的离去使原本孤僻暴躁的细马成长为一个精明能干的牧羊少年,攒钱为曾经不愿接纳他的邱二妈治病,并立志为她建一座大房子。与死亡的面对面接触往往会促成少年儿童拔节式的成长。

而面临死亡威胁的少年桑桑则得到了一个成长的特殊契机。生病以后,他变得更加善良和乐于助人,甚至愿意为羊、牛、鸽子、麻雀做任何一件事情。他多了一种悲悯的情怀。桑桑想起了自己曾经忘记的诺言并为此感到羞愧,他决定带妹妹柳柳去看城。他大方地拿出钱给妹妹买吃的和玩的,为了让她开心,四肢无力却仍然坚持着登上一百多级台阶将妹妹背到了城墙顶上。这像是他成长的一个仪式性场面,他成为了一个有所担当的人。而他的父亲桑乔也因为这次与死亡的亲密接触而有所改变,从一个因儿子损坏自己的荣誉证明而殴打他的冷血者变成了一个为满足儿子的愿望毫不畏惧他人得知自己曾经低贱的猎人身份的真正的父亲。桑乔不再执着于那些虚无的曾捆缚住自己的荣耀,而是复归到一个关心儿子、有人性温情的父亲形象。这是他们分别成长的契机,同样也是父子二人精神和解的契机。

尽管《草房子》中并没有刻意避让针对死亡的描写,但作为儿童文学,其相关的叙述仍然有所克制和收束,很少直接进行呈现,而大多是委婉描述,如写秦大奶奶的死使用的措辞是“永远地分别”。“作者运用艺术的处理,过滤了死亡的细致过程,死亡场景在曹文轩的笔下往往被虚化或遮蔽。”④这也是曹文轩对于作品呈现力度合理化把控的一处有效例证。

三、女性形象

《草房子》并不是普通的单线结构,而是通过穿插式的叙事形式,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小说没有采用单纯的儿童视角叙事,“因为它不是一种全知叙事视角,仅仅依靠儿童视角来交代人物关系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可能的”⑤。因此成人视角是一种必要的有机补充形式。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是以成人视角来进行叙述和体味,其中的高妙之处是儿童观察者无法清晰感知到的。蒋一轮与白雀的爱情故事就是一例。桑桑为蒋一轮与白雀传信,借助儿童视角来观察成人世界。主人公的视野并不局限于个人的小世界,他们同时也在窥探属于成人的更为复杂真实的世界。桑桑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见证者,尽管他的某些感知相对成人而言较为朦胧不清,但在二人的爱情悲剧中,桑桑最终得以体会到蒋一轮笛声中连大人都不曾察觉的情感变化。

在男性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身边女性人物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除白雀以外,《草房子》中还有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一是作为陪伴者的少女纸月,二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温幼菊。从她们名字的选取上就大致可以窥知人物的形象是柔弱而温软的。从天真干净、清纯柔和的少女纸月出现之后,桑桑开始发生了变化,追求起干净来;纸月被从前小学的学生欺负,对桑桑来说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角色,纸月激活、见证了他的成长。住在“药寮”的温幼菊喜欢熬药,甚至喜欢自己有病,她身上有一种古典美的特质;她的苦难记忆给了桑桑以平静、勇气和坚强,使他在病重之际依然可以美好地去看待一切和想象明天。

“曹文轩深知关爱帮助和宽容同情别人是一种需要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因此在他的儿童文学中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满爱心的生活条件。”⑥女性角色的出现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她们柔软而美好,软化了少年们的棱角,也给予他们温情的抚慰和支持。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为了满足男性利益而存在,是他们的附庸,她们只不过是男性成长过程中不可动摇的辅佐者,是男性主体性得到确认的见证者。“作家并不真正关心女性的真实的生命存在状态,也不愿意去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他只是简单地遵从传统文学的描写定律和人类千年的文化心理,把女性与水、与柔美等联系在一起。”⑦

四、结语

《草房子》描绘了一幅诗化的乡村生活图景,鼓励人们在平淡生活中寻找诗意,并从中汲取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穿插式的情节结构对亲情、友情、师生情都有所牵涉,作家细腻地刻画出相对脆弱的儿童群体的心理样态,精准把握生命体验对个体性格的塑造作用。小说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少年们身上的孤独感,他们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自我。经历挫折使少年们在苦难生活中磨砺了性格,感受到善意的萌芽与壮大。

曹文轩的作品总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其间穿插作为成长必要条件的苦难叙事,同时始终传达出对世界的真挚希望与信仰。善良与爱是曹文轩小说中的重要内核。贫困的油麻地虽然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却不能阻挡他们的斗争与搏击,少年们在这里受到启蒙,确证自我。身为北大教授,作家的行文之中体现出一种担当,一种通过儿童文学来塑造民族性格的责任感,这是十分可敬的。而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作者的某些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女性的古典化审美之中往往流露出受传统男权思想影响的痕迹。

①李学武《田园里的古典守望——解读〈红瓦〉〈草房子〉〈根鸟〉》[J],《名作欣赏》,2003年第7期。

②杨建生《拷问生命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0年第15期。

③赵祖谟《油麻地的歌——〈草房子〉〈红瓦〉浅释》[J],《小说评论》,1999年第6期。

④李敏,周均东,杨文华《温情诗意成长——〈草房子〉的死亡叙事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⑤牟海娜《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⑥曹金合《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悲悯情怀探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⑦林琳《曹文轩成长小说女性形象刍议》[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油麻桑桑草房子
油麻花街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植物杀手
想飞的草房子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节选)
爱着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