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琴
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题目教学思考
潘卫琴
小学数学练习中常见的“找规律”题型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推理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目前苏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中都适量增加了“找规律”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生活中的数学规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知识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培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利用“找规律”题目本身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规律,再加以提取得出数学概念。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单元,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用班上的男生女生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之美。老师可以这样排列队伍:女生、女生、男生、男生、男生、女生、女生、男生、男生、男生……让学生思考若假设男生=1,女生=2,数字的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发现队列顺序为两个女生三个男生的排列规律,若转换为数字,则是 2、2、1、1、1、2、2、1、1、1……以此类推,对数字规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从无序观察转向有序转化,从整体分析每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学规律。
“找规律”题目已经从考察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了,其原因在于题目中出示的规律图数量不多,出现的省略号影响学生的思考,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取图案中的相同元素,变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入了解规律的意义。
“找规律”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找规律教学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例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教学图片,第一张图片中“小树影子很长很长,太阳小小的刚刚升起”;第二张图片中的“太阳大大的,升到高空,小树的影子短短的”;第三张图片“太阳落山了,小树的影子又变得长长的”。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图,找出小树影子变化的规律,学生发现正午时,影子最短,早上和晚上时影子最长,小树的影子和太阳的位置以及时间有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变化是否如图片所示,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加深了学生们对数学规律的印象。
教师还可以在“找规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教室里有三张椅子,4个同学轮流坐,总共轮流坐4次,那么小明每次都能坐到椅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题目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因为其具有极强的情境互动可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让四个学生分别坐三张椅子,让学生自己摸索体会解题规律,寓教于乐。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策略,“找规律”教学也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诱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总结规律,充分地发挥自我。
教师在“找规律”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国庆节期间,韩梅梅一家打算去大连旅游,如果要在下图所示的火车票中选择数字连在一起的3张,一共有多少不同的选法?
?
学生开始用笔一个个地画出三张连一起的座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有多少种解题的方法,整个解题过程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有的学生说,先画出三张,然后挨个往后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是一种选择,移动到10,总共移动了7次,加上第一次连起来的,一共有8种不同的选法。还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得出10-3+1=8次的答案,是因为三张连在一起的座位,每次都要有三张票,然后每次一次往后推都会有一种选法,所以10-3就是往后推到10总共有多少种选法,加上第一次的三张,正好8种。
热烈的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包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