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摘要】日常生活是语言使用最为频繁的情境。将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对于学生听力能力提高是有帮助的。本文重点论述了:1.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特点。2.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方法。3.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优点。
【关键词】日常交流 英语 听力
听是人们生活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听懂别人的话语对于学习语言学科是具有极大促进意义的。然而,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听力却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一直提倡听力能力,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提高听力能力依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特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谈大多是比较随意的,非正式的,自然而然产生的。在交流过程中人们通常说一些简短的短语,而不一定是特别完整的,较长的句子。每个说话的人只是需要让听者知道他所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语法是否规范,发音是否准确这些都不一定标准。在大部分情况下,听者事先都知道彼此所要谈论的内容。听者会期待一些与自己意图有关的事情。
日常生活交流材料在语义上比较连贯,学生容易在听听力的前几句就明白整个对话所围绕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听懂。能够听懂大概意思对于学生听力训练的自信心建立是有极大帮助的。
二、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既然将日常生活的情境融入听力训练对训练学生听力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那么,实施的方法就成为关键问题了。首先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日常生活交流是可以划分为多种种类的。比如用餐交流,问路交流,购物交流、教育交流、乘车交流等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设计多个单元,每个单元代表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中都有相似的一些语言用法,遣词造句,通过主题训练,学生可以对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全面了解,达到相应的学习预期目标。例如餐厅用餐主题,教师要对其进行全面设计,该主题要涉及到用餐的每一个步骤,可以分为多个语言材料。如:进入餐厅,选择座位,点餐,询问食物的细节,食物做好放在桌上,答谢服务员等。在听听力之前学生首先要了解与这些环节相关的词句,以及它们的用法,然后再进行听力训练。这样既是对听力进行训练,也掌握了相关的词句,提高了对词句用法的能力。
选择恰当的教材不是一件随意的事,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尤其是根据日常对话为主题的教材更是稀少。这就需要老师自己寻找。在寻找教材时不一定必须是听力材料,也可以是视听材料,事实上,视听更能刺激人的感官,材料的丰富变化也更吸引学生。另外,在选择材料时最好选择通俗易懂,常见的情景,因为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使用这门语言,即能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听懂。
听说结合学习英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虽然是听力训练,但是听说结合更能促进人的学习。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听和说是相互结合的,很少有人只是听而不说的。多种感官同时使用比单一感官进行训练要更能刺激人的学习潜力。听作为一种输入的感官,太过长久的输入而不输出也是不现实的,容易产生疲惫感。况且听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说,因此,强调听说结合对于听力训练是非常具有促进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复述听力内容,对听力内容进行点评,或者表演创作一组听力材料,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循序渐进是大多数学习的方法,听力训练也是如此。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太过心急,听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太过心急容易事倍功半。循序渐进的听力方法是比较正确的。听力的难度由浅到深,听力的语速也由慢到快。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平时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英语氛围也比较弱。听力时先从容易的开始,目的是能够听懂,以此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再不断增加难度,深入学习。
三、日常生活交流情境融入英语听力训练的教学优点
将日常生活融入听力训练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经过长期实践,就能发现这样教学方式的优点。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日常生活情境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常见话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课上学习,在课下生活场景是就能想到相关的英语表达,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频繁,在国内见到外国人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在高校更有外国人进入高校交流学习。日常生活中,有时就能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可能只是简单的问路,但是如果能听懂再交流几句是能够增强人们学习激情的。其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的学习主题与日常生活有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听力材料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回忆起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最后,能够使得听说能力同时提高。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说的多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听、说之间相互刺激,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以日常生活为听力材料进行教學对于学生听力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定能够攻克中国人英语听力的难关。
参考文献:
[1]李颖.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EMI)的超学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
[2]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大学英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8.
[3]顾伯清,秦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技巧与分类详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