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追风筝的人》

2017-09-25 05:25魏沁琳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荣格阿米尔

魏沁琳

摘要:本文选择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从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来分析主人公阿米尔重新认识自己、人格逐渐完善、并寻求自我救赎的成长历程,以期获得对主人公阿米尔形象及该小说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荣格;原型理论;追风筝的人;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小说,讲的是普什图族的富家公子阿米尔的成长故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和他一起长大的哈扎拉族仆人哈桑的背叛和心灵的救赎,使他不断从一个无辜、懦弱,让爸爸失望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且勇敢的男人。

荣格认为原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操控原型,并通过原型发挥作用。荣格发现了众多原型,他认为“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种原型”,主要的原型有四种,即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

一、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一)以“人格面具”分析《追风筝的人》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能保证一个人体能与身边的其他人,即便是他抵触的人也能友好相处,是人与人之间达成沟通和增进联系的手段,包含着对其他人和事物的妥协和退让。阿米尔眼中的父亲高大魁梧、正直勇敢、宽厚仁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阿米尔所不知的是,他父亲对亦仆亦友的阿里的背叛,对自己至亲骨肉哈桑的否认,都是为了维护保全他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阿米尔父亲对于自己良心的纾难就只能依靠冷落自己的正牌儿子阿米尔,而把更多的爱复加到哈桑身上,这样就造成了阿米尔的嫉恨,而促成接下来的悲剧。

对于阿米尔而言,母亲生他时死于难产,作为一个孩子,母爱的缺失使他格外渴望父爱,守护完整的父爱成为他童年时期唯一的精神支点。阿米尔视其父为神,而他天性柔弱的性格丝毫得不到父亲的关注,这使得阿米尔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和怀疑。在任何充满爱的家庭,父母亲都会尽量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但阿米尔只能得到父亲无声的冷漠。他们之间的距离很远,远到阿米尔很困惑他是否是父亲的儿子。同父亲对阿米尔的冷落相比,父亲对哈桑却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爱,但阿米尔知道其实他所看到的不是父亲真实的样子,父亲戴上了人格面具。而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而努力去争取风筝比赛,直至到了美国后,期待凭借自身奋斗,赢得父亲早年对他缺失的关爱。

(二)以“阴影”诠释阿米尔

阴影包含着某些阴暗的成分,被人看作一种威胁,为了保护自我免受这一威胁,我们利用各种防御机制,特别是压抑、否认和投射。我们不仅压抑个人潜意识中的阴影,而且否认它在我们身上的存在,并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上。荣格原型中的“人格面具”与“阴影”相互对应,大多数人倾向于戴着人格面具,隐藏着自己的阴暗面。当我们趋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其对应的阴暗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这在小说中表现为阿米尔对哈桑的嫉妒和自私。阿米尔嘲笑哈桑,嘲弄他的无知,驱使他并栽赃陷害哈桑,对其遭受凌辱回避并视其为耻辱,直到逐出哈桑父子才算暂时的了结。他性格的阴暗面使他一方面从心底鄙视哈桑是个目不识丁的仆人之子;另一方面对哈桑产生嫉妒。阿米尔与哈桑情感的断裂始之于阿米尔性格阴影中的自私与懦弱,以及负罪感迁延出的乖戾。正是这些人格面具原型后隐藏的阴影原型,在一次阿富汗的传统活动“风筝比赛”中,哈桑帮助阿米尔赢得了角逐,受到父亲的肯定。然而,因为阿米尔在关键时刻的自私和懦弱致使哈桑在为他追风筝的过程中惨遭不幸。阿米尔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内心受到强烈谴责,十分痛苦,但是受阴影原型的影响,让他不敢承认自己的自私和懦弱,将阴影原型投射到哈桑身上,致使哈桑和父亲阿里离开。

(三)以“阿尼玛”缺失检视阿米尔

阿尼瑪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成分。作为一对对立物,它们不仅对男女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而且影像着两性的潜意识。当阿米尔在美国通过自由的爱情结婚成家之后,他性格中的阿尼玛由他的妻子索拉雅所弥补,索拉雅对自己不堪的过去的坦白深深地触动了阿米尔的心底,使他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缺少面对的勇气。索拉雅是阿米尔走上救赎道路的关键人物,她以自己的言行积极影像着从小没有母亲的阿米尔,使他的性格渐渐趋于和谐和完整,个性逐渐坚强,最终在自己善良天性的召唤之下,怀着对哈桑的赎罪之感,毅然踏上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回归之旅,并经受住少年时就已经在他心中俨然魔鬼的塔利班头子阿瑟夫的戏谑,最终挽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自己的侄子。当在美国的索拉博逐渐愈合了心灵创伤,在阿米尔的鼓励和帮助下,放飞了风筝并勇敢地割断了其他挑衅的风筝线时,寄寓在斗风筝这一传统阿富汗民族游戏中勇敢的理念得以圆满的诠释。

(四)“自性”的产生

荣格认为,从心理学上讲,自性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一个统一体,代表着精神的整体。“自性”象征并且强调个体的心灵完整性,是混乱状态中调节人和秩序的恢复者,保证人格最大可能的统一。在美国的新生活,阿米尔性格中的“阴影”逐渐消失,“阿尼玛”逐渐得到补偿,“自性”渐渐产生。在“自性”的作用下,阿米尔勇敢地面对过去,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像一个勇士般,不畏暴力,历经生死救出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给予他关爱。像从前父亲对待哈桑那样,像从前哈桑对待自己那样,放下种族歧视,放下过去嫉妒、背叛的罪恶包袱,终于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以他对哈桑儿子道出的一句在他心灵深处埋藏了多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体现了心理整合的意义,成为真正追风筝的人。

二、结语

本文着重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角度分析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之路无疑是多种原型相互交集,相互补偿的结果。父亲的“人格面具”使童年的他备受困惑,性格中的“阴影”让他嫉妒和憎恨哈桑,“阿尼玛”的缺失使他最终背叛和离弃哈桑。在美国的新生活,没有哈桑,他独享父爱,直到父亲的去世,他的“阴影”逐渐消失。与索拉雅的结合让他的“阿尼玛”得到投射和补偿,内心的“自性”终于浮现出来。阿米尔的救赎之路,战胜了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完成了阿尼玛的积极投射,让他开始追求自我、自性原型,让他的人格逐渐完善,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集体潜意识得以激活,这一切促使他最终为自己过去的罪恶救赎,人格得到统一,心灵获得真正解放。

参考文献:

[1]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杨韶刚:《精神探求:神秘的荣格》[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荣格阿米尔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女儿”变情人?“摔爸”阿米尔·汗深陷婚变丑闻
恰好夏风微甜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罪与赎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