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电影《驴得水》人物形象分析

2017-09-25 09:10魏家猷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电影反思

摘 要:电影《驴得水》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其中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困境、女性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电影《驴得水》故事背景为“民国”,由一头冒充老师的驴子为戏剧冲突起点,讲述了一个各种矛盾纵横交织的离奇故事,以悲剧结尾的剧情直指现实,犀利地拷问着所有人的灵魂。本文旨在通过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对该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进而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

关键词:《驴得水》 电影 精神分析 反思

一、电影《驴得水》故事简述

故事发生于1942年,四个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农村的贫愚弱私,开办了三民小学。由于严重缺水,校长将一头驴谎报为英语老师,为学校挑水。教育部来视察时他们让一个铜匠临时替补为驴得水“老师”,结果特派员对这位“吕(驴)老师”大加赞赏。原来特派员正在寻找一位模范教师,以获得美国慈善家的助学基金。第二次视察时,校长一行人被逼无奈,告诉了特派员实情,然而知道了实情的铜匠突然出现,一反常态成为模范教师。当老师们知道慈善家的资助大部分会被特派员(教育部)拿走后,他们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特派员的枪平息了所有的不满和异议,原本顽强抵抗的铁男都跪地求饶。为了得到助学基金,所有人谎称吕老师不幸去世。为了得到慈善家发的抚恤金,校长女儿佳佳被逼成为吕老师的未婚妻。最后,一曼被逼疯自杀,铜匠跟他媳妇儿回了家,佳佳奔赴延安。

二、电影《驴得水》主要人物的精神分析

故事发生地在偏远的缺水的小山村,因此帮大家挑水的“吕老师”出现得合情合理,但“吕老师”的出现开启了一场以欺骗为中心的大乱子。从“吕老师”的“骗钱”行为开始,老师们欺骗教育部,教育部欺骗慈善家,直到最后曲终人散。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但画面色彩明亮,其叙事的内容与画面的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中,真诚和信任被不断地摧毁,尊严和生命被不断地践踏,观众的眼球和心灵也不断地受到震撼。电影宣传语“给你讲个笑话,你可不许哭”直戳心底。

讓·米特里认为,银幕上离心的功能与向心的功能是并存的,既是含义和效果的画框,又暗示了银幕以外的空间,保持着画框与窗户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物形象的构建,既是整体叙事线索的需要,又在人物身上映射我们每个个体的缩影。观众进入电影院,目光成为联系银幕世界的唯一途径,银幕帮助自我映射和窥看他人之镜。

(一)孙校长的人物形象

校长是知识分子教育理想的带头人,也是矛盾的发生源和化解者,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被塑造为和事佬的角色。和事佬面对问题不求甚解,不论遇到多大的矛盾冲突,只维护表面的和谐状态,结果都是治标不治本。教育部来视察时,校长不断寻求理由为“吕老师”救场;一曼要去“睡服”铜匠的时候,校长也不去阻拦;面对魁山“叛变”,校长仍旧待他如故。校长角色的性格缺陷在于,面对问题没有理性地分析,在看似合乎逻辑的事件背后实际上是他没有自主意识的惯性思维。校长所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有梦想,有行动,但缺乏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张一曼的人物形象

作为剧中的女主角,一曼的人物形象受到极大关注和喜爱。对于一曼的角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被观看的女性形象。一曼有着曼妙的身材,她的经典服饰——旗袍,将她的身材完美展现,开到大腿根的裙缝增加了她的性感。从服饰的设计和女主角的设置可以看出,一曼的角色被塑造为一个欲望的客体。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认为,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比多)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剧中的魁山就是欲望的主体,他爱慕着一曼,他的动力就是想要和一曼在一起。与此同时,银幕也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窥视条件,在黑暗中,观众化身为欲望的主体,通过窥视银幕中的私密来获得快感。例如一曼与铜匠的床戏,观众通过凝视裸露的身体来获得窥视欲的满足。因此,一曼的形象作为被观看和凝视的对象,成为双重欲望客体。

第二,叙事中的平衡剂。影片讲述了一个由欺骗导致了人仰马翻的故事,它痛斥着人性,拷问着每个人的良心。在悲剧的整体基调中,一曼这个形象使影片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在魁山向一曼求爱的情节中,一曼撒了漫天的“花”,浪漫唯美;学校新建校舍后,伴着音乐和灯光,一曼与校长翩翩起舞,使观众被温暖萦绕;一曼唱起那首“我要,陪在他身旁”,合理调节了影片的叙事节奏,给荒诞的生活中带来了一缕清风,让人觉得一切是多么美好。越是温情的画面,就越能在后面矛盾冲突激化时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也越能激起观众的情绪变化。

第三,被牺牲的无辜者。影片中,一曼是最性感的,却又是最单纯的,她是一个被迫为大局而牺牲的人。一曼为了学校获得助学资金,“自告奋勇”去“睡服”铜匠,无奈之下受到铜匠媳妇的打骂,在扇了自己七八个耳光后继续承受着铜匠和大家的言语侮辱,最后被校长剪去了她的长发。一曼所经受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大家获利,但每个人都在权力和道德的污水中消费她和利用她。她被魁山认为不干不净,她被铜匠认为放荡不羁,其他的人虽没有偏见,但谁也不站在她这边,谁也不会将她拉出泥淖。一曼周围的人都盼望骗局能够成功,他们诽谤一曼疯了,没有人真的关心一曼的精神状态,众人的误解令她无从辩驳,在一曼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她也认为自己疯了。

(三)裴魁山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裴魁山是三民小学的历史老师,人物性格前后变化对比强烈。分到钱之前,他和大家一样都是为了教育事业,与大家同甘共苦,同时他爱恋着一曼,想娶一曼。从一曼“睡服”铜匠那晚开始,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分到第一笔钱后,大夏天他买了貂皮,教育事业从此也变成“与我无关”。一曼“睡服”铜匠的行为没有让他心疼一曼的付出,反而让他感到十分屈辱。他将获得的钱作为对他受到的屈辱的补偿,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对魁山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传统文化中男性形象的代表。在魁山心中,尊严和面子大于一切,大男子主义的传统早已在他的身体里生了根发了芽。由于他爱慕一曼,一旦一曼与其他人发生了关系,他便会感到莫大的侮辱。这是因为他觉得一曼已经属于自己,一曼的行为于他来说和婚内出轨无异,因此他愤怒至极以致忘记了他对一曼的爱,并且用最恶毒的语言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第二,不明事理的小知识分子形象。魁山的变化始于一曼的行为,但他的愤怒不是为他喜欢的女人,而是为这笔钱下来以后怎么分。他从未考虑过一曼的处境,他只计算出了自己将获得的奖金。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自私、贪财、拜权,少了知识分子格物致知的精神。

(四)周铁男的人物形象

周铁男是个热血青年,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打抱不平和伸张正义,是影片中正义的化身。但是铁男的人物性格在特派员一声枪响之后变了,他不再无畏,不再勇猛,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畏畏缩缩的人。如果说孙校长和裴魁山身上存在着小知识分子的不稳定性,那么周铁男的出现就是为了加剧知识分子的性格困境。铜匠要杀驴,和佳佳发生冲突时,铁男愤怒之下说出了“吕老师”骗局的原委,为了事情的真相力排众议,勇猛无比;但是在第二声枪响,经历过生死一线的体验之后,铁男立刻听从特派员的安排和指示。性格大变是铁男自身无意识的反应,战争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面对生命危险,能像谭嗣同一样的革命先烈又有几人呢?除了有超强的信念和意志,普通大众都会在生死关头选择生。所以唯一一个刚强坚硬、维持正义的铁男,也倒了下去。

(五)铜匠的人物形象

铜匠在影片中的情节富于戏剧性,阴差阳错地两次候补了“吕老师”,最后却成为“真正的”“吕老师”。这个身份的变化过程也是铜匠自身的受教育过程。第一次充当“吕老师”是为了挣钱,第二次充当“吕老师”是为了躲避媳妇儿,第三次充当“吕老师”是为了谴责和报复一曼。从无知者到有知者的过程也是他从受害者到迫害者的过程,铜匠完成的“华丽”转变是知识带给他的对命运的另一种改变。铜匠的形象是对知识分子教育理想的一种讽刺。孙校长曾告诉铜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知识分子没有树立好榜样,没有告诉无知者人类应有的美德。方向错了,所有的知识都是恶魔的武器。铜匠从他们那里改变了愚昧,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利用和压迫,最初的教育理想永远也不会实现。

(六)特派员的人物形象

特派员代表着学校的上级——教育部,他们有枪支,有资源,有政令,是故事中没有被约束的一个群体。教育部在得知这是骗局之后的反应是上欺瞒慈善家,下绑架学校以獲得善款,同时对于善款拥有分配权(七三开)。首先,权力和武器是这个群体的撒手锏,他们利用高位以公谋私,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为了慈善家的助学资金。其次,身居高位却无能力,教育部特派员分辨不出英语,识别不了骗局,与教师们希望拯救的人们一样愚昧。

(七)校长女儿佳佳的人物形象

整部影片直到最后都在奋力斗争的人物就是校长的女儿佳佳。她虽然年龄最小,但最具有新思想,是未来和希望的化身。驴棚着火后佳佳的态度和大家的态度大有不同,大家都主张顺其自然,而她却奋力救火,这隐喻着佳佳认为做事不能“不拘小节”。她扑火的失败暗示着这个道理的破碎,也就预示着整个故事错误的开始。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时,佳佳要写揭发信给教育部诉愿委员会,表现了她顽强不屈的性格特征。但人性似乎就是悲剧本身,社会环境与亲情使她最终还是没有拗过父亲的请求,她同意配合大家来欺骗美国人。骗局终将被打破,当所有的人、事、物都被打回原形的时候,只有佳佳是冷静地走出这团乱麻的。她知道这里不是自己的宿命,在事件平息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往延安。

三、《驴得水》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七个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分成这几大类:以孙校长、裴魁山和周铁男代表的知识分子,以一曼代表的弱势群体,以特派员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以铜匠代表的受教育者和以佳佳代表的新一代希望。我们可以透过剧情捕捉到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我们深知错误的开始和错误的过程,但每个人物的性格让这一切发生得顺理成章,最终酿成了大悲剧。其中人物形象性格的缺陷直指集体无意识。

(一)知识分子的愚昧

知识分子们所认同的“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反映三民小学教师队伍水准的同时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极大的讽刺。知识分子理应是知识和启蒙的象征,他们拥有知识即拥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们担负着消除愚昧的重任,可是现实生活中却仍旧有许多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就是愚昧的化身。在小事上极讲知识分子的风度,但遇到大事就顺延了封建传统的思维模式。

一曼代表的弱势群体,在集体需要牺牲时第一个冲上去,在受到伤害时却被任意践踏和诽谤。她曾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寻求自我认同而为组织牺牲,但是她的同僚们不但没有给她尊重与善意,反而戕害她。一曼的死是人为的,那个开枪的人不是她自己,而是她周围的人。

铜匠获得知识之后变身为伪知识分子,因为他不知道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品格。断章取义羞辱一曼、诚惶诚恐跪地求饶、死而复生欲赴美国等情节将他无节操的品性展露无遗。他代表着底层人民的无知和市侩。

(二)教育部门的“作为”

影片中的教育部掌握着权力与武器,大有“作为”。首先,所有的异议都被枪毙,这座象征着三民主义的三民小学,实际上是一言堂的发端。其次,教育部人员面对真相,一次次为了利益选择欺瞒,显露出与其身份反差极大的落后与愚昧,实际上是对身居官位的政客们的讽刺。最后,教育部为了金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实际上是当下权力集团以公谋私、拜金主义的真实写照。

(三)新一代的希望

佳佳是影片中理智的化身,她关爱动物的生命,爱憎分明。在这场“吕老师”骗局里,她始终坚持反对骗局和揭穿的态度;在一曼风波中,唯有她没有恃强凌弱辱骂一曼;在骗局变闹剧时,也只有她坚持求救。虽然她的力量极其微小,但希望的星星之火已现出明亮。佳佳代表的拥有新知的新一代战士,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只有新一代人不断获得知识和不断启迪智慧,知识才能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

四、结语

电影《驴得水》讽刺了知识分子,讽刺了教育,讽刺了官场,讽刺了人性,讽刺了男权。虽然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历史,但与现实紧密相关,剧中每个人物形象都象征着一类群体,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深藏着集体无意识文化的烙印。《驴得水》像一个寓言故事,在讲述悲剧的过程中给我们揭示了人性和血淋淋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80-81.

[2] 施莜青,张文俊,孙朋飞.中西方电影色彩的精神分析[J].电影评介,2009(15):57-59.

[3] 贾晓明.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5):37.

[4] 郭本禹.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9):83-84.

[5] 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作 者:魏家猷,上海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影视艺术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电影反思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