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小红++贾水库++黄爱霞++段晓芳
摘 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师德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师德状况与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政治面貌的关系,运用“师德三层次理论”探讨师德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准入要求。
关键词:师德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探究
师德状况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统计
高校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内涵来看,包括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从外延来看,包括教书育人中的道德、学术研究中的道德、社会服务中的道德等[1][2]。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3][4][5]的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和相关专家建议,将师德状况调研按照师德内涵设计为7个维度、25道题目,包括职业理想2题,职业责任7题,职业态度3题,职业技能2题,职业纪律3题,职业荣誉4题,职业作风4题。向学校全部专业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329份,回收1,129份,问卷回收率85%。
1.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男性教师617人,占总数的54.7%,其他为女教师。年龄层次的划分为四个阶段:36岁~4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515人,占45.6%;其他依次是35岁以下占23.4%;46岁~55岁占22.8%;56岁以上占7.5%。学历当中博士772人,占68.4%;硕士占23.6%;本科占6.6%。职称中副教授433人,占38.4%;讲师33.6%;教授24.6%。教师中党员758人,占67.1%;其他为党外人士。
2.师德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根据李克特5点式量表设计师德状况选项,包括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好判断、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选择,题目设计及选择结果详见表1。
师德状况分类统计与分析
从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与政治面貌等因素的不同分析师德状况表现的异同。
1.性别不同表现出师德状况的差异
女性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责任,遵守职业纪律,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上比男性教师高;男性教师在重视科研工作、及时跟踪学术前沿、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投入工作的时间以及得到一些学术研究中的“头衔”上高于女性教师。
2.年龄不同表现出师德状况的异同
年龄的不同在师德状况表现中呈规律分布,56岁以上教师师德状况选择整体好于其他年龄教师,特别是在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职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上;而35岁以下教师在师德状况所有方面均低于其他年龄教师;46岁~ 55岁教师在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以及尊重学生人格方面好于其他年龄教师;36岁~ 45岁教师整体表现均在46岁以上教师和35岁以下教师之间,但在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上优于其他年龄教师。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前两项百分比在85%以上的师德选项有20项,只有2道逆向题目和3道职业荣誉题目的选择低于85%。
3.学历不同表现出师德状况的异同
学历的不同在师德表现上没有规律性的呈现。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以及作为赖以生存的职业上,本科教师的认可度高于硕士、博士教师;在职业责任中,本科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博士教师更加注重跟踪学术前沿,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硕士教师更愿意与其他同事分享教学、科研资源;在职业态度上本科教师更加喜欢高校工作和热爱学生,在对待工作、学问的态度以及投入程度上博士教师显然高于本科、硕士教师;在职业作风中,博士教师在工作的投入时间上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上以及钻研的深度、广度上高于硕士、本科;硕士在利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方法及手段促进教学的选择上高于本科和博士教师。
4.职称不同表现出师德状况的差异
职称不同的教师在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上存在差异性,教授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认同感、整体的教师责任感、从业的态度以及职业作风上明显好于副教授和讲师。
5.政治面貌不同表现师德状况差异不明显
党员、非党员在师德状况选择的结果上差异性不是很明显。
师德调研结果探究
1.师德层次的划分以及实现难易的比较
师德规范在内容上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师德规则、师德原则和师德理想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在功能、用语、指向性、可操作性方面存在明显不同[6]。
“师德规则”层次是教师职业行为的最低要求,是所有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丝毫违背的底线要求,具有具体、明确、易于执行和评价的特点。例如:师德调研中的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中的学术不端等,描述的行为是对待教书工作中的不缺课;尊重学生人格,不辱骂责罚学生;遵守学术道德,没有学术失范和不端行为等,要求明确,教师易于做到,这与调研结果吻合,教师选择“完全符合”排在前三(大于60%)的题目正是職业纪律的16、17、15题。
“师德理想”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体现教师职业至善至美的境界,激励着教师形成高尚的职业行为。例如:调研题目中的职业荣誉和职业理想,选择“完全符合”后五个(低于30%)选项序号是21、20、18、2、8题,除了设计题目中两个逆向题目2、8题选择低以外,其他三个选项全部集中于职业荣誉,即“师德理想”的层次。这也印证了“师德理想”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做到。
“师德原则”层次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和依据,是教师职业道德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中等层次,表现在对待学生、同事、自身、学术和学校等方面。例如:对待学生要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待学术要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水准;对待自身和教师同事有互相帮助以及职业作风和职业目标的要求等。“师德原则”是中间层次,大部分教师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由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师德理想的激励功能、师德原则的指导功能、师德规则的约束功能。endprint
2.教师优秀的师德是长期修养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从调研数据也可以清晰看出,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所有关于师德职业因素的选择均低于其他年龄教师,而56岁以上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和技能比年龄低的教师优秀很多,这充分验证了师德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即学校的培养、文化的熏陶和教师自身修养在长期工作中使师德得到了固化和提高,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教書育人、科学研究、社会责任等)在长期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另外,大部分女教师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教书育人,更多的男性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极具创造力的科研工作,从专业方面激发引领学生;博士较硕士、本科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工作;教授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较之副教授、讲师都要好;这充分说明了师德修养和教师的成长都是自我要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要从所谓的“教书匠”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谋生手段”到“为人类作出贡献”,是一个特别漫长而又刻意追求的结果;是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提升自己的过程;是活到老、学到老、勇于奉献人生和贡献智慧的精神力量感召。
3. 选拔人格高尚的人从事高等教育事业
教育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劳动手段都是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其“劳动”达到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不仅要求大学教师专业水平是优秀、精湛的,而且要求教师本身的道德人格应该是高尚和良好的。而这个“高尚和良好的”品德,是从小培养的,并不是在从事大学教育后突然改变的,所以要求我们在选择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师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工作,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事业”[7]。
参考文献:
[1]邢永富, 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5.
[2] 韦冬雪. 高校师德修养使用教程[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2.
[3] 陈宁,傅树京,廖凤林,等.师德建设:多视角的分析与建构[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
[4] 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51.
[5] 李春秋,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8.
[6]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
[7]王正平.美国教育职业伦理的理论研究、行为规范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42(6):39.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