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接续蔡元培美育与艺术教育及中国戏剧电影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在继承2001年就已创设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编导)本科专业基础上,并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平台中重新构建,跟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相结合,强化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优势,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不断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科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的独特道路,着重培养具有中国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和戏剧影视人才,并逐渐形成“道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色。
关键词:北京大学;影视编导专业;戏剧与影视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道技并重,知行合一
一、戏剧影视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
在中国,跟美育与艺术教育一样,电影教育的观念生成与教育电影的制度演进,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的戏曲戏剧教育,同样始自蔡元培,并与北京大学密切相关。蔡元培开创的北大美育和艺术教育传统,其实也是中国戏剧影视教育的思想之源。回到其源头并追溯其流变,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戏剧影视教育的现状,而且能够有效地辨析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据蔡元培日记,1899年9月9日,戊戌变法失败后辞官回乡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的蔡元培,初次接触到“日本影画”。此后,蔡元培又多次观摩过不同类型、不同片种的德国、苏联、美国电影以及本国国产电影。1921年2月2日,在欧美考察大学教育及学术机关的蔡元培,还专门访问了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并参观了其亲手制造的“立体摄影机”。10天后,蔡元培途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造访沙勒罗瓦,在工艺大学的化学教室中看到了自动换片的“电影机”[1]。值得注意的是,蔡元培可能是唯一亲见路易·卢米埃尔、较早接触电影媒介并目睹电影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也使蔡元培的电影观念和教育电影思想,站在了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前沿。
实际上,早在1912年1月30日,在《请各省注重社会教育通电》中,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便要求各省在推行新教育时,应兼备有益的“活动影画”以为辅佐。1922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办法》中又提出以“影戏馆”为第五项“社会美育”的专设机关。1930年12月,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中,蔡元培终于将“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纳入“美育”的范畴。同年,在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蔡元培同样强调“剧院及影戏院”的设立、管理和引导[2]。与众不同的是,蔡元培始终都在表明自己的看法,即剧场和观影场所之于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从1932年开始至1937年,蔡元培还通过参与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并先后担任该协会主席、监察委员、常务理事和监事等,极大地推动了电影教育与教育电影的发展,而且身体力行地尝试着以电影参与重塑现代中国的教育和美育。可以说,在蔡元培的视野里,跟文学、音乐和美术一样,戏剧电影本是“美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是在蔡元培的美育和艺术教育观念影响下,北京大学的戏剧电影教育总是开风气之先,并不断促使一批又一批北大人投身戏剧和电影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据史载,大约在1918年,应蔡元培之聘,精通昆曲的吴梅以上海中学教员身份到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教授“文学史”和“词曲”等课程。吴梅也因此成为在中国高等学府专授戏曲的开山祖师。而由其开创的曲学研究风气,还在二十余年间的南北两京,培养了一批颇有成就的戏曲史家和戏曲理论家。无独有偶,同样是在1918年,18岁的广东人罗明佑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翌年即在北京王府井开设真光电影院,至1929年已控制北方五省的电影发行放映,稳执北方影界之牛耳。次年,罗明佑网罗当时全国影坛及各界精英,成立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不仅为杰出的电影编导如蔡楚生、费穆、吴永刚、朱石麟、卜万苍等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打造出一批优秀的电影明星如阮玲玉、王人美、金焰等,更有《神女》《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天伦》《慈母曲》等名片佳作,早已载入中国电影以至世界电影的史册。值得一提的是,在1931年联华影业公司出版的《影戏杂志》第1卷第11~12号合刊上,为了宣传根据原籍波兰作家罗琛女士原著改编的影片《恋爱与义务》,编辑郑重其事地重新发表了蔡元培写于1918年底的《〈恋爱与义务〉序》。
1949年以后,一批毕业(或肄业)于北京大学(或燕京大学)各院系的戏剧电影人,在戏剧电影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就电影而言,除了孙道临、于是之、英达等塑造的银幕形象,苏怡、于伶、黄宗江、石方禹、刘震云等创作的电影剧本,以及陈燕嬉的电影录音,姚念贻的译制片配音之外,李洪琛、丛硕文、刘咏、刘永澄、叶永烈等编导的科教片,李小蒸、李恒基等翻译的电影著述,以及王世桢、罗艺军、黄式宪、李晋生、郦苏元、王人殷、陈山等展开的电影史论研究,都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成为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发展的深层动因。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迄今,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和新闻传播学院等相关院系里,还聚集了包括彭吉象、王一川、戴锦华、张颐武、俞虹、陆绍阳、陈旭光、李道新、顧春芳、李洋、陈宇、邱章红等在内的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电影史论、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者。这也是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可以凭借的重要资源。
二、影视编导专业的初步尝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艺术学院建院(系)之后,作为一个学科,北京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编导)专业及其后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正是依托蔡元培美育与艺术教育及中国戏剧电影教育的历史资源,在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激荡的宏大语境中,在文学、传播学特别是艺术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跨界背景里摸索着展开。
2001年,通过较为充分的调研和探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艺术学系)开始增设广播电视编导(简称影视编导)本科专业。该专业学制四年,面向全国招生,并接受海外生源。按当时的培养目标,该专业致力于为全国各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影视报刊和音像出版等单位或部门,培养能够从事影视剧本和影视节目的编导、制作,影视艺术的教学、研究,以及影视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出版发行等工作,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宽口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利用全校开设的公选课、通选课平台之外,还主要开设艺术学概论、美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史、影片分析、影视导演、影视编剧、视听语言、影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管理、电视研究等专业课程,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可以说,从一开始,影视编导专业便倾向于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与艺术学院全面的艺术学科氛围,总结世界各国与全国各地影视教育的经验教训,进行开放跨界、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的专业建设,并在艺术学院“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总体方针下进行学科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尝试,到2007年前后,在平台建设、专业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人才输出等方面,北京大学影视编导专业已经特色独具,成效初显。仅在应用技能和实践教学领域,便有数字影像实验室专门从事广播级数字视频、图像压缩、动漫制作、网络电视和流媒体传输的研究和教学,为影视编导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设备保证。多功能厅则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电影的观摩和研讨。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之一,影视编导本科生必须完成毕业作品拍片实践,提交一部时长为10分钟以上的剧情短片或纪录片。在学院管理的严格要求以及相关教师的认真指导下,每一届同学都对拍片实践非常重视,肯下功夫、肯花时间,拍出了不少质量较高的作品。许多毕业作品在时间长度上超过30分钟,甚至长达60分钟,已经初具剧情长片的规模。每年毕业前夕,都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办“优秀毕业作品汇报展映暨学院奖颁奖典礼”。这一活动举办多次并延续到现在,成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为了调动影视编导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2002年起,还连续几年举办了“北京大学影视文化节”。文化节内容包括学生DV作品汇报展、电影知识和DV技术讲座等内容。2004年还成功举办了“君士杯”首都大学生DV大赛。除此之外,还结合专业优势,举办了校园公益DV创意征集、新年狂欢夜DV展映、凤凰卫视北大特别节目DV制作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影视编导本科的专业特点,还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解放军电视中心、电影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新影中心、中央科影中心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这些单位每年都会接受本专业的实习学生。同学们还应邀参加一些著名导演的影视拍摄剧组拍制工作,如《泥鳅也是鱼》《太行山上》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至2007年前后,影视编导专业一批同学创作的影视作品,开始参加国内、国际影视专业大赛并获得各种奖项。在2006届、2007届影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中,也有接近50%的同学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其他同学则选择了影视文化相关机构,就业率超过90%。
三、戏剧影视文学方向的探索业绩
迄今为止,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初露学院气质与北大格局的人才群落正在养成。在戏剧影视文学领域,“道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日益明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北大學派”终将崛起。
2011年以来,为了适应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的专业方向调整,也为了响应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及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北京大学影视编导专业更名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在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平台中重新构建,并与艺术史论、文化产业管理等本科专业一起,以艺术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模式进行联合培养。
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在“道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之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继续发挥北京大学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及人文优势和多学科优势,跟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相结合,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不断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科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的独特道路,着重培养戏剧影视研究批评、戏剧影视管理教育以及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戏剧影视创意策划、编剧导演等宽口径、复合型的领军人物,即具有中国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和戏剧影视人才。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进一步将戏剧史论与戏剧实践有机地纳入体系之中。与此前相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意策划与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在戏剧影视生产接受流程中的跨界型、厚底蕴人才培养。由于大学一年级期间不分专业方向,除了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科计算机基础等全校公共必修课之外,学生还可以从哲学导论、心理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美文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中选修规定的学分。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则有艺术学原理、美学原理、艺术心理学、跨文化艺术传播、电影概论、戏剧艺术概论、美术概论、音乐概论、文化产业导论、影视理论与批评和创意写作等十多门核心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显示出史论与创作并驾齐驱的特征:既有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中国戏剧史、戏剧经典分析、影片分析等史论课程,又有剧作法、表演理论与实践、影视制作、影视导演等实践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创意写作课和经典昆曲欣赏课等,都会在课堂内外安排丰富多彩的交流、考察和放映、演出活动,也会邀请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的名家如白先勇、徐则臣、梁谷音、计镇华等来到课堂,跟学生们分享创作的酸甜苦辣和个中三昧。电影概论课则提倡学生多多益善地撰写微影评,并尽可能地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交流,其中的精彩影评,也由出版社作为课程成果公开出版。电影史课程则以专题史的方式展开,力图让学生在最短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最有成效的进入中外电影史堂奥的方式和方法。
除了严格要求的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之外,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还能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剧本扶持计划、艺术学院年度学生艺术创作扶持计划等项目中获得资金支持,开启创作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平台里,从史论批评到创作实践,学生们能都得到较为专业而又全面的训练,为日后的成才奠定基础。同样,在北大戏剧与影视专业及戏剧影视文学方向培养的各届本科生(专业学位与双学位)、硕士生(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和博士生中,更有一批颇具学术追求、已显学术潜质并能体现道技并重与知行合一理念的优秀人才,有望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的史论批评及其与创作实践相互结合的领域里脱颖而出。
总之,秉持道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坚守宽口径、复合型领军人物的培养方略,葆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的源头活水,北京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向,将会在争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27.
[2]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4-159,179-180.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