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青,孙志宏,孙黎晓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
高 青,孙志宏,孙黎晓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在20%-30%范围内[1]。研究表明,Th1和Th2细胞免疫失衡和变应性鼻炎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CD4+T细胞亚群及Th17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本文探讨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7例为观察组,男16例,女21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1.03±10.91)岁。均符合《2004年全国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关系专题学术会议纪要》[3]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且近1个月未接受镇静剂、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病程3-10年,平均(7.53±1.34)年;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7例为对照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1.07±10.93)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保存于干燥无菌试管中,并静置1 h,离心(3 000 r/min)15 min后,在试管中放置上清液,在-80℃冰箱内保存,待测。采用美国R&D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测量IFN-γ、IL-5、IL-4、IL-12、IL-31、ICAM-1、Eotaxin水平,采用日本MBL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量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量IL-17、IL-23水平。
2.1 两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FN-γ、ECP、Eotaxin水平均较低,ICAM-1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2.2 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见表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4、IL-12、IL-17、IL-23、IL-31水平均明显较高,IL-5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是活化的嗜酸性细胞释放的毒性蛋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4];同时,鼻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对ICAM-1的表达进行调节,增强嗜酸粒细胞和鼻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进而造成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浸润、聚集和黏附,加重鼻黏膜损伤[5]。作为一种黏附分子免疫蛋白,ICAM-1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表现为高表达,且其水平的高低和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李玉瑾[6]等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ECP、Eotaxin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IFN-γ是Th1类细胞分泌的主要因子,其水平越低变应性鼻炎越严重[7]。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IFN-γ、ECP、Eotaxi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CAM-1水平较对照组增高,表明IFN-γ、ECP、Eotaxin及ICAM-1水平和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及发展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表2 两组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Pullerits T[8]等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为Th2淋巴细胞增多,Th1/Th2免疫失衡,IL-4、IL-5等由Th2细胞生成,可对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B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诱发炎症的级联反应,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炎症发展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IL-12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促进CD4+Th细胞分化为Th1,平衡Th2细胞的功能性亢进,对Th2型细胞产生和特异性抗体IgE合成进行抑制,进一步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引发细胞凋亡[9];同时,还将对IL-4、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生成进行抑制,促使Th1细胞的免疫应答增强,是造成T辅助细胞向Th1分化的始动因素[10];IL-31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在气道过敏症的动物模型病变组织中发现IL-31受体表达增加;IL-17是由激活CD4+、CD45RO记忆T细胞产生,可通过增高IL-8、生长调节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等趋化性细胞因子,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11]。同时,其还可刺激气道上皮细胞产生并释放IL-8,在局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可促使血管内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形成血管,加重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发展。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IL-4、IL-12、IL-17、IL-23、IL-3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5较对照组降低,证实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及发展和IL-5、IL-4、IL-12、IL-17、IL-23、IL-31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水平的检测可提高变应性鼻炎检出情况,为后期治疗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1]陈 燕,南丽红,向 青,等.醒鼻凝胶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胸腺基质淋巴细[J].中医学报,2015,8:1165.
[2]黄泉龙,朱新华,刘月辉.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基因及基因敲除在其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7,23(02):227.
[3]周 兵,王向东,魏均民.2004年全国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关系专题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81.
[4]王志颐,吴明海,张 勇,等.非变应性鼻炎不同表型的炎症特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03):279.
[5]李 琴,李湘胜,柳 浩.翼管神经切断与下鼻甲粘膜下剥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5.
[6]李玉瑾,李佩忠.变应性鼻炎患者脱敏治疗前后 IFN-γ 和 Ig E及 IL-4 水平变化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 (08):397.
[7]陈益丹,金肖青,诸剑芳,等.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 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8):3041.
[8]Pullerits T,Lindén A,Praks L,et al.Upregulation of nasal mucosal eotaxin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during grass pollen season:effect of a local glucocorticoid[J].Clin Exp Allergy,2000,30(10):1469.
[9]张清照,嶋田貴志,程雷.肠球菌属益生菌提取物 LFK对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 IL-12的影响[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03):7.
[10]宋协一,萧璧君,倪灿荣,等.细胞黏附分子在变应性鼻炎鼻甲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16(08):387.
[11]宋 倩,高志娟,王建亭.白介素-33与变应性鼻炎[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37(06):360.
1007-4287(2017)09-1387-02
高青(1970-),女,河南省鲁山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咽喉疾病。
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