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军
暑期南方高热,与家人决定北上避暑。妻的外公、外婆在山西晋中,去那里正好既可省亲,又能领略山西风光。计划一定,即刻成行。在半个月的时光中,山西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常说:“通天、地、人者曰儒。”笔者并不奢望能达此境界,但愿意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示山西的好。
说到“天”,人们常说“天圆地方”。寻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天是圆形的而地是方形的。其原意却并非如此,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中,曾子说:“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看来,圆和方并不是来描述天和地之形状的,而是用来形容其运转方式的。天之运转或者天之道乃如火和太阳一样,自内而外施放,属于高明之阳;地之道则如金、水一样,含蕴万物于内,属于博厚之阴,所谓“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山西与万物生成之源的天——太阳有着恰到好处的联系。这就使其既不像南方那样四季不分,也不像东北那样冬季漫长。这里真所谓四季分明、阴阳平衡。
虽说相邻各省都有四季,但惟有山西的四季最为典型。山西的独特位置和气候就成了上天赐予它的最丰厚的礼物。春季万物复苏,一道绿波由南向北蔓延;夏季风物鼎盛,气温升腾,温热中又不失清凉;秋季谷米飘香,天高气爽,人们抱着沉甸甸的希望去收获庄稼;冬季大雪纷飞,山原如蜡,但寒意并未泯灭生意,万物收藏本心,待来春生发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正是在这恒常的天运和阴阳流转中,山西人收获着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我们这次由南向北一路走去,经历着不同纬度的天空。晋南稍显温热,但并不让人烦闷,黄河所形成的夹角环绕着这里,给其带来丝丝的凉爽。壶口瀑布的浩荡气势,洪洞大槐树的清凉,更会使人忘记暑热;晋中就更温和了,宜人的气候涵养了众多古今名宅:晋祠、乔家大院等皆在于此。不必用遮阳伞,人们就可在明亮清爽的天空下去游览先人留下的名屋宝院;晋北则更天高气爽,几乎与热绝缘了。大同夏季的最高气温也不超过30℃,晚上甚至还要盖被子。
如果说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的话,则山西可说是“地丰物博”。山西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平原,有山地,有高原,还有河流。这不仅给山西带来了丰厚的物产如煤炭、谷米等,还提供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名满天下的晋祠、五台山、恒山等皆在这里。
山西的小米和醋無疑是这片土地奉献给世人的特殊礼物。这里的小米松软清香、营养丰富,成为滋养山西人的主要食物。而“沁州黄”小米更是成为宫廷贡米。山西的醋也是声名远播,被称为“天下第一醋”。山西醋并不是单纯的酸性调料,而是集色、香、醇、浓、酸于一体的全面型的调味品和营养品。其味道之醇浓甚至让人怀疑它是酱油。夸张点说,一瓶山西陈醋在手,其他调味品基本上就不需要了。一碗小米饭,就着一碗醋拌羊杂汤,便是绝好的享受。山西人不仅靠小米和醋获得了美味享受,也获得了长寿。外公、外婆已经九十多岁了,仍然身体硬朗,自己挑水劈柴、种菜做饭,令我这四体不勤之人羡慕不已。
说到风景名胜,山西亦不会让人失望。承载西周文化支脉的晋祠、十八省移民之祖聚集地洪洞大槐树、佛教圣地五台山、道教圣地恒山、古代建筑奇迹悬空寺、中外文化融合的典范云冈石窟、近代晋商的辉煌代表乔家大院等,都会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冲击。
以五台山为例。五台山不愧为五大佛教名山之首。如果说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都以菩萨像的高大雄奇著称,五台山则以菩萨道场的宏大和多变冠压群雄。除了山下不可胜数的普贤菩萨的道场外,五台山顶的五个台也是普贤的五大道场。每个台上的道场分别代表着普贤菩萨的不同品质特征。如此规模庞大的道场在国内独一无二。所以,五台山成了佛教信仰的总部,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蒙传佛教都在这里汇集。前来朝圣的各种佛教宗派络绎不绝,各宗派标志随处可见。
除了文化上的光芒,五台山的自然风光也令人流连。山脚下是一片青葱的杉树林,随着高度的攀升,植被的高度逐渐降低,而到了山顶就成了草甸。一望无际的草甸如碧绿的地毯铺向天边,人走在上面,只想纵情高歌,而后是扑倒在这清香绵软的地毯上,任感动肆意流淌。山顶上则随处可见自由食草的马群。好一幅自由祥和的画面!
而走一趟五台,给我的最好礼物是可以体验到人生百味。这是由五台环绕产生的独特山气造成的。早上登上东台的时候,雾锁楼台,寒风萧瑟,如严冬来临。人恨不得穿上棉袄;等到太阳渐升,云雾散尽,则天蓝山青,风景如画,仿佛进入了温暖的春夏之季。这是在东台和北台之间的路上,这段路也是五台的精华所在。一路上山花烂漫,芳草萋萋,真是人在画中游;但阳光明媚的时间并不长,两三个小时过后,随着山气被蒸上天,不久又会云气聚集,随时飘来一阵小雨,令人体会到秋雨绵绵的感觉;午后,过了北台,去往中台、西台的路上,还会等来一阵瓢泼大雨;到了南台,已经是黄昏时分了。这时雨停风住,万物静籁,只有滴着雨滴的针叶在夕阳余光中闪闪发亮。这山中四季的流转是如此丰富和猝不及防,如同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处境一样。五台如此之馈赠,真是没辜负其圣地之名。
山西的天地秀美如此,那么作为天地之灵的人又怎样呢?此次山西之行,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外公竟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在外公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中,恰好折射出了山西人的品格——诚朴。这一品格与天地之德正好相配。天地之德曰“诚”,而山西人的“诚”更加朴实。
外公一生践行着这一宝贵品质。在他青年时期,正赶上解放战争。听从内心的声音,他参加了解放军领导的民兵队,并成为队长。民兵队的任务一是支援前线,二是与国民党的保安团周旋。一天,外公正在和队员们在窑洞里讨论事情,保安团突然来袭。民兵紧急撤离,撤走时顺便在门上挂了一枚手榴弹。保安团推门触发手榴弹,当场炸伤一人。而保安团为了报复,临走时也在门上挂了一颗手雷。一民兵推门触动了手雷,但他手疾眼快,看到手雷冒烟的同时一个闪跳,跳到了矮墙后面,毫发无伤。这一事件在当时传为美谈。现在外公还住在高高的窑洞里。那个被炸坏了的门还在,只是已经废弃不用了。
在攻打太原时,民兵队承担起了后勤支援的重要任务,他们昼夜不停地运送粮食、弹药和伤员。除此以外,他们还对国民党的运输线(从石家庄到太原)进行破坏。这也为攻破太原城立下了功劳。
太原解放后,战线南移,民兵队也跟着南下。由于外公的父亲去世得早,他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妹妹,就没有随军南下。
外公做队长时多次得到上级奖励,有一堆的奖状和奖章。但他从来没有将它们拿出来炫耀。外公经常说的话就是,自己有手有脚有力气,自然就有饭吃有衣穿,不需要依靠这些荣誉。
现今外公年纪大了,但除了他的老党员补助外,没有向政府要过一分钱。而他随军南下的战友则很多升官升职。前几年,他的一个在省政府为官的战友打听到他的消息,特地来窑洞看他。战友看到他后说,你该歇歇了,凭你的奖状、奖章和老革命资历,完全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外公说,那些奖状和奖章他早就烧了,他还能动,能养活自己。战友说,他回去一定要过问下这件事。但是,战友回去不久就患病去世了。而他可能是仅有的知晓外公早年抗战故事的人了。
现在,外公依然是自食其力,诚对天地,诚对自心。
外公窑洞所在之长凝镇,恰是山西人所说的蔺相如的老家。这一战国时大智大勇之人,也秉承了天地之道,其忠勇自然喷薄而出,无一丝造作矫揉之意。看来山西人的诚朴、忠勇是古有传承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诚朴的山西人,才在这三晋大地上书写着一段又一段朴实而火热的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