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7-09-27 07:48吴斌郭福陆媛李雨竹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人才

吴斌++郭福++陆媛++李雨竹

摘 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思辨性、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等素质特征。反观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理念滞后、宽口径特征不明显、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高校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探索和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着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贴近前沿、重视实践、融入创新、优化通识;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注重个性发展,实施分类培养,构建系统化、多样化、有针对性、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的实训平台。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走向深入。改革的着眼点已不囿于高等教育的某个环节,而是深入高等教育本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改革措施等作长期战略性的部署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富民,育人为先”,这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方式。这既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目标的深刻剖析,也是为实现“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做好人才储备和支撑。

当前背景下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都给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新课题。创新型的国家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根本,同时也需要在改革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创新的精神和动力。所有这些成果的产出和改革的推动,都需要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来实现和完成。因此,培养这些具有创新头脑的人,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结构性调整,使得教育投资收益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这种收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落实到高校内部,也可以理解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关注的重要产出和改革效果之一。由于供给侧改革涉及到人才产出的供给、需求、环境等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人才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密切相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力,都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只有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界定清晰,才能确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才能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予以明确的指导。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在发生改变。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整体化和趋近性是当前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领域呈现的明显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立体的知识结构,既在某一领域具有知识的深度,也对相关学科群具有广泛的涉猎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思辨性思维。只有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所谓创新就是要突破习惯性思维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形成新结论。因此,善于发现事物的多面性,不断运用思维的思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坚韧的意志、团队协作的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推动国家强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基石之一,我国高校庞大的培养规模理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产出的重要摇篮。但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国家竞争力排在全球第28位,其中创新列第32位,高等教育和培训仅居第65位。可见,创新型人才培養现状与创新型国家发展要求不符,高校普遍延续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和育人体系尚存在一些弊端。

1.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实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是紧随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我们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战略不同,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从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人才……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到21世纪初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到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都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和要求密不可分。

可以说,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创新为首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这一教育理念贯彻和落实不到位,重视的仍然是知识的传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指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特征不明显

目前,人才培养的专业划分过细,跨专业、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中,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单一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来源狭窄,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对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接受能力受限。因为学科眼界的狭窄,这类人才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才缺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能力,也缺乏解决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陈旧endprint

虽然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一直将教育方法作为重要的论题之一,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环节乃至课堂中,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还是占主导地位。这一培养模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将人才的培养过程以单向输入的方式呈现,并忽视教育受体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探索和创新能力。经过这一培养模式训练出的学生,往往离开教师和学校,就失去了独立获取、吸收、加工乃至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不能独立自主地发现新问题,面对已有问题也很难提出新的方式去解决,从而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更新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明确要求,应做好三个方面的落实工作: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共识,使学生真正形成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思维,在校园中和课堂上营造“尊重知识,求知探索”的学习风气;二是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三是用立德树人切实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用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招生把关、课堂教学、出口标准、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齐抓共管,努力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从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

2.探索和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基础扎实、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因此科学合理地打通专业限制,探索和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改革涉及到招生、培养、就业等人才培养过程始终,需要各个环节统一思想,达成理念共识,通力配合,共同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努力。

构建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首先要进行大类招生模式改革,拓宽招生专业口径,打破专业界限,按照大的专业学科群类进行招生,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提供厚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土壤。同时,要做好培养模式的调整,从原来的1年基础类课程加3年专业类课程,逐渐转变为两年甚至3年通识类课程加1年到两年专业类课程。如此改革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吸收通识类知识,做好厚基础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相较于入校就确定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更自主、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提升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抓好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强的思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要切实抓好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一是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要贴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样的专业课程内容既能激发学生求学的动力,帮助他们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二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和比拟的。三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类课程。循序渐进且较为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原理、方法、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四是要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要组织充足且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因為通识类课程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程共涵盖五大领域: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4.推动教学方式改革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育人环节,创新教育模式设计得再先进,也抵不过一门填鸭式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深入分析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学目的,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加强探究式教学,应该以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获取并运用知识,以此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提高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在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应探索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分类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5.注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特别注意将系统化、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和知识吸纳的有效延伸,也有利于人才在步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一是要转变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实验室理论验证,向探究型的创新能力培养转变。二是要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三是从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来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做实验,而是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由小组完成的小课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深入社会做实地调研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式、最终解决问题或得出研究结论的全过程,这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运用、锻炼的过程。

6.探索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审核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评估机制不仅能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而且促进学校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能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促进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机制,达到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endprint

教学审核评估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起“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从自我评估、质量常态检测、分类和特色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机制。二是要注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在考试机制方面,应从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等方面入手,改变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以及僵化的闭卷考试模式。在考试侧重点方面,应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上,进而对这些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7.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

除了练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功,能否完善各类资源保障机制关系到培养体系能否顺利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保障机制首先涉及到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高知群体,学生习得的创新性和思维习惯与教师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能力,或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怀有深刻认识,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高校应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通过体制机制和培育政策促进教师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彻底转变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给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一定的灵活度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自主自由的氛围下汲取知识。教学管理制度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为导向,探索专业选择、学制、课程及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真正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焦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N]. 中国教育报, 2016-04-19(1).

[2]刘靖君.以新发展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6-05-05(5).

[3]教育部.陈宝生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指出 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10.

[4]林杰,刘国瑞.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研究,2015 (3) :21-25.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05-27)[2017-08-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86/200407/2482.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6-06-13)[2017-08-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作者單位:北京工业大学,吴斌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人才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