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之问题分析法

2017-09-27 04:17郭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郭冉

摘要: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分析法通过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驱动着学生紧扣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欣赏,圆满完成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问题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52.4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是文学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有的是脍炙人口、耀眼夺目的小说名篇;有的是字字珠玑、千古流传的美丽诗篇;有的是震撼人心、经典不朽的剧本杰作;有的是跳动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特色的时文、美文。阅读和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养。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要求:“初步掌握欣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方法,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1] 要实现上述目标,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问题分析法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阅读和欣赏一篇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基本上可以分为情感内容、写作背景、形式手法三大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类问题。“教学中关键在于设法并致力于让学生展开这个亲历的阅读过程。”[2]问题分析法就是针对这三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驱动着学生紧扣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欣赏,圆满完成学习的目标。

一、问题分析法针对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是什么”这类问题主要针对情感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演绎为:“作品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针对全文发问,进行总体全面的剖析和提炼;也可以针对作品某个段落、某个层次、某个句子发问。比如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作用?”“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几句话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这篇文章有那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应该如何评价他们?”通过解答一个个的大至全文、小至零星散句的“是什么”,学生可以有效地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以《再别康桥》为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可以设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描写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的意境是什么样的?”“这种意境传达出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围绕“是什么”展开,一步步地追问下去,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到意象、意境和情感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法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为什么”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就是分析“作者意图上想要说明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比如以短篇小说《祝福》为例,可以分析“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由此,可以认识到鲁迅先生创作《祝福》以批判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写作意图。比如还是以《再别康桥》为例,可以分析“诗歌中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思想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去了解诗人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的人生际遇,然后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去阅读欣赏诗歌,又加深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知人论世的学习目标。再比如以寓言《秋水》为例,教师可以先分析“《秋水》一文反映了哪些观点?”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庄子会有这种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庄子的生平经历和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最后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观点?”使学生认清道家学派主张的优点和弊端,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多追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住作品的写作背景、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思想情感。

三、问题分析法针对作品的形式手法进行分析:

“怎么样”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形式手法进行分析,可以设计为“形式上怎么写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否换一种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以寓言《秋水》为例,教师可以提问“《秋水》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秋水》一文写成游记怎么样?还能达到寓言体裁的效果吗?”通过多重发问,使学生感受到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到拟人、对比手法在塑造形象、推动情节、说明道理上的作用。又比如以话剧《雷雨》一文为例,可以分析“作者创作《雷雨》,将三十多年的积怨集中地呈现于周公馆的客厅,时间只从当天中午至午夜,剧情一步紧逼一步,几重矛盾最后一起爆發,这样安排在情节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把握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的戏剧特点,体会到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更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揭露封建家庭、资产阶级罪恶本质的写作目的。

四、问题分析法针对作品某一重点进行分析:

问题分析法通过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类问题的分析,可以完成对文学作品各个要点的分析,也可以完成对文学作品某一重点的分析。比如学生要体察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就可以通过问题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即“作者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问题切入文本,分析《荷塘月色》情感内容、写作背景、写作方法各个部分,可以做到笼罩全篇,从头到尾、由浅入深的解读,准确地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再比如以散文《幽静悲剧》一文为例,可以紧抓“悲剧”这一文眼切入,分析“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幽径上的紫藤萝遭到无故砍伐是一个悲剧?” “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个悲剧的?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悲剧?”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季羡林先生伟大的人文情怀,坚定学生不让悲剧再重现的决心,唤醒学生抨击假丑恶、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教学之问题分析法针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类问题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本,促使学生带着目标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完成教学的目标。叶圣陶先生强调:“‘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能力。”[3]问题分析法并不仅限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教师教给学生设计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分析文本、设计问题、回答问题、展开学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一个对智力活动训练有素的学生也能无需紧张地集中思考,就从自己的意识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 [4] 问题分析法既是教师教的方法,又是学生学的方法。用好问题分析法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文本,圆满完成学习的目标,提高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

[2]王德俊,王格奇编著.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p89.

[3]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p152.

[4]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p200-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关于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系统论的研究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高中语文如何拓展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