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丹
随着课内比教学的深入开展,我有幸在全县小学地方课程优质课比赛中上了一节地方课——《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宜昌厚重的历史文化,引领学生去发现宜昌之美,感受宜昌之美。其内容更侧重于宜昌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志建设更美丽的宜昌的社会责任感。在《完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而上好这类地方课对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利用课程板块建构民俗文化意识。
“民俗文化”这个词语,对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很陌生。虽然他们在这块热土已经生活了十年有余的时间,由里到外都受到了本地风俗的一些影响,但从未意识到这里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更没有去发现去体验的意识。
本课有三个板块,分别是“知识长廊”、“交流平台”、“探究天空”,侧重点各不相同。“知识长廊”是课文的主体,围绕课题重点介绍什么是民俗及宜昌民俗的特点,让学生对民俗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交流平台”是对本课主题的深化,设计了两个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得到更为丰富、深刻的认识,也就是一个民俗文化内化生成的环节。“知识长廊”是根据前两个版块的学习过程设计的实践性、探究性更强的学习活动,并对课外探究学习做出适当延伸,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确定了这样几方面的环节:1、了解宜昌地区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2、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意识。3、感受本地风俗的独特、灿烂,体会家乡人民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继续发现、感受宜昌风俗之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情景式教学体验民俗文化内涵。
如何让学生了解家乡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及其象征意义,感受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和情趣。我将本节课的中心定位在“情”、“趣”两字上。 “情”字目标分以下步骤实现:了解民俗——体会民俗活动的象征意义——谈感受,激发探寻的兴趣——意识到优秀民俗的珍贵,建立传承意识。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宜昌地区民风民俗的任务,对资料收集的方法做了指导。“趣”字的形成重点在于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在课堂上动起来,,让感受不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尽可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心去感受这个“趣”字。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设置了以下环节:导入,示以屈原画像,从熟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再围绕赛龙舟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两个信息联系起来,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对本课主题“民俗”有更具体化的理解,选取了端午节习俗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回忆过节时的活动及象征意义,再辅以图片资料,学生谈自己平日的所见所感。此时,向学生介绍民俗的概念,就更立体生动,学生也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民俗的真实文化内涵,及其流传的意义。
打好了基础,将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小组合作交流,灵活运用书本及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因为人人都动手收集了不少资料,所以人人都在参与。在与其他同学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能从其他人处获得新的信息,学生均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接着,将分享的范围扩大,将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补充相关资料,比如哭嫁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图片,土家跳丧的视频及文字资料。在讲到土家的歌舞时,鉴于学生对巴山舞的熟悉,还倡议学生一起站起来跳一跳,亲身体验其中的“情”与“趣”,告诉学生这就是典型的土家民俗,给学生建立家乡风俗就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概念,激发学生探寻生活中的民俗的兴趣和生活在美好生态环境中的自豪感。为课后活动打好基础。
三、利用课后延伸,深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
1、抓住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活跃的时机,总结拓展。向学生讲诉传统民俗逐渐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淹没的现实,学生明白了这些民俗的珍贵,产生了将之传承下去的意识。
2、安排学生课后继续了解宜昌地区的民俗,并走入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并将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写成册,作为校本资料留存。
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民族的,才能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中培养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