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梅
【摘要】:如果让幼儿建构起自己的心智秩序和智慧,完整、有序的环境是实现此一目标的基本条件,本文从空间布局、单个区域和工作材料投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创设完整、有序的区域环境。
【关键词】:秩序 完整 工作
中图分类号;X321
蒙特梭利把环境称为养育儿童的场所,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所设计,幼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其人格及成长模式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创设环境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其中,如果让幼儿建构起自己的心智秩序和智慧,那么教室内就必须反映出这种结构与秩序。
以下从空间布局、单个区域、单份工作材料三个方面阐述我们是如何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
一、空间布局的设计
(一)存在问题
1.虽然有区域,但是区域之间的流通是死的;
2.利用工作柜把教室一分为二,一边是满满的桌椅,一边是大大的线圈;
3.工作柜全部靠墙......
但是当幼儿进入班级生活、学习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小朋友常规久久建立不起来,状态静不下来,工作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幼儿会不由自主的在班级内乱跑等。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于教育思想理解不透彻,不明白区域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真实的环境中有着明确的结构和秩序,如,家有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在什么样的区域环境之下来做,是有着一定的区分的。如果我们没有对环境进行清晰的区域划分,相当于我们并没有对秩序感的形成提供最基础的条件;如果划分了区域,但并不按区域功能执行,其结果还是无法形成秩序。
2.对与环境真实互动情况了解不够,使得在教师预设环境时,区域划分不明显,动线不流畅。
3.环境中的布置,教师更多的考虑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无意中致使幼儿出现了相互打扰的状况。
(三)调整与改进
1.搞清区域划分的意义,重新划分整体区域
根据班级结构情况,进行了区域划分:为了方便幼儿取水和平时的生活,在离水源最近,设置了日常生活区、美劳区;为了让幼儿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建构、数理推算活动,在视线较好的空间处设置了感官区和数学区;对于幼儿在探索和阅读时候需要安静的需求,把科学文化区和语文区设置在了不易被干扰的区域范围。
2.在预设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运作情况,不断调整动线,从而实现了幼儿按自己的节奏与步调安排生活、学习、游戏以及自我照顾、自我维护环境、自我管理。
3.按照桌面工作和地面工作的比例,重新按区域工作需求设置桌子的数量与位置。
为了满足活动需求,教师根据不同区域中场地大小的规划,结合当前幼儿的关注点,合理设置各个区域的桌椅数量与位置。如小班幼儿对感官区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在感官区摆弄“粉红塔”“棕色梯”等,因此,小班感官區就应设置较少数量的桌子,而进入中班,根据年龄特点,感官区的三角形组合、味觉瓶、触觉板等,更符合他们的需求,由此,在感官区便需要增加适量的桌椅,以满足该区域的工作需求。
此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室中桌椅的摆放是固定的,以便于对区域人数、区域位置形成固定的认知,有助于秩序感的形成。同时,在桌边的哪个位置摆放几把椅子通过讨论固定下来,以此暗示这一区域可容纳的人数。当然,桌椅的摆放要便于取放工作、保障顺畅出入为前提,否则在不停的打断和干扰中,幼儿的秩序感也很难形成。
在这样动静分割的环境中,幼儿不仅在相对“隐蔽”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可以尽可能的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使得内在的秩序得以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影响教师的视线,方便对幼儿的观察。
二、单个区域环境的创设
(一)存在问题
1.有的区域工作幼儿不愿意去做,
2.将工作当成玩具在玩。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蒙氏教育思想囫囵吞枣,对工作材料的层次性不了解,分解不够。
每一种工作材料的操作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储备?工作材料本身体现了哪些学习层次?对于一种工作材料要做哪些分解?工作材料间有什么样的难易差别等,都没有吃透,在幼儿选择工作时,当秩序感已经不在其中,而教师则无法准确进行指导示范。
2.区域内工作之间的秩序是混乱的,和幼儿内在的秩序发生冲突。
教师对区域工作的摆放,在自我认识中处于无秩序状态。这和幼儿内在的秩序是不相匹配的,从而使得幼儿无法与环境真正的有序互动,更甚者,会使幼儿原有的秩序被破坏。
(三)调整与改进
首先通过培训和日常的学习,教师对于蒙特梭利工作材料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就单个区域来说,教师根据工作材料之间的递进关系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摆放。如日常生活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动作到程序性动作进行放置;再如,以感官区 “插座圆柱体组”为例,该项工作有4组工作材料,分别通过触摸感知粗细、高矮的不同变化。这4组工作材料必须严格按照从左到右、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摆放,因为工作隐含的是物体由易到难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工作材料的内在秩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事物的本质,秩序感由此而进一步发展。
再次,每一份工作材料的摆放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在我们的教室中,所有工作材料或托盘都要按照某一特定模式摆放。如所有的托盘或工作材料放在工作柜的正中间并与柜子前沿靠齐,在这种有准备、有秩序的环境中,通过一次次“工作”和摆放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归位意识,进而养成规范有序的习惯。同时,提高幼儿更为精准、精美、精确的自我要求意识。endprint
三、工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一)存在问题
各班在一开始投放工作材料的时候,大家基本按照园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投放,当幼儿进入具体运作时,随之出现很多问题:幼儿对工作不感兴趣,总是重复换工作,有的工作总是无人问津……
(二)原因分析
1. 教师对工作的完整性认识不够,或并未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其完整度,使得提供的工作材料不完整。
2.对幼儿观察不到位,导致了教师对幼儿与工作互动效果缺乏了解。
(三)调整与改进
1. 在日常学习和亲自操作中,教师对工作的完整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并且在之后环境创设中,为幼儿提供了完整的工作材料。当一份工作材料完整了,幼儿在工作中才能把工作材料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否则,不完整的工作将会带给幼儿挫败感,而且幼儿也无法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比如说在动物区认识恐龙的工作,教师刚开始只为幼儿提供了几个恐龙模型,幼儿在操作中只是把恐龙模型当作玩具摆来摆去,通过观察,教师发现这份工作材料并不完整,及时添加了恐龙三部卡和有关恐龙的图书,幼儿再次选择时,这份工作材料的功能才让幼儿真正体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进入了真正研究的状态。
2.给幼儿提供的每一份工作材料,不论从材料的投放还是操作的过程必须是完整的,从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夹的工作。在创设中,教师提供了大夹子、小夹子、筷子,夹的物品提供了粗糙易夹的、光滑难夹的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并且把这些材料分类放好,如第一层是夹衣夹的材料,第二层是镊子夹的材料,第三层是筷子夹的材料,从而让幼儿在操作中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和自主选择权,而且在操作中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循序渐进使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提升。
3.就单份工作材料摆放来说,工作托盘中的每一个小物件也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在“舀的工作”中,空碗一定要摆在托盘的右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物体从左边被舀到右边,再从右边还原到左边,正是這种强调从左到右的操作,培养了幼儿的秩序感,为日后的书写、正确点数做了铺垫。
在每间教室中不论从整体区域的划分、到单个区域的设置、每份工作材料的投放都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结构,而幼儿每天都按日常周期进行有序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从外在到内在都促进着幼儿的秩序感发展。
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在准备物质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有相辅相成的精神环境,否则我们提供的环境难以最大限度实现它的价值,无法真正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认为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从思想认识、态度、行为、要求与互动考虑上推动“民主”为核心的环境氛围,最终实现敢说、想说、能说的环境。
1.以儿童为出发点的同时,以儿童为归宿点,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在面对幼儿时,教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在非权威的状态下,以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幼儿平等相处。
2.在和幼儿交往中教师要以民主、合作、平等的态度,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建构。
3.在与幼儿互动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
每位教师都不是完美的,由于性格和习惯导致出现的一些不妥当、不适合孩子成长的行为。如,做事无序、东西随意摆放、没有耐心等现象和问题,与孩子一起相处时,这些行为和问题常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这样一个有序的物质环境中,教师的某些不妥当行为就会和环境、孩子不协调,由此,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整体环境氛围。
总的来说,我们在不断的观察、调整、实践,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我们始终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够更好的创设支持幼儿完整成长的真实环境!
【参考文献】:蒙特梭利教育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