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永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文综高考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总是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那就是计算题。计算题作为对政治教材知识的一种考察方式,虽频繁出现但学科内却没有解题模式的具体介绍,这是此种题型让人头疼原因之一,其次笔者认为在个别题目的命制上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接下来我就以2008年的一道政治计算题为例他谈我个人的看法。
试题回放:
(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 )
A. 5小时 B. 7小时 C. 7.5小时 D. 8小时
一线教师对该题的不同解析有:
Ⅰ:2008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可知2008年甲企业总产量10×(1+20%)=12万件,每件商品所用的时间为6×(1-20%)=4.8小时。2008年甲企业生产12万件商品所用的总时间为:4.8×12万=57.6万小时。2008年甲乙两企业生产的全部商品及所用的总时间:10×(1+20%)+8=20万件;57.6+80=137.6万小时,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7.6÷20=6.88小时,约7小时。
Ⅱ: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答案为B。
高考试题几乎是所有考试试题中最具权威性、最具科学性的,但是这道高考试题,虽然距当年高考过去了6年,但关于它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备考学生,几乎都曾见过这道试题。这道题,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麻烦,有的老师摸不着思路,有的学生思路混乱,并影响了教学效果。按照常理来说,高考试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定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但这道题,很多老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着实让人诧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着这道试题,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经过认真的思考,笔者认为,问题出在试题本身,这道试题的命制欠乏科学性和严密性。理由如下:
1、问题的核心出在“其他条件不变”上。命题者的思路明显是:“2008年乙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变,甲企业一年里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据这些因素,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话,答案应该是7小时,即Ⅱ给出的答案。
但是,“其他条件不变”会给人其它的思考角度,比如“虽然2008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20%”,那么2008年该企业的产量会不会变?该企业的劳动总消耗变化了没有?按照常规思维方式,既然“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认为2008年企业总产量还是10万件,也说的通,充其量是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而解析Ⅱ给出的答案明显是2008年甲企业除了个别劳动时间变化了,变为6小时÷(1+20%)=5小时,M商品总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也出现了变化,因此,此时出现的两个变化与“其他条件不变”明显矛盾。按照这种思路,2008年的价值量应该这样计算:
先求总的劳动消耗:6小时÷(1+20%)×10万件+10小时×8万件=130万件小时。
再求价值量:130万件小时÷(10万件+8万件)=7.22小时(约等)
这种思路也存在矛盾,比如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总消耗变为5小时×10万件=50万件小时,与2007年的劳动总消耗6小时×10万件=60万件小时不等,与试题“其他条件不变”也矛盾。
所以说,该试题在命制的过程中,在科学性上、逻辑上欠缺严密性。如果说要对这道题进行完善,方法也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掉“其他条件不变”,或者改为“乙的生产条件不变”,都是合理的。
2、也有很多老师和学生提出其它的质疑,理由是“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的某一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所决定。那么该题仅仅甲乙两家企业,怎能代表“绝大部分的生产条件”?这种提法有道理,但是試题假设的便是这种情况,而且实际经济活动中,在新产品产生之初,社会上未必有那么多的生产企业,可能就是那么两家。所以持这种观点的认识,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
Ⅰ中“2008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可知2008年甲企业总产量10×(1+20%)=12万件,每件商品所用的时间为6×(1-20%)=4.8小时”。计算方法错误,正确的模型应该是:
理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
公式:设某商品原价值量为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n%,现价值量为b。
则:b=a÷(1±n%)
无独有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试题都不那么严密,经不住推敲,甚至影响学生的正确思路。比如有这样一道试题:
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收入是
A.30元 B.60元 C.120元 D.90元
答案基本上都采用C,其实这道题也不严密。通过我们的思考,答案选C的,是建立在以“原来该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相等”为前提的基础上,否则求不出答案。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试题命制的严密性、科学性的重要性,如果试题命制科学、合理,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如何试题命制不科学、不严密,则会产生误导作用,影响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这也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了个醒,在教学过程中选题的的重要性,好的试题,特别是针对性强的试题才是我们的首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擦亮眼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