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芳 杨洪权 杨慕华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每年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为经济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的一大困境。本文对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在现有的政策支持下,加深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认识,弥补一些漏洞,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补充建议,并探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之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 教育困境 ; 对策探讨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成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联合立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5-0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也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关系留守儿童到本人的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群体的共同关注,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留守兒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相关教育政策的长期扶持
政府和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扶持政策:一是改革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逐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儿童的成长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二是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环境;三是加强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程度;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在财政、宣传、教育和管理等方面适度向留守儿童倾斜。熊亚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政府部门要从观念上转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积极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1]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家各级政府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支柱力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的缓解,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有利于弱势群体利益的教育发展政策。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经费支持。各个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不均,如果只按照每个学区划分的额定拨款,对于留守儿童居多的地区将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2010年三月的人民网消息,关于加大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贴的建议中指出,地方政府财力无法支付该地区教师津贴的,国家财政可建立专项资金支持。[2]专项资金的设立,以当地留守儿童的规模为依据,评定生均公用教育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协商合作。
其次,保证经费的有效流通,并产生预期效果。2011年起,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补贴计划,标准是每天每生3元钱的营养餐,用于缓解贫困地区的孩子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城镇儿童正常值的现状。国家的免费营养餐政策一度让留守的孩子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和激动,但随之经媒体核实的“鸡毛事件”、“三无产品”、“壮壮水牛奶”事件等让留守的孩子们情何以堪。
最后,给所有的学生建立全国性流通的电子学籍档案系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管理。田慧生,吴霓认为可以探索实施“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制度,缓解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和财政拨款中的困难。这个对留守儿童来说,确实是非常有希望的一种措施。因为留守儿童由于转学的频繁或监护人的转变,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各种补贴。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显示,能享受优惠政策的学生,其学籍必须在本校保留一年以上。如果学生的电子档案能在全国流通,那么,不管这个学生走到哪里,优惠政策都能落到实处。
二、社区“定点定区”的关爱活动
社区可鼓励发展农村团体协作组织活动,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从放学回家后到下次上学前之间的这段时间内,组织专门的代理家长来统一看管孩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指导及安全教育。陆水(2008)在学校管理的视角上也提出对社区协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期许。建议在农村社区建立管理留守初中生专门机构;建立农村初中与社区共同管理留守初中生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在社会团体方面,马能福建议发挥好群团组织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及关工委组织等可以发挥各自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通过建立监护体系,发起关爱行动,组织主题活动、开展“互帮互助”等关爱行动,将 “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角色来作为对留守儿童的亲情递补。[3]
社区团体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首先,在较多农民工流入的城市里建立看护中心或者一些专业托管中心、课程辅导中心等等。其次,维护好社区周边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少的接触到不良影响。最后,社区应该积极宣传,动员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三、学校完善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主要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因此,深入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的合理性、实效性、人本性的管理,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让留守的孩子真正有个可以享受到关爱的群体活动场所;其次,成立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不是给留守儿童“贴标签”式的管理,而是做到心中有数,行为上有倾向;再次,加强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留守的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学籍跟踪;最后,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学培训和对留守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对留守的孩子心中有爱,也让留守的孩子能从内心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学校的爱。
四、家庭教育的积极弥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年龄较大的祖父母,或是知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其他亲戚朋友等,他们既没有能力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也不可能再短期的培训中改变这种状况,那我们就只有设法做一些替补性的方法来缓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空缺的状况,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卢德平(2007)认为:鉴于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与学校教师沟通也比较困难,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现状,对此,地方政府可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指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教师、干部等将村里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一起指导学习,进行安全教育。[4]据此看来,家庭教育虽然不能给留守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我们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探索对孩子有利的、合适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2007.5
[2]中国人大新闻网. http://npc.people.com.cn/GB/11045435.html.2010.3.1
[3]马能福.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J].2008.10
[4]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