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海军
摘要:豫剧起源于我国的中原(今河南)地区,是在传统的河南梆子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因建国后河南简称豫,故而称为豫剧。豫剧红脸可以说是在传统豫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是以扮演帝王将相为主要演绎方式。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和数代艺术家的研究与推广,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音像品等传播介质的运营和发行。豫东红脸已经完成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这一重大的进步与改变。
关键词:豫东;红脸王;唱腔;艺术
豫东红脸王是对刘忠河先生的尊称,刘忠河先生作为当代豫剧红脸行当扮演演员的主流领军人物。在学习,改进诸多豫东调前辈的唱法和技巧之后,取其精华,结合自身实际的嗓音特点,创新出了豫剧“刘派”艺术。并且将这一流派发展为豫剧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刘派”唱腔为基础,浅析豫东红脸王的唱腔艺术。
一、豫东红脸王说法的起源
有关于豫东红脸王最开始的说法是豫东观众对于唐玉成老先生的尊称,他也是首位被尊称为豫东红脸王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唐玉成老先生的亲传弟子,豫剧表演艺术家杨启超先生因在唐玉成先生众弟子中表现突出,艺术能力高超,故而也有小红脸王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恢复关于古代戏的表演,表演艺术家刘忠河先生和他的红脸剧目开始在国内走红。后来,有音响公司将刘忠河先生、张枝茂先生、刘新民先生、索文化先生、洪先礼先生、谢庆军先生、朱坤芳先生、陈传明先生等八位红脸唱腔艺术家的表演刻制成光盘,因此,便有了“豫剧红脸八大家”这一说法。后来,这一说法也就渐渐变成了“豫剧八大红脸王”。
二、当今豫剧八大红脸王代表,刘派唱腔的建立过程
(一)刘派唱腔的创始人
刘派唱腔的创始人,就是被称作当今“豫剧八大红脸王”之首的刘忠河老先生,刘老先生出生于1943年的秋天。据说是当年从山东菏泽曹县南下的军队所留下的孩子,不知是因何缘故,在途径现今河南商丘大刘乡时,被养父刘鸿卿所收养。刚被收养的时候,刘老先生体弱多病,后在其养父的悉心照料下才得以恢复健康。
在养父养母的养育照料下,刘老先生倒也是度过了一个比较不错的童年。在母亲过世之后,养父带着刘老先生来到商丘做生意。因为刘老先生的养父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所以在刘老先生还年幼的时候,就常常被养父带到戏院中去。耳濡目染,也正是因此,刘老先生和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幼的刘老先生每次随养父听完戏曲之后,总会在家中自己唱上几段,有模有样的来模仿台上戏剧演员的动作和神情。常言道“兴趣乃是成功的第一步”,终于,在1955年,当时才十二岁的刘老先生考入了商丘市豫剧团学戏。天赋异禀加上高连荣、马双艺、田来印等老艺术家的言传神教。对于艺术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为以后刘老先生创建“刘派唱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刘派唱腔的研究与成型
文革时期,国内戏曲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很多的戏曲演员开始由戏剧演出变成出演革命样板戏。同样的,刘老先生也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留在舞台上,在出演了《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团》等现代戏之后,刘老先生的演绎方式也从黑脸角色变成红脸角色。
但对于当时的刘老先生来说,出演样板戏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四人帮粉碎之后,中国戏剧迎来了新的春天,在大好的形式下,刘老先生也再度回归到了戏剧演出之中。在1977年的《逼上梁山》曲目中,刘老先生扮演了“林冲”这一传统角色。这一次,他选择了采用老戏新唱的方法来进行演绎。只不过,用现代戏的唱法来唱传统剧目,其所产生的效果和反应并没有得到台下观众的满意和认可。唱腔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一度成为了刘老先生艺术道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在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思索之后,刘老先生决定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向和自身特点比较相似的河南著名须生代表,“老红脸王”唐玉成先生的唱腔进行学习和借鉴。
在复排古装戏《十五贯》的时候,刘老先生和几位作曲老师大胆的采用老式姿态,借鉴着唐玉成先生的唱腔来进行演绎。没想到,效果极其的好,很多闻名而来的观众甚至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可以说正是因为《十五贯》的成功,这才坚定了刘老先生在唱腔研究上的方向和目的。刘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习百家,传承百家,才能自成一家”在舞台上的不斷积累经验,在唱腔上的不断改革创新,刘老先生在借鉴前辈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也正是创建今日刘氏唱腔的关键所在。
三、豫东红脸剧种的艺术特点
(一)唱腔上的艺术特点
在豫东红脸唱腔中,讲究的是铿锵有力、说唱结合、热情奔放、注重衬词、闪板、垛句与含韵。可以说,豫东红脸其唱腔能够迎合大多数老百姓的口味,亲切,不矫揉造作。加上其本身它就拥有着众多的表演剧目,例如《反徐州》、《打金枝》、《二下南京》等诸多剧目。其本身能够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艺术效果进行巧妙的融合与创新,使得豫东红脸在整个豫剧领域行业都能够获得极好的反应和赞誉。
(二)刘氏唱腔所起到的推广作用
“刘氏唱腔”在传统的豫东红脸基础上,更加延伸了其本身的优点,并且将原本红脸唱腔的缺点进行了补足与改进。像是语法词汇上使用的不规范和粗糙的制作编排,唱念做打等派头之间的不到位等等缺点。刘氏唱腔都做了一定的改进和补足,可以说,在豫剧红脸领域,刘氏唱腔为豫东红脸剧种艺术的发扬和推广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表率和推动。
也正是因为其不断的创新与研究,受众群开始变得越来越广泛。“刘氏唱腔”和整个豫东红脸才能一步步的从河南走向全国,甚至连国外都有忠实的豫东红脸听众。作为豫东红脸领军人物的刘老先生,可以说为豫东红脸剧种本身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结语
豫剧作为我国的传统剧种,至今已经发展了有几百年的历史,从传统的河南梆子到豫剧,它的发展和前景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而且,对于豫东红脸来说,其自身的唱腔艺术和魅力特点也是豫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豫东红脸王的传承,见证了这一唱腔的历史和发展,更推动了这一艺术的魅力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连喜.浅论豫剧声腔艺术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 中国戏剧. 2008(04)
[2]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02)
[3]秦银辉.豫剧豫东唐派唱腔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09
[4]高翔.区域民俗戏曲音乐研究——“豫东调”源流及其唱腔音乐解析[D].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5]杨晓彬.豫剧男声唱腔与演唱艺术探微[D]. 武汉音乐学院 2010
[6]马愔.豫东调在商丘地区的传承发展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