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1981年5月,女,汉族,四川崇州,讲师,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项目基金: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实践研究(川民院教〔2013〕32号2013xjjg24)成果之一
【摘要】随着社会计算机发展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影响,根据民族地区学校具体情况,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微课——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立体化教学的改革探讨,以目前最实用的微课来进行自学知识的梳理,规模化地进行课程知识模块的划分和知识地图的建立,使得这种立体化教学符合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情况。
【关键词】立体化学习 微课 民族院校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技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里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技术、更需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文化素养。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此目标已经基本达到,针对学生群体起始学习能力的变化,各大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都不停地在变革,首先是课时量要求不停压缩,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根据2013年统计,部分高校(如四川师范大学)开设本课程只有30个学时,部分高校(如西华师范大学)开设本课程50多个学时,而电子科技大学已经不专门开设本课程,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并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次是授课形式的不停变革,本课程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所以在最初几乎所有高校都是“理论讲授+上机实验”的形式,而随着课时量限制,学生起始能力提高,更多的高校采取了立体化学习的方式,即“文字材料——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位一体。这种方式压缩学习时间,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知识,但很多民族院校无法采用此种方式,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它在目前仍采用“理论讲授+上机实验”的形式,并且学校大部分专业学习本课程课时量为周4(2+2),甚至有些专业(如藏汉翻译)为周6(4+2),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学生基础差,虽然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都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普及的质量不同,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学校仍然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音乐课等非中考、高考科目沦为同等地位。而四川民族学院80%以上生源皆来自于农村和边远山区。
(二) 层次差异大,根据2014年大一新生入校所做的调查问卷,一个班48个人,40人接觸过计算机,8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22人会用QQ软件和影音播放;2人接触过WORD软件;1人了解E XCEL软件;5人用过PPT。
(三) 学校机房管理薄弱,虽然拥有计算机总量较多,但是因管理问题,能承担教学任务的机房不多。
《计算机文化基础》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虽然学校课时量充足,但是因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按照2013年度统计全校全国计算机一级和四川省计算机一级过关率分别为46%和37%。这说明了本课程必须要进行改革。参照其他学校已经成功的经验,进行立体化学习即“文字材料——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当然,在本文开篇已经分析了本校学生无法进行这种学习的原因,归结为:基础差、自学能力薄弱。所以,汲取成功经验并不代表照搬全部流程,针对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做出以下改革:
首先,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要求是练习越多,效果越好,这就需要保证学生的上机率要高,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最低比例应为1:1,如果有条件者最好安排为1:2。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有条件,理论课最好在机房上,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讲一个小任务,练习一段时间,这样比较直观,并且避免了讲了一节理论课,再上机,学生已经忘了的情况。而要达到这样的上机率,则需要学校加强对机房的管理,目前,学校计算机总量是够的,但是因为除计算机系外其余机房管理人员皆为本系非专业人员,造成计算机缺少维护、维修,计算机无法及时安装上课教师所需软件,以至于无法承担教学任务。这种情况目前已有解决方式,中文系机房联系计算机专业,派出2名学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承担中文系机房的维护,自13年以来,中文系机房运转正常,承担了B区大量计算机课程。
其次,学生底子差,就想办法让自学材料变得简单易学,而这就依靠目前正在流行的微课了。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1],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众所周知,自学时看视频比看文字材料上手更快,更能理解,用微课来准备自学材料,这样就把自学的难度降到了最低程度,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但是微课做哪些,如何做也是需要集中的问题。(一)由计算机教研室总体将本门课程进行知识模块的划分,按照计算机一级考试提纲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powerpoint制作五大模块。(二)由教研室将所有上本门课程的教师集合起来分配不同的模块,讨论建立五大模块的知识地图。(三)根据知识地图由具体负责的教师做各个知识点的微课。(四)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即微课按照不同知识点顺序放在网上,在每个知识点后留下作业,并在电脑上操作出正确答案后截图留下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登陆网络学习平台能浏览到教师所放微课,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解决的答案,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浏览扩展知识及掌握更多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就将不适合我校学生的“文字材料——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立体化学习,变更为“微课——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大大降低难度,适应我校学生。
再次,因我校地处偏远,学生生源大多为农村和偏远地区,对计算机的了解和对计算机的依赖比较少,更多的是在中学被学校影响,认为计算机是无用的“豆芽科”,这就需要学校营造一种计算机实用的氛围,每年在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期举办“电脑文化艺术节”,就电脑知识进行全校的竞赛,可以分为打字竞赛、文档处理竞赛、PPT制作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电化教育研究.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