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视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2017-09-27 19:43叶春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3期
关键词:重视朗读教学新课标

叶春华

【内容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 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朗读现象,从确立朗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朗读教学的技巧方法、明白朗读教学的高考价值、领悟朗读教学的词句锤炼四个方面阐述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更多的语文老师重视朗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但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逐步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对语文教学的破坏力相当大。

绝大部分语文成绩极其优秀甚至超过120分的高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读起来是磕磕巴巴,风采全无,在朗读课文时不太自然大方,读书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更不用说抑扬顿挫地朗读了。究其原因却是许多语文老师认为150分的高考语文只考成语、病句、阅读、作文等内容,从来不涉及朗读的考查。为了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课文朗读这道“手续”,到了高三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这种不良种现状,有着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我,从如下四个方面阐述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更多的高中语文老师重视朗读教学。

一、确立朗读教学的重要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朗读教学老师应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正如吕淑湘所说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琅琅的读”,哪能“出中成章”?就算高考语文考试得120分,又有何意义?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词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有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经常放声朗读课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李、杜、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蜜咏甜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朗朗可诵矣。”这话是说得还是很精当的,他一语道破了语文朗读的重要性,值得语文教育者的反思。

二、明确朗读教学的技巧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在课堂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来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朗读方法,望借鉴。

第一、声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经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声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效果极好。

第二、配乐朗读法。我国传统经典美文常与音乐交融一起,显示出音律文章的优美,因此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感情挚深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例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配上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小曲,会让荷塘月色的美景更完美地浮现出来,学生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意境,从而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情景朗读法。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情景交融,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如新课标卷高考必考的高中诗文《登高》、《琵琶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读,朗读背诵一举两得。

三、明白朗读教学的高考价值。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荀子在《论学》中就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和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其实,朗读教学对高考价值更大,如新课标卷中的6分默写题、11分诗词题和19分文言文题甚至60分作文题都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重视必将受惩罚。

高中学生处于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诗词美文应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加深记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如对名篇《逍遥游》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和默记会很乏味,如果用朗读的方法,效果便好得多。如果重视朗读,2015年6月份新课标卷中第十题默写题针对《琵琶行》和《逍遥游》的名句考查学生得分低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四、领悟朗读教学的词句锤炼。

我国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词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的。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只有通过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领悟作者的遣词用字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名句“言之无文,行而不遠。”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以达到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再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能以读代讲,读中释疑。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朗读能力,运用语速、语调、语气、语态及停顿的方法,采取抑扬顿挫的技巧,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高考中定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

【参考资料】:

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年1月)

3、《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1)

5、《新课标名师导学总复习 语文》(何誉军 全国卷版)

6、《新课标版高考总复习 语文》(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视朗读教学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试谈大理白族自治州对“教育”思想灌输的重视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