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义
内容摘要:德育有其普遍规律,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行”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小学阶段的德育,尤其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是:①全面规划、循序渐进。②降低重心、小处着手。③教师主导,学生践行。④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主题词:养成教育、德育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新中国建国以来,人们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这么一个共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这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然而,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实际,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德育有其普遍规律,而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道德品质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日常说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二是“情”,即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爱与憎、向往与排斥的情感;三是“意”,即道德意志,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力量;四是“行”,即道德行为,是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情、意、行”。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才具备符合人类文明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知、情、意、行”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而“行”则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情境实际,可以从“知、情、意、行”中选其一方面作切入点,但最终必须使四个方面都得到综合统一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对高深的大道理难以深刻理解,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不好学习和把握。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让小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促进道德知识的掌握,逐步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不断坚定道德意志,达到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
儿童出生后,其有一些本能是先天具有的,是从祖先那里遗传、继承过来的,不需要经过学习,跟其他动物一样,这是他们的生物性或者叫动物性。但是他以后要融入人类社会必须学会人类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游戏规则、生活与工作的本领,这就需要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儿童所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全面、越深刻,他们自立于世的能力,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而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德育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智育、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知识技能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德育,儿童接受智育、体育、美育等均失去方向,失去动力,更谈不上获得优质、全面、深刻的教育。学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其道德知识正在积累,道德情感逐步建立,道德意志逐步发展,道德行为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阶段。心理学实验证明:改变一个旧的动力定型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要困难得多。这个阶段是他的接受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尤其是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基础工程。在这样一个基础工程中,任何一种德育现象都不是小事,任何一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事关重大。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尤其要深入、细致、全面、到位,为他们一生打下扎实、深厚、牢固、健康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全面规划、循序渐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教育,几个月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全面规划,精心引导,不断训练。学校必须系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这些要求为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等不同年龄阶段,作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如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学习、生活、活动都发生很大转折,必须培养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完成学习任务、正确的日常生活和尊敬长辈习惯;中年级学生要养成自觉学习、日常生活自治自理、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习惯;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责任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坚持正义的习惯。在小学六年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狭窄到广阔、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降低重心、小处着手。
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绚丽多彩的图画,必须一笔一笔地着墨。同理,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点滴之墨可以构成画图,点滴之水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的良好行为可以构成美德。对小学生的德育,不可不宣讲道理,但必须降低重心,必须把深奥的大道理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和行为。如爱国主义教育,从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社会公益活动、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做起,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行为中结合日常的教育,逐步理解和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爱国的思想品德。只有在降低德育重心,才能在小学生德育中避免大而空,脱离学生认识实际和年龄特点实际的现象。只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进行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言行举止做起,才可能理解优良品德的内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必须贯穿于小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形成规范,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endprint
3、教师主导、学生践行。
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文明、大方、得体。为此,我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良好行為习惯检查考核制度》、《文明学生行为规范标准》、《行为规范文明班评比标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墙报专栏、举办“学守则、明规范”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文明行为规范达标评选,文明班级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躬行实践,每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都严格规范,使学生的行为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文明到文明,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形成 “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形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形成的规律,每一种行为都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才可以产生“自动化”突进,也就是形成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贵在一个“恒”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几年如一日,长期培养。如学生每进到学校后,该做什么?怎么做?每天回家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公众场合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要向人问好?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说“对不起”?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致谢?什么情况下说“无关系”?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这些都是天天会面对的,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恰当做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于日常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升格于教育者与长辈的评价中。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靠几次突击性的活动,掀几次高潮可以实现,而是正确引导、创设环境、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长期训练、及时强化、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坚持:
(1)每日一检查
从高、中年级中,抽出一批部分作风正、品德纯、举止端、能力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文明之风”检查组,天天轮值,利用课余时间,分工检查学生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教室、公区卫生,课外言行举止表现,做好记录,遇不良现象、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或报告老师。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生活管理中,指导和督促学生规范坐言起行。
(2)每周一点评
在学校层面,利用升旗礼仪式或校会,每周一次对学生中的现象、文明集体创建与检查情况进行全校性评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班级层面,利用班会对本班学生中典型事例予以点评。达到及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颂扬优秀,纠正不足的目的。
(3)每月一小结
每月一次对学生执行《规范》、《守则》执行情况的总结,对文明集体建设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总结,肯定一些先进经验,表扬一批先进集体与个人典型,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尝到创先争优的阶段性成果,并使其产生新的动力。
(4)每期一奖励
期末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步显著学生给予隆重的表彰奖励。在表彰奖励大会上,邀请家长参加,让获奖学生与家长一起上台领奖,以增强表彰奖励的正效应。大力推崇集体荣誉精神,大力推进家校合作,大力树立正气,增强正能量。升华校园文明文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优良的氛围与环境,激发了他们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多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根据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德育工作,突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一重点,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学校成为教师乐教,学生好学,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文明集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