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原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 顾文选
生态文明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利用
□ 住建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原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 顾文选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留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各异的乡村聚落,通称“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记忆,也折射了古人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原则的认知和智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威尼斯宪章》就提出,要保护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因为这些文物建筑包含了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保护的对象不光针对单体建筑,而且包括能从这种建筑当中找到的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者作为一项历史事件之见证的城市或者乡村环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公约》更为大家所熟悉。自加入这个遗产公约以后,中国每年都非常积极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各项自然和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我国在世界遗产名录的数量上与意大利齐名,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最多的国家。
然而,我国在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方面却相对落后,特别是传统村落保护方面,行动比较滞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国际上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共识及其发展实践缺乏了解。直至文革以后我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开始起步,申报国家各类著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分期公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2012年,经专家论证,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首次联合发文通知申报、公示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局再次发文,要求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对保护原则、保护任务、保护措施等做了具体部署。从2012到2016年,政府有关部门分四次组织传统村落申报,四部局加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共七部局共同审查建立统一的传统村落名录。今年正进行第五次申报,预计总数将达5000个左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名义推动如此规模的传统村落保护行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丰富和发展。
江南传统村落建筑群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首先要找到传统村落里面的生态元素,从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村落的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以及村落的建筑三个层次来解析这一问题。
从整体上看,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大多处于山水环绕,绿色葱郁的环境。无论是山区丘陵平原,传统村落建筑群常常是跟山水田林湖融为一体的。这种自然山水环境,成为村落藏风聚气、冬暖夏凉的天然屏障,体现了我们古人建立家园时对地理环境和小气候影响的重视。
传统村落的生态要素,首先就体现在这个整体环境上,山水田林环绕着的村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村落本身,而且要保护它所依托的山水田林环境整体。北京有个爨底下村,选址建设在门头沟一个山坡上,山坡首先要稳定,村落靠在圆圆的山头下显示山头是稳定的。为了免受山洪灾害,村落建筑群沿等高线延伸到两侧的山洪沟截止。巧妙地利用自然,同时又避免可能的自然灾害,是个非常聪明的选址案例。另一个例子,是以北方窑洞群为主的一个村落,它的选址布局因形就势,聚气避风,顺坡向阳,这么一个选址布局,也体现了古人的整体生态智慧。
传统村落的生态要素还体现在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方面。以道路和水系为例,传统村落的道路多是就地取材,或者石板路或者卵石路,能够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村落里的水系沟渠常常与村外的河溪湖塘相连通,既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满足养禽畜、洗衣、家务劳作之需,又能接纳污物。古代的污物没有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所以进入水体以后,能养莲藕,养鱼蟹,养水草等生命体,秋后把水排干,污泥取出来就是农田有机肥料,因此它是一种循环生物经济链。
传统村落的生态要素还体现在建筑群落中。传统村落里的建筑,不论南北方,多以庭院建筑为主,其选址朝向也都尽可能避风朝阳,或临水塘或广植林木,视野开阔景色好,微风习习宜人居。南方村落建筑中,天井设计一般是不可少的,天井是一种集积水、排水、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形式;还有如徽派建筑,黛瓦粉墙,不仅美观而且有吸热和减轻太阳辐射的功能,也是一种生态。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不仅美观,还可以防火。镶嵌在建筑高墙上的小窗具有通风采光还兼有防暑防盗之功能。此外,传统建筑在墙的下部多设计有通风口,实际上是调节微气候的一种生态设计手段,通风口装有篦珊,可以防止一些虫类等小动物爬进去,以保障安全。总之,民居庭院建筑体现了这种道法自然的原则。
安徽宏村水圳
山环水绕的婺源菊径村
贵州省台江县
婺源江岭村坐落在山水和农田之中
综上,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系统,从选址布局的整体环境,到庭院祠堂人居建筑,到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既包含了自然山水为主的自然生态元素,也包含了人居建筑为主的社会生态元素,还包含了农田农业生态元素。这些生态要素构成了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传统村落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探索依赖自然,顺应和利用自然,亲近并融合自然的生态实践,也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生态并不神秘。生态建设是在传统村落保护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的科学理念。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变迁,传统村落也存在诸多不适应,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消亡,留存至今的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传统村落内一些设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适应;村落环境容量与人口增加不适应;文明传承教育同村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薄弱不适应,现代化的改造和商业化的发展更破坏了传统原真。
保护传统村落,应注重不同层次的生态要素。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山水田林环境,保护其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要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结构和历史环境,还要保护其合理的一些基础设施,尤其是路网水系。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排斥民居内部进行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装修改造。如在民居内改建卫浴排水设施,村落中构建化粪池设施;使用现代清洁能源代替柴草或煤炭能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普及民居的宽带互联网,埋设相应的地下管线系统等。总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用科学低碳的方法改造传统村落不合理的也是落后的方面,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应不断探索实践。
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实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建立村落互助自治体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还有赖于发展多样化本地特色经济。传统村落依托的最直接的环境就是农田和山林,因此不能放弃农林生态特产等经营活动,除传统种养业,还可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村落还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手工制品,特别是各具风格的剪纸、绘画、刺绣、服饰等手工艺品。通过本地特色的工艺品制作,适度发展旅游、养老养生服务业。笔者曾参观过日本一个列入遗产名录的上古村落,村落入口处立着一人多高的村落建筑道路意象图,标明每栋修复过的建筑并标注其现代功能,如刺绣饰品店,茶社,神社,特色食品等等。依托山水田林湖发展生态经济应该作为传统村落的主要产业方向。
传统村落保护还应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传统村落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红线,规划需完善或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等。传统村落建筑修复应当实行传统风貌意象设计,实行生态设计,尽可能体现传统民居的各生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