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习枝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课程,物理教学也自然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关注。由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学生在学习时有不小的难度,使得物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与形式。主要介绍了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对策
物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其对于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也就出现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是不会实际应用”的情况,这也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探讨的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背景下,物理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从而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地得以贯彻实践,以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向灌输,忽视互动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众多教师也都纷纷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以便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习,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仍然屡见不鲜,再加上师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实效性。
2.关注理论,忽视实践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仅是要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过于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都是“死知识”,无法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3.内容紧凑,忽视内化
每一节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物理课堂上的教学往往会被教师安排得十分紧凑,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通过及时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而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是难以取得课堂练习的效果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后的自学来真正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二、适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有效互动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先以“筷子在水中折断”的现象引入教学,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眼见为实,那么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折断了,但是拿出来却是完好无损呢?”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教学,既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多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也学习过摩擦力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情形中有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就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如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骑自行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筷子夹菜时筷子和菜之间的摩擦等,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这些摩擦力对人们是有益处的还是有害处的,从而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摩擦力。這样联系生活教学的方式也会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3.关注学生理解掌握,注重学生消化吸收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地内化所学的知识。大量的知识灌输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不符合新的教学观念,也不利于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因此,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以真正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内化。例如,在教学了“串联”部分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串联的电路图。通过这些简单的练习,学生的思维会激活,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死记硬背地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虽然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物理教师遵循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我相信,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琢.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11).
[2]张金华.“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