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内容概要: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追究原因,许多老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其实不然,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应摈弃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乡土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习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乡土资源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 【中图分类号】G612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农村乡土作文资源,对农村中学写作教学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金矿,而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个金矿,必须结合作文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对身边这些鲜活丰富的农村乡土作文资进行有效的选择。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挖掘。
一、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挖掘写作资源 ,拓展写作素材
美莫过于自然,“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的家乡没有高山流水的高雅之美;没有海涌浪涛的雄浑之美;没有冰雕玉砌的玲珑之美,但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之美;有着“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劳动之美;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 苍溪是典型的农业基地,这里水草丰茂,松柏苍翠,青山巍巍,被称为“雪梨之乡”;“红心猕猴桃之乡”……各地景色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景色错落有致,总有写不完的美景。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 清新的空气 、飘香的茶 憨厚的人……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指导学生亲迈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丽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奉行“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作文书为中心”的窠臼,它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作文书延伸到生活,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而改变以往农村中学作文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不但吸引了学生寫作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素材,而且也让学生在发现自然之景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
二、用乡村的历史文化挖掘写作主题,丰富作文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苍溪的红色文化滋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苍溪人。了解红色文化,挖掘其蕴含的积极的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学生写作的主题,既能传承乡土文化,烛照学生的成长,又能使学生写作有的放矢,具有现实生活意义,避免了伪高尚类的主题,杜绝了作文立意的“假大空”,去“无病呻吟”,有“真情实感”,使学生的写作实现“文道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素材,并形成作文的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对这些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也可在旁边作批注或写一些心得,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方便学生在作文中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我们引导学生分主题归类地方作文资源。尽管分类不是很严谨,但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作文资源的分写作主题归类做了有益的梳理:如苍溪籍的开国将领吴忠等历史名人,也有红军渡这样的抗战遗址和西武当山这样的道教文化古迹等;如团结和谐的,有民俗“舞狮”、“火龙舞”(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如有酸菜、凉面等地方特色小吃;如奉献和责任的,既有历史名人,也有当代“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罗玮等,还有民间故事九子八进士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梳理扶困济贫、环保、理想追求、家乡美等写作主题资源。
二、从乡风民俗中挖掘写作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是不一样的;或是教材中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投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体会农人性格品质,让他们在劳动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也体现出农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挖黄鳝等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搜集农人精彩的语言,把搜集到的精彩语言摘录在练习本上,把这些语言词汇和普通话中的相同意义的词汇进行比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仔细品味乡土语言的内蕴美,去领悟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独特的乡土文化,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创作的才情,让作文内容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情感。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作文中抒情也就有了依据,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同时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要挖掘乡土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写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①陈云刚《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21期
②李元昌《李元昌与乡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2.
③陈云刚《民情乡俗的符号——吕品昌作品》《今日艺术》杂志2008年第9期
④吴连助《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对地方资源的选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