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菁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用于指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贯彻《指南》、践行《指南》关键在教师。因此,为适应新时期新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学与教”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转变。笔者从幼儿教师与幼儿、与课程、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入手,通过真实教育案例的呈现、剖析,揭示出幼儿教师由“独奏者”到“伴奏者”,“执行者”到“开发者”,“独行者”到“同行者”的转变。
[关键词]幼儿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250013
现代社会正处在迅速变革时期,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相对应的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高期望。幼儿教师在师幼关系、课程关系、同伴关系中面临着角色的转变。本文以剖析案例的形式,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挥支持、引导作用,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案例:
上午早操结束后,王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语言活动《猜猜我是谁》。兰兰小声嘀咕:“又是这个游戏,没劲。”凡凡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时而低头玩玩自己的小手指。王老师有些生气,大声说:“都在做什么呢?好好看着老师。”她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突然,敏敏一声大叫:“啊!虫子。”教室顿时犹如炸开了锅。“是西瓜虫。”“快看看。”孩子们都涌到敏敏身边看西瓜虫。见此情景,王老师大声招呼着:“都回到自己座位上,快点!”孩子们不予理睬。王老师心里那个火啊,气愤地一个一个“拎”回去。接下来开始进入正题。王老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活动方案原封不动地展示给孩子们。但孩子们的心思早已飘远,都在想西瓜虫。敏敏扭头问芳芳:“这个西瓜虫是益虫吗?”王老师充耳不闻,不顾孩子们的反应,一人独演单簧,自得其乐!
同样是在组织活动中,一样出现了刚才的那幕。教室里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的兴趣点都转移到西瓜虫身上。李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果断终止了活动,并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西瓜虫。之后一天,大家都在研究西瓜虫。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西瓜虫的眼睛、鼻子、嘴巴长在哪里?”“西瓜虫之间怎么说话?”等等。李老师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写在纸上发给孩子,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去找答案,于是《西瓜虫》的主题活动生成了。第二天,有的孩子用瓶子装来了个头大大的西瓜虫,有的拿来了有关西瓜虫的资料图片,有的拿来了放大镜。孩子们相互交流,了解到有关西瓜虫的生活习性、外部形状特征等。
分析:对比以上两位老师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已由“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基本是以分科教学为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预先安排的上课为主。教师扮演的是教育活动的“独奏者”,幼儿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幼儿不具备学习的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学这些为了什么。在以上的活动中,王老师花费了很大力气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她忽略了幼儿自发的需要,没有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不顺应幼儿的需求生成新的活动。幼儿的活动动机和愿望不是内在自发的需要,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就不能被激发和调动。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者,而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灵活扮演最富有挑战性的角色。案例中的李老师尊重幼儿,及时敏锐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支持他们的行为,注意倾听幼儿间的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幼儿的所思所想。她所扮演的恰恰是个“伴奏者”的角色,不做台前的表演者。整个活动过程中,李老师一直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并帮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二、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自主设计、开发、实施,由“执行者”变为“开发者”
案例:
星期二下午,中三班幼兒全部离园后,班长田老师照例利用下班前的十分钟开始班级“拉呱—大家说”活动。班上教师彼此交流一日工作心得,畅谈活动组织、游戏开展、保育工作中自己的小收获、新点子、遗憾、教训……
这次第一个发言的是孙老师,她从学校毕业后工作不到两年。“田老师,您工作那么多年了,送走一批又一批孩子。每天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不烦吗?”田老师听了,微微一笑。“是有烦的时候。我当老师已有二十来年了。那时使用的教材多年不变,把上面的活动拿来,照葫芦画瓢,时间长了,感觉自己变得机械、麻木。幼儿园还时不时检查对教材的使用贯彻情况。一切以教材为根本,时间长了,确实烦。”
“那我还真幸运,乘上了新课改的东风。现在的教材种类繁多,其作用是供我们教学参考。我们能自主设计课程,不用照搬硬套,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很有干劲。”孙老师开心地说。
“是啊!我现在觉得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因为我面对的幼儿是那么不同,尤其是现在提倡尊重幼儿的差异,我更加觉得不能用以前用过的一套又照搬到新一轮的孩子身上。比如,我会思考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有哪些表现和我预想得不一样,我是否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课程计划来顺应他们的水平和发展……”田老师侃侃而谈。“对了,快到端午节了,最近孩子们都在谈论这方面的事。我们不妨顺应孩子的兴趣开展有关端午节的活动。”
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有趣的端午节”这一主题。田老师、孙老师开展了—“包粽子”“有趣的虎蛋”“赛龙舟”等系列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而且走到社区、走进大自然,开阔了幼儿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分析:从案例中两位教师的谈话,我们多少可窥见到课程与教师关系的转变。在以往的传统课程中,教师是从属于课程的。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是“执行者”。教师的教学一切由课程决定。教师不容置疑地把课程专家设计的方案拿过来就用,不考虑它是否适合本班的幼儿,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提高,盲目服从“课程”。而新时期的幼儿教师成为了积极主动的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决策者。教师们执教于第一线,对教与学、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等有着最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她们对课程有着重要的发言权。田老师与孙老师共同设计的“有趣的端午节”主题活动,不是课程专家制定的,也不是课程文本中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她们敏锐地抓住了幼儿当前学习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而选定的。可见,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能让课程有更多基于幼儿能力、需要和兴趣的“痕迹”,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她们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作为开发主体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自己的教学活动。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活动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等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endprint
三、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合作,由“独行者”变为“同行者”
案例:
马老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每天的保教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自从“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提出以后,幼儿园要求教师至少亲自主持或参加1个课题研究。作为教学骨干的马老师自然不能落后,她除了组织常规的保教活动,每周还要参加2至3个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课题研讨会。马老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她越来越困惑,也越来越郁闷。一方面她觉得所做研究和自己每天必须组织的保教活动好像没有太多联系,对本班幼儿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研究搞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没有太多的精力投放到常规的保教活动的准备上,影响到正常活动的开展。而园长只看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支持与帮助。身边的同事也一个个都像马老师一样忙于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他人。马老师觉得自己像个独行者,孤独一人战斗着。她开始对这样的“单打独斗”有了质疑,对教学研究的意义心存疑惑。
分析:马老师虽然参与研究且非常努力和投入,但对自己所进行的“研究”却充满无助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当前幼儿园误解了教研的真正含义。幼儿园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赶时髦,简单地主观拟定一些题目立项申请,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脱离本园实际的,也并不为教师们所关注,她们实际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教研目标和教师的真正需求相脱离,研究内容与教育教学实践没有紧密“关系”,自然难以对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马老师感到困惑。二是马老师的研究中缺少对话交流,与同伴教研过程流于形式,难以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共鸣。马老师既要参于一日繁琐忙碌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承担教研主体的重任,难免压力过大,对教研心生倦怠。三是马老师与园长的关系主要停留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这一层面上。园长忽略了对马老师精神层面的支持,不在其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与建议,致使马老师心里上产生孤独无措感。“对话与交流是园本教研的生命。”只有在教研中积极进行对话,相互争议、学习、思考、借鉴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共同参与各种教育实践和研究实践,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共同建构、共同研究、共同成长。教师们可以通过科研小组的学习讨论、课程資源的提供与分享、相互之间的听课与评课等方式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别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定方案和计划,等等。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的过程有赖于教师的不断思考,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更新。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崔丽娟,袁爱玲.对课程管理中幼儿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研究.学前课程研究,200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