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方良
【摘要】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建设好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指出“数字废墟”的现象,分析“数字废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废墟 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前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以设计、制作和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为核心业务的企业。
21世纪初,我国从国家层面上推动数字资源建设[1],通过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等重大举措;同时,全国各个地方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字教育资源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领域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覆盖多个学科、多种资源类型,囊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专职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资源体系。这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局面。
一、 “数字废墟”的出现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比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建网、建平台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可使用的数字资源并不多;随着网络数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教育资源是有了,而实际用的人却很少,以至于许多教育资源都荒废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数字废墟”。
所谓“数字废墟”是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状况。[2]这是王竹立(2015,1)学者关于“数字废墟”概念的第一次明确的阐述。
“数字废墟”现象,从我国中小学和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调查来一窥究竟。在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学者陈伟玲[3](2014)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对全国111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数字资源本身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资源的获取不够便捷以及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学者黄德群等(2012)对广东省部分高校师生关于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的进行调查发现:16%的教师会经常访问精品课程资源,33%左右的学生知道与自己学习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而65%的学生没有访问过精品课程。笔者曾在某著名高校开设的精品课程看到过有一门《教育技术学》的精品课程,教师是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可是其课程在笔者观看前也就仅仅三次的访问量。
这些现象从侧面表明:在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存在比较严重的“数字废墟”现象。
二、“数字废墟”现象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数字废墟”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不论从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制度方面来看,东西部地区都有很大差距,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数字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以及数字鸿沟明显存在等特点。
2、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正确的理论亦可以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低水平、低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的重复性建设。[4]最终导致结果是:造成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极大浪费。
3、教学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服务人员的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素养。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进而为推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如何避免“数字废墟”的产生
在我国加快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数字废墟”现象的产生,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其它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避免“数字废墟”的产生:
1、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教育教学变革
目前,我国教学模式仍旧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总结性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建国初期,对人才的需求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强大的国家经济能力以及相对和谐的国际环境,令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形成鼓励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氛围与机制。
2、规范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标准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积极规划,制定统一规范的资源建设和评价标准体系。
在此基础上,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改革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3、优化教学服务人员培养机制
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所必须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建设之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能有效促教学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的机制;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遴选和培养一批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人才。
五、结语
“数字废墟”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优质、精品、适合国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标准,不够完善。针对“数字废墟”现象,笔者认为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从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建设的顶层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制定适合国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标准,结合政府引领,多方投资的运营机制,以最少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希望笔者关于“数字废墟”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学者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導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韩骏,刘雍潜.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技术人员·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竹立. 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1:46-53.
[3] 陈伟玲,翁宁娟. 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76-80.
[4]杨曼,王运武.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5:465-4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