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举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发展迅速,为满足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但也逐渐出现了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专业迷茫”、就业难等问题。其主要症结在于发展过快、专业口径过窄、个别学校专业设计不当和办学条件不佳等。对此,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应该正视问题,寻找对策。要研制专业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调适发展规模;改进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困境;创新发展
一、需要正视的问题
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有多个层次和类型,即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原名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术学位)、对外汉语教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博士五个类型。有资料显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最早于1981年由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开设,2012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开始于北京语言学院1986年设立的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随后一些学校陆续在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外正式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于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当年开始招生。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点由北京语言大学于2013年自主增设并在教育部备案,2015年开始招生。
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各层次各类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置,是顺应世界对汉语和汉语人才的需求及我国发展需要的重大举措。20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培养国内外汉语师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涉外事业和单位的相关人才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发展,对于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由于该专业发展过快等原因,在本科和硕士层次,已经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学生“专业迷茫”、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对有关问题的关注频现于各种媒体,自媒体更是常有热议。有多项调查显示,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就业出口变窄困扰中国对外汉语毕业生》(新华网2012年7月1日)、《汉语教师难觅“好工作” 专业不对口就业前景堪忧》(中国日报网2014年5月15日)、《对外汉语专业生就业前景黯淡》(英语点津网2014年5月15日)之类的报道已不鲜见。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福建省2014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称,“对外汉语专业,就业率最低”(凤凰网2015年1月29日转载《海峡都市报》,标题《对外汉语专业,就业率最低》)。2016年3月1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学位授权点名单》中,清华大学和中南大学放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39/201603/t20160325_235327.html.)。本人所了解的学校,也有自己停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招生的情况。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关问题已经较为突出,迫切需要有关方面重视。
二、症结之所在
导致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渐陷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症结可能有以下几点。
(1)发展过快,导致过剩。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创建只有20多年的时间(真正的大发展在近10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足10年,但都发展迅速。笔者根据“阳光高考——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公布的2016年全国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统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已达353所(http://gaokao.chsi.com.cn/zyk/zybk/schools.action?specialityId=73383463&ssdm=)。又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招生信息统计,2016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学校达107所(http://yz.chsi.com.cn/zsml/queryAction.do)。这还不包括对外汉語教学学术学位的硕士招生。再则,据笔者所知,近年还有学校新增或拟增这类专业。在这两个层次的招生数量方面,我们未能获得最新的确切数据,但据媒体报道,2012年底,全国有342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63 933人(中国日报网2014年5月15日)。又从本人所在学校招生情况看,由于前些年学生报考踊跃,加上国家要求发展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量多年来都远高于其他专业,对外汉语本科前几年招生量也不低。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可以推知,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学位硕士)的招生量,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客观上超出了实际需求。其直接后果,就是带来了该专业毕业生(包括本科和硕士)就业难。
(2)专业门槛偏低,水平参差不齐。据了解,前些年,由于世界汉语需求开始走热,对外汉语教师缺乏,形成了很强烈的社会舆论,所以不少学校纷纷抢滩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关方面便顺应这种时势,支持发展,而忽视了数量控制和办学条件的高要求。在这种大上的背景下,专业门槛无形中有所降低。尽管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不错,但有些学校,其实缺乏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条件。例如,有些学校任课教师中有过对外汉语教学经历的人极少,甚至有过出国经历的也不多,学校没有留学生,国际交流也少。这样的办学条件和环境,要想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恐怕是非常困难的。这类学校的低水平培养,自然也会拉低全国该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
(3)专业口径狭窄,就业面有限。就本科而言,原来叫“对外汉语”,这本来就排除了“对内”,与已有的专业“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相比,已经变窄了。但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被改为“汉语国际教育”,又进一步缩小了专业口径——虽然是汉语专业,但定位于“教育”,而且限定于“国际教育”。实际上,这种窄打窄用的专业调整与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着力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走势是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在这次专业目录修订的两年研讨中,曾有反对改名的意见,遗憾的是未被重视。该专业设计带来的现实问题是,狭窄的职业化的培养,使得学生目标单一、知识结构简单、基础薄弱、适应面和就业面过于狭窄,结果导致本来为职业化培养所设计的专业反倒就业难。学生的后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客观实际所致(本科毕业或硕士毕业要到高校担任对外汉语教师可能性极小),该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只能到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去应聘。结果,当我们的学生去学校应聘时,别人说“我们没有从事国际教学的岗位”;到非教育单位应聘时,别人说“我们不需要教师”,颇为尴尬。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这种狭窄的专业设计和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与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尽管各种媒体常有关于对外汉语教师缺口巨大的报道,但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能到国外稳定就业或在国内高校从事留学生教育的几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第一,有关国家对于接受外国人就业有诸多限制,要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位不易。第二,国外的巨大需求并非都是长久的稳定需求,而且当地华人华侨和在华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孔子学院、当地汉语培训机构和高校中文系,已经解决了部分需求。很多国家和地区需要的是大量的汉语教学志愿者,我国每年也派出不少,但相对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数不小的毕业生而言,毕竟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第三,由于外派从事汉语教学一般都是短期工作,在外数年还是要回国就业,所以有些毕业生不大愿意。第四,国内能招收留学生的高校,现在一般教师入门的基本要求是博士,硕士的机会极少,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机会进入这类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第五,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培训的机构有限,对相关教师的需求也有限。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大规模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必然会带来对口就业的困难。因此,近些年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就业的只有10%左右,就是自然之事了。就近些年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全国招生的总规模看,目前这种窘况估计还要持续多年。
(4)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标准差异大。从总体上看,多数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准确,培养得法,但确实有部分学校存在明显问题。据了解,有些学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是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学术偏好设计的,导致培养标准各异,有的甚至培养方案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外语院系所办的该专业,外语类课程占主导;有的留学生教育学院所办的该专业,则是教学类课程唱主角;有的文学院所办的该专业,基本上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几门教学类课程而已。像这些情况,显然没有充分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科学定位及应有的培养目标,没有根据合适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来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具有随意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肯定与应有的专业要求有距离,若是让他们去竞争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岗位或其他相关岗位,恐怕也没有多少竞争力。
与此相关,专业名称的混乱及相关专业的界限不明,实际上也反映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其不同层次的定位认识模糊。例如,本科和硕士专业名称相同,都叫“汉语国际教育”,这不合起码的逻辑,首先从名称上就混同了这两个不同的层次,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则,“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区分,从学理上看是否科学?恐怕值得商榷。尽管主分者指定“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向国外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种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只不过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已,并不足构成区分为两个专业的条件。更令人费解的是,某校在同一个学院同时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国际汉语教育”三个博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四个硕士点。尽管这些专业名称在字面上和具体所指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尤其是“国际汉语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是否就有必要分立为几个不同的二级学科学位点?恐怕需要讨论。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产生“专业迷茫”,也就不足为奇了。恐怕连我们专业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说清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叫法的各自定位和区别是什么。
三、解困的途径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存在的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应正视问题,找准症结,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鉴于目前的状况,我们认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需要付出努力。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所在单位规范办学,加强建设,创新发展,提升质量。以下几个方面至为重要。
(1)研制专业标准,规范专业建设。这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国家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有关问题,理顺、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层次和类型的设置,规范专业名称,制订各层次类型的专业标准,以作为指导专业建设的依据,进一步规范办学,强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2)优化專业布局,调适发展规模。要深入调研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现状,准确研判国内外对汉语国际教育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发展。在对现有专业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优化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点的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动态调控发展规模。既保证满足国内外相关人才需求,又要避免发展过热或滞后。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合开办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校,采取停办或进行专业转向改造等措施。
(3)改进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这是专业建设单位永恒的任务。应根据时代和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适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和优化培养模式。尤其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注重打牢宽厚的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确保培养质量。
(4)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鉴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困难和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新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开拓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一是可以基于专业和所在学校的优势,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及需求,在保持本专业基本特色的前提下,拓展专业口径,开展个性化培养、特色化发展。比如可以采取“国际汉语教学+其他专业通识(如新闻传播、文秘、外事、商务、法律、医学等)”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即把汉语教学与某一专业领域有机结合,培养能够从事专业汉语(如商务汉语、医学汉语等)教学或相关领域(如涉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这样不仅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各校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既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又可提高学生发展的广泛适应性、拓展就业面。二是借助各种新的机遇,搭车前行,创新发展。例如“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急需大量的语言服务和国际化语言人才。这是很好的发展机遇。有条件的高校,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适当改造,正好可以利用该专业的“语言”和“国际”专业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其一,可以将原来的英语课程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语言,并适当增设“一带一路”地区政治、历史、文化、公关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承担综合性工作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汉语教学或其他相关工作。这正是国家之所急需。其二,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需求,适当调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口径,培养既可胜任国际汉语教学,也可胜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人才。比如从事语言文化资源建设及产品开发、语言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这既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又拓展了本专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