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让传统手艺与时代共舞

2017-09-26 06:31晁元元
北方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麦秸雪莲手工艺

文/晁元元

创客让传统手艺与时代共舞

文/晁元元

“匠人匠心”与“新人新意”擦出火花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侯继莹和同学们经营了一家麦心永恒公益坊,“作坊”里的20位员工来自哈商大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他们将哈尔滨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秸画”重新包装和营销,研发出一种麦秸画材料包,由卡通人物草图和基础工具构成,并将这种简单而便携的材料包引入小学课堂。

麦秸工艺画源于隋朝,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之誉。一张精美的麦秸画要经过“熏、蒸、烫、剪、裁、印、编、雕、贴”等多道工序。如今,熟练掌握技能的艺人已经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了,产品也进入样式陈旧、营销手段单一的窘境。麦心永恒公益坊对麦秸画创意产品的开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当记者打通侯继莹的电话时,她正在上海参加上海教委举办的“汉风古韵”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孩子们制作麦秸画,这是她们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接的订单。

近几年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在我省兴起,一群敢闯敢创的年轻人用创新意识审视传统“非遗”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将之转化为适应大众文化喜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新传播手段,使“非遗”真正“活”起来。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龙江剪刻团队在闫海涛副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剪纸之乡方正、海伦和兰西等地,跟“非遗”传承人傅作仁、曲英红学习剪纸、刻纸、撕纸、贴画等传统技艺,在深度挖掘并继承龙江地域特色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推出以非遗为原型的剪纸创新产品,有创意,也有商业价值,一经展出即受到人们认可和追捧。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非遗“活”才能“火”

“互联网+”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开阔而灵活的空间,未知远大于有知。

“鹰哥·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创始人王雪莲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民间美术专业在读研究生,她的团队将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开设了三皮文化、印染布艺、满族刺绣、黑水紫砂、逊克玉雕、银饰皮具、面塑泥塑等传统非遗文化体验课程。王雪莲告诉记者,如今一些都市上班族面临工作和压力,技艺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还有一些“文青”热衷“私人订制”或亲手制作一件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所以来非遗手作课堂里学习体验的人越来越多,课程参加者已累计有8000人。今年母亲节,鹰哥·守艺人传统文化体验工坊携手省美术馆,举办了亲子体验课堂,将感恩母爱与学习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母子共同完成一件木板拓印手作,寓教于乐。

民间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曾经只是属于小众人群的“非遗”,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找到多条直接接触消费者的路径。王雪莲说,他们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传统手工艺线上销售(个性定制)和线下教育(传统文化体验工坊),与全国400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战略合作,下一步还将启动非遗传承人驻坊计划,开办大师口述讲堂和技艺传习所,建立大学生非遗创客培训基地,鼓励青年设计师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

非遗+创客创新的活力“按钮”被触发

一个创意产生需要文化熏陶、知识积累和思维养成,将创意变为现实,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历练。哈尔滨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洪新向记者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创立了青春梦工厂创客大本营,有志于剪纸、漆器、黑陶、麦秸画等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专业学生团队驻入孵化基地,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资源也正在瞄准这些团队,以适时的“温度”和“湿度”培育,希望为他们的创新提供各类支撑。

如果将创客比作成一种时代音符,“非遗”要传承与发展,王雪莲们立志要带着它踏着时代音符起舞。“鹰哥·守艺人”正在着手打造综合线上教育平台、电子商业平台,形成实体品牌产品、工艺大师作品、原创设计师品牌及创意文化产品为一体的展销平台。“一旦非遗文化跟当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关联上,就会产生很强的传播力。”她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传承人倪秀梅对非遗创客们的举动十分赞赏,把他们比喻成传承非遗文化的“星星之火”,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没有远离过创新。一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能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最后爱上它。年轻人将创意和体会融入其中,他们的思考和人生终会壮大非遗的传承血脉。她希望新兴孵化基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传承者、传播者,尽情发挥奇思妙想,打造更多以非遗为原型的创新产品。

猜你喜欢
麦秸雪莲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踩麦秸
麦秸垛里藏温情
麦秸
雪莲: 高处的绽放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温暖的麦秸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