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双绛
摘 要:“音乐品鉴”就是要让师生亲近音乐,从音乐引子、细节、关键乐段入手,聆听发出的细微声音,与音乐进行亲密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音乐之中。分析了音乐品鉴的现状、内涵、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探求音乐品鉴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品鉴;意义;内涵;策略;方法
一、音乐鉴赏的现状
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些音乐课为追求所谓的课堂效应,往往只关注课堂表面的热闹,流于形式,缺乏对音乐深层次的品鉴,没有很好地从音乐的本位去挖掘教学资源,使音乐常常是稍微提一提就被搁置起来进行无边际的讨论延伸,导致音乐课缺乏“音乐味”。就像周世斌先生提过的“缺失的音乐课”,音乐课上什么都有,就是缺乏“音乐味”,常常一堂课一直处于浅显的架空问答或缺少意义的合作拓展探究当中,师生间的问答分析只是对音乐表面的解读,其实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一直在音乐的外围徘徊。因此,要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鉴赏能力,应充分发挥音乐学科所特有的本质,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聆听、品鉴。
二、音乐品鉴的概念解读
何为音乐品鉴?借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我把这个“走”字换成“听”字,“慢慢听,欣赏啊!”音乐品鉴,首先得慢慢地听,反复地听。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是行不通的。音乐品鉴,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酝酿情绪,慢慢听、慢慢品、慢慢鉴、慢慢赏,才能听出其中味道来!
就音乐品鉴的意义来说,品是辨别好坏高低,鉴是认真地审视观察。品鉴是对作品的评定和鉴别,认真地欣赏与回味作品。音乐品鉴,是对音乐作品的细细品味。对老师从和声、配器、旋律、调式、律动等音乐的最基本元素和结构入手探讨,受到什么人或流派的影响,又分别影响什么人到达什么程度等提出了要求;对学生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音乐要素入手欣赏,抓住关键乐段探讨音乐的乐思。
音乐品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音乐品鉴时,既要整理评判他人对音乐品鉴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梳理自己对音乐品鉴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的他人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有别。这就对教师在教材分析时提出音乐品鉴兼容性要求。
改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倾听音乐发出的细微声响”。那是来自音乐灵魂深处的声响,之所以声响细,是因为藏得深;之所以声响微,是因为传得远。
三、音乐品鉴的策略和方法
品鉴要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曲家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音乐,又要跳出音乐,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要达到音乐的品鉴,笔者从乐曲引子、关键乐段、细节以及音乐品鉴拓展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尝试。
1.乐曲引子入手品鉴音乐,酝酿情绪,提示内容
乐曲的“引子”是整首乐曲的“序”。那是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为后面乐曲的进入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要从引子入手品鉴音乐。不同作品的引子,针对性不同。有的作品只有一个引子,有的则由多个引子组成;有的引子酝酿情绪,有的引子引出意境;有的引子指出主题、提示内容,更有引子能窥见音乐流派的特征。
如一首描绘捷克大地风光之美的著名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作曲家斯美塔那把这首乐曲的引子设计成了两个。
引子一:
引子二:
这首作品是对捷克美丽山河的赞颂。引子一中同一小节的音符,相同的节拍不停地进行反复;引子一中高声部只有“123”三个音,低声部只有“671”三个音,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引子二中用到音符“67123”。这样的设计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呢?那他为什么不让音符或节奏变得更复杂一些呢?看来这首作品引子中的“简单”定有奥妙。其中的奥妙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引子,从细品引子入手进入主题体会意境。)
乐曲的开始是广阔、庄严的引子。同一个小节的音符,相同的节拍不停地进行反复,就像航拍技术带人们领略捷克大地之美。 “中提琴、大提琴、圆号”等乐器的奏响,是河流的潺潺、森林的私语、鸟雀的啁啾、猎人号角的回声;“长笛”的加入到处充满着灿烂的阳光和鲜花的芳香。
引子二中将引子一中高低声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合并成一个节奏舒缓的引子二,木管乐器领奏出引子中舒展深情的主题。
具有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舞曲特征的主题:
更深一次地聆听,引子一中对“2”不停的升号和还原记号的变化,体现了看似和谐的森林和原野中其实暗流涌动,革命火种正在星星点点地燃起。这是哪里的革命火种?原来这看似简单的旋律小节中隐藏着到主题三中才揭示的具有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舞曲特征的旋律。郑重地告诉大家,这是捷克民族意识的萌芽,这是捷克的民族火种。相同的音乐旋律小节不断重复,告示着在捷克一片又一片原野和森林的土地上,不断地冒出捷克民族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持续的升2有些直白,而升2和还原2的运用,仿佛展现的是盘旋式俯瞰大地山河,更能体现出真正宏伟、美丽、广阔无垠的祖国山河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作品的引子看似“简单”,却是蕴含着无限的乾坤。引子始终围绕作品主题来創作,创设意境,足以见得作品的构思新巧,结构严谨。这首作品在音乐艺术上的鲜明特色,可以说代表了“民族乐派”的共同特色。
2.关键乐段入手品鉴音乐,慢慢走,欣赏啊
乐曲的关键乐段有时是复乐段,有时是华彩乐段,有时是单乐段,有时它是乐段中相对完整的乐思。它是作曲家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开启整个音乐作品的金钥匙,只有慢慢品鉴关键乐段,才能品味出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教授《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笔者抓住了这部作品中的关键乐段进行音乐品鉴。
作品中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为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评价《卡》是一件“玄妙异常”的作品,柏辽兹评价作品的旋律中有着出乎意料、美妙出奇的音和句子。
学生:“这两个音乐主题反差非常大。”“一个伤感、一个兴奋。”
的确,一个悠长、抒情、缓慢略带伤感,另一个欢快、活跃。两个主题整组交替、双重变奏(A-B-A-B……)两种强烈的对比反映出了俄罗斯人民的典型性格特征最本质的方面,也描绘出了一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卷。
最后,更多乐器声部加快,就像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舞会中来(此时学生的情绪也开始躁动起来),音乐渐强,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时候,整个乐队渐弱又慢慢静下来了,只有音乐的主题静静地传来,最后猛然一击,全曲终止。(学生的情绪完全跟着音乐在行进,最后的猛然一击,还有学生为此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在整曲的音乐品鉴中,充满了浓郁的画面感,而学生的情绪也跟随着音乐,在音乐中慢慢地品鉴,慢慢地欣赏,慢慢地走。
3.细节入手品鉴音乐,倾听音乐发出的细微声响
细节是音乐审美之所在,音乐魅力之所在。音樂的细节,小到一个音符、一个节拍、一个符号、一个标记,只有关注了这些音乐中的细节,才能在旋律的细微处倾听音乐发出的呐喊声。
在教授《巴雅提木卡姆》一课中,当欣赏到C乐段时,学生们总是展现得特别好动,摇头晃脑,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模仿卡曼贾演奏。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中的细节。为什么会带给大家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大家一起从音乐细节入手品鉴音乐,来倾听音乐中发出的细微声响。
提问1:C乐段乐谱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1答:几乎每一个音都在绕来绕去,不在原来的音上。生2答:有许多装饰音。生3答:听着好像很复杂。生4答:有许多下滑音。
提问2: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下滑音和倚音呢?即兴性:该乐段在演奏时有许多即兴的成分;炫技性:该乐段充分展现伴奏者技巧和乐器的技巧;自由性:由于前两点的因素,该乐段的节奏就显得更加自由。这是一个华彩性乐段。
作品中下滑音和倚音,看似小小的细微之处却显现出作品的张力,蕴含着诸多内涵,彰显该乐段的音乐魅力之所在。
4.品鉴拓展,穿行于音乐中
拓展就是体验式培训,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应把握“亲身体验”和“打开思路”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更加勇敢地往前冲。
音乐的教学实践,不能为了不孤立课本知识,汲取更多方面的知识,而创设脱离了音乐性的拓展探究。即便是在拓展、品鉴、延伸中,也应穿行于音乐中。
例,《巴雅提木卡姆》在介绍阿拉伯音乐风格时,笔者特意选择有对比性的音乐来做拓展。利用欧洲音阶中最具阿拉伯音乐色彩的“大弗里几亚音阶”,将生活中的知名歌曲《美丽的小燕子》中的“re、la、si”都降半音,学生很快就能感觉到音乐风格明显转变,感受到神秘、扑朔迷离的异域风格,原本从东方飞来的小燕子,瞬间变成从阿拉伯飞来的小燕子。这时音乐基本可以替换教师语言,不用多说学生就能真实地体验到。这样的音乐拓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和鉴赏。让品鉴拓展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理性思考,让拓展穿行于音乐之中,真正回归音乐本色。
欧洲——大弗里几亚音阶(阿拉伯色彩)
1 b2 3 4 5 b6 b7
改编《美丽的小燕子》,体验阿拉伯风格。
四、向音乐更深处漫溯
经过细细的、慢慢的、反复的品鉴音乐,使音乐变得丰富而厚重;学生通过引子、关键乐段、细节等方面品鉴音乐,感悟到了音乐的真正魅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体验出别样的人生,也使得品鉴音乐的课堂成为充满着思想和睿智的课堂。
让我们与学生一同在“慢慢走”的过程中,聆听音乐、沉入音乐、倾听音乐发出的细微声响,慢慢地品鉴、慢慢地感悟、慢慢地向音乐更深处漫溯吧!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元培.漫话阿拉伯音乐的发展[J].阿拉伯世界,1984.
[3]高铁.音乐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梁晴.西方音乐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郁正明.想象与音乐的亲缘[J].艺术研究,200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