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光华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小学语文课文《苦糖》为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点面结合”教学法以及该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让学生点面结合,走进课文,享受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点面结合”教学法
【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学习中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点面结合”教学法。
要运用“点面结合”教学法,还应对“点”和“面有辩证的认识。所谓“面”,即是文章对人物、事件、场面的一般性记叙描写、粗线条的勾勒,是全篇的背景材料,它体现了事物与人物性格的广度。对“面”层次的掌握,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的体会,是感性认识。所谓“点”,即是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场面的重点部分的刻画、细线条的描绘,它能显示事件与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和典型性,反映出生活的深度,是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对“点”层次的掌握,是学生通过细节对文章主题的领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一、通过了解文章背景和充分的朗读来把握“面”
所谓的“面”,就是文章的背景和记叙描写。以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版块《苦糖》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课文的时代背景,即计划经济下人民贫苦的生活。这个背景就是一个“面”,有必要让学生明确。接下来能否把握“面”,能否抓住文章的记叙描写,有感情的朗读是关键。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充分接触课文文本,然后围绕自主阅读中感兴趣的话题和不懂的问题,展开班级或小组学习讨论,创设解决问题或讨论问题的良好情境,教师要按照本课文探究的作者、成书经过、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结构特点、艺术特色等重点问题,善于在学生讨论中启发和引导。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低年段还是中、高年段,所有的课文设计意图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笔者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感悟作者的记叙描写,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同时朗读后要设计:“读了课文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就是整体地把握课文的“面”。例如《苦糖》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读后说出读文感受。当然,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感受有深有淺,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归纳并点拨“编者很孝顺,每次回家包里总带些白糖给母亲,但自己从那以后却很少再吃白糖,因为甜甜的白糖里有他一生无法弥补的自责和愧疚”。这样通过面的掌握,学生朗读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并且有了自己初步的读后感受,实现了感性认识。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阅读中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课文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使得学生在认知了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特点等后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细节中寻找“点”,实现情感升华。
所谓的“点”,就是文章中对人物、事件等重点部分的刻画,能否抓住重点,品读细节是关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文中有些内容只是给文章起一个过渡作用,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多做讲解。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抓住文章的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又如《苦糖》中一细节“父亲说这么好的东西过端午节再吃。母亲就把糖装进一个黑罐子里,用一根粗麻绳拴着挂在屋梁上”。此细节正与教师的背景介绍相契合,体现出当时能吃到白糖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为后文写作者每次回家总带白糖和自己再不吃白糖做了铺垫。另一细节“端午节到了,罐子被母亲从屋梁上拿了下来,我等着挨顿饱打。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前一句写我做了错事那种提心吊胆的害怕,后一句写出了母亲的慈祥、无奈、伤心,更多的是自责,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孩子,或者是母亲想到孩子去屋梁上取糖吃时危险的举动感到后怕……此时对作品的情感升华达到高潮。对“我发誓和再也不吃白糖”老师适时点拨:“从这里我们发现作者是一位孝顺又懂得感恩的人”。读出了这些便完成了编者写文的目的,带给所有读者无限的正能量,回到了文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所以,通过对“点”的品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文章、编者达到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点面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走进教材,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由“面”的认识到“点”的理解,达到点面结合,使学生在以后的读书学习中,自觉地去体会、感悟、享受,真正做到文本与人文的统一,达到从总体认识到局部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友开.点面结合抓住细节[J].快乐作文(高年级版), 2015年第1期:24-24
[2] 龚福敏.谈语文教学中“点”与“面”的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S2期:211-213
[3] 叶莲红.阅读教学中的“点面结合”[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年第6期:20-20
[4] 鲍亚民.点面结合,和谐自然[J].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4年第9期: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