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英
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书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和终身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激发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的读书能力才会有效提升。
关键词:有效阅读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书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和终身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认为,只有在激发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的读书能力才会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有大的改观。下面我就谈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和途徑。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如:小学生都爱争强好胜,在阅读开始,让他们同桌合作读,一个读,一个听,指出不足的地方。他们无论是读,还是评,都相当卖力。另一方面是他们乐于表演,在体验情感、有感情朗读时,让他们表演读,这时,他们会兴趣大增,极度投入,读得入情入境,绘声绘色。此外,将读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增。如:将实践活动“摘抄好词句,编一本书”贯穿阅读始终,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仅乐于读,而且编的书设计精美,图文并茂,连书名也非常有特色。
2.扩大阅读面,强化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认识,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博发”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再指导学生读《家乡的枣树》、《我爱家乡的沙枣树》等课外篇章。另外,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都挤出时间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品读。同时,我还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学生订阅《小龙人学习报》等阅读资源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这些书刊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使他们有知识的收获、方法的引导和情感的交流。结合读书活动,组织朗读、演讲、讲故事、编故事、办手抄报等读书实践活动,让他们的读书所得加以巩固,培养了能力,增强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生读再多的书,不如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引导,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指导“读懂会读”
这里所说的读,主要指朗读,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环节。其训练方式也很多,如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不管哪种方式,首先要注意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还要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如初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在深入学习感悟语言时也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朗读,最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布局的精妙、感人的情趣,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读懂会读”的效果。
2、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精读课文,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在阅读中采用“质疑解疑”的方法,由“疑”激发深入阅读兴趣。“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解疑”是学生对文章感悟的结果。通过对文章质疑到解疑的过程,让学生领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将课题中的“爱”用红颜色粉笔书写,学生由此生疑:“字为什么要标记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通过解读课文,学生就会悟出杨梅树、杨梅果惹人喜爱,作者不仅爱杨梅,更爱故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词句,领悟表达方法,还掌握了读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是有效的读书。
3、指导学生边读边做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对老师来说,指导边读边做批注是方法,对学生来讲就是习惯。勾勾、画画,可以是疑问,可以是读书想法、体会、理解、感悟。这样做,从眼前说是为考试打基础,从长远讲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如《邱少云》一文,指导学生了解叙述顺序,就让学生画出文中写时间的词。“那天天还没亮”、“中午时分”、“黄昏”。学生画出来,顺序自然就理清了。假如考试题中出现“画出过渡句;文中划线句子写出了什么?”等练习,课堂上训练扎实了,阅读实践中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在边读边动笔批注中,丰富了读书内涵,扩大了读书效益。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丰富语言积累,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爱菊《语文学刊》 2014年 第12期
[2] 陈丽云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年
[3] 刘宁琪《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年 第10期
[4] 毛永红《文学教育(上)》 2015年 第03期
[5] 曹长玲《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 第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