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汉赋以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见长,除此之外,一些涉及女性的作品也颇具特色。汉赋中塑造的女子几乎无一不美,作品中对女性之丽有大量的铺排描写,更有甚者写得十分艳情、露骨,字里行间中可窥见两汉文人对女性之丽表面持否定态度,实则暗含尚美、重色乃人之本性的认识。从西汉到东汉,由于政治劝谏与个人道德修养的束缚,致使两汉文人对女性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关键词:汉赋 两汉文人 女性之丽 矛盾性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代新兴的一种文体形式。汉赋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绝色女子背后隐含的是历史、道德观念的变化,且折射出了两汉深厚的文化底蕴。两汉文人尤擅长铺排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尚。
一.西汉文人对女性之丽的体认
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如《九歌》《招魂》《大招》,尤其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对汉代文人的影响极大。《登徒子好色赋》中有不少辞句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i等历来被视为展现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这种对女子体态的刻画也是继承了前人,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ii先秦文人着意刻画女子之美,到了汉代此风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赋大家极尽铺陈描绘之能事来表现女性之丽,其笔下的女子可谓个个秀雅绝俗、美目流盼、气若幽兰,说不尽的温柔可人。
西汉辞赋家枚乘所作的《七发》,开汉赋描写女色之先河,极力宣扬了女性之丽。“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嬿服而御。”枚乘在赋中列出了七人,以曾经著名的美女来代指舞女、歌姬,从而体现当时作者甚至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即女子应集美丽与娱乐于一身。枚乘在赋中还言:“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他以“伐性之斧”“腐腸之药”形容女色,直接对女性之丽进行了否定。枚乘一方面极尽铺排之势展现女性之美,另一方面又予以贬低和否定,这实际源于尚美本性与政治讽谏的矛盾。赋中字里行间并未流露出作者对女性之丽的厌恶,而恰恰是由于女子个个美若天仙,与君王日日纵情享乐,枚乘这才通过否定女色来劝谏君王。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极言女性之丽,“曳独茧之褕绁,眇阎易以恤削,便姗嫳屑,与俗殊服,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相如将女子的妆容服饰、体态风貌、气息表情一一道来,他对女性的描写更为细腻、动人,但最终也不免导向了政治说教的目的。赋中天子幡然悔悟:“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建华旗,鸣玉鸾,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司马相如最终的落脚点仍在于儒家的政教,认为女子乃是仁政实施的障碍,然而字里行间却难掩其对美女的欣赏、赞美之情。
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也有一段关于女子艳情的描写,“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此女子“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独对相如一往情深,并主动引诱。赋末相如极言自己的不好色,实则是借孔墨好色之可能和不好色之困难,含蓄表达尚美好色实属文人的正常心理,明为驳斥好色,实则是在展示、炫耀美色。再如东方朔的频繁纳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尚美好色这一自然属性。
扬雄所作的《甘泉赋》中也有关于女性之丽的刻画,“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兮,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李善于《文选注》中曾云:“言既臻西极,故想王母而上寿,乃悟好色之败德,故屏除玉女而及宓妃,亦以此微谏也。”iii扬雄最终也逃脱不了政治说教的樊篱,认为贪慕美色乃败德之事,这与西汉社会中隐含的尚美重色之风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尚美确实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站在儒家的政治立场上,作为臣子应该劝谏君王远离美色。
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辞赋大家均对女性之丽有所体认,他们的字里行间中并未体现出对美色的厌恶,反而对女子的体态、妆容、服饰等加以细致描写,塑造的女子个个柔情绰态、娇柔婉转,美艳不可方物。尤其是司马相如,即使他一再否认自己贪恋美色,其赋作中却时时流露出对美色的企慕之情。西汉文人在对女子进行全方位描写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自己的情欲需求,虽然许多赋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政教,但也难掩西汉文人尚美的本质属性。
二.东汉文人对女性之丽的体认
从西汉到东汉,许多赋家对女性之丽持有相似态度,即贬低与否定。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iv七体作品中确有许多模拟痕迹,许多赋家对女性之丽的铺写也形成了一种定式。如傅毅《七激》中所云:“红颜呈素,峨眉不画,唇不旋朱,发不加泽。”再如崔琦《七蠲》中所说:“红颜溢坐,美日盈堂。姿喻春华,操越秋霜。从容微眄,流曜吐芳。巧笑在侧,顾盼倾城。”他们笔下的女子大都娇美无匹、容色绝丽,且汉代文人擅长从神态、外貌、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不外如是。
张衡所作的《七辩》与《七激》《七蠲》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赋中言:“形似削成,腰如束素。淑性窈窕,秀色美艳。鬒发玄髻,光可以鉴。靥辅巧笑,清眸流眄。皓齿朱唇,的皪粲练。”赋中对美女的描写更具有官能刺激之感,较之西汉对女性之丽的铺写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赋中最后一个辩士用儒家的政治理想说服了无为先生,这与西汉的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赋作相似,最后均拖了一个劝谏的尾巴。
东汉较之西汉出现了专门以女性之丽为表现对象的作品,较具代表性的是张衡的《定情赋》及蔡邕的《检逸赋》,这两篇赋作无疑是艳情的。《定情赋》中云:“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检逸赋》中也有类似之句,“夫何姝妖之媛女,颜炜烂而含荣,烨普天壤其无丽,旷千载而特生”。两篇赋中均指出“妖女”这一典型形象,实则张衡与蔡邕笔下的妖女皆指美女,不过用“妖”字来形容,使二人笔下的女子更具妖娆之态。蔡邕在《检逸赋》中甚至有更露骨艳情的描写,“画聘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他将男女之事可谓展现尽致。另外,蔡邕在《协初赋》中亦有“粉黛弛落,发乱钗脱”之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下祗存‘长枕橫施,大被竟床,莞葇和软,茵褥调良;又‘粉黛弛落,发乱钗脱六句。想全文必自门而堂,自堂而室,自交拜而私会,循序描写。”v此赋触及到新婚夫妇的床帏之私,蔡邕作为一位儒家忠诚的信仰者,写出此篇赋作令人惊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蔡邕的情爱观,表现出其尚美的本性,且夫妻结合实乃天经地义之事。endprint
《青衣赋》是一篇比较特别的作品,此赋罕见地没有贬低和否定女性之丽。赋中刻画了一位身份卑微的婢女,作者对她的美貌、身姿、举止言笑进行了由衷赞美,“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绣丹裳,蹑蹈丝扉。盘跚蹴蹀,坐起昂低。和畅善笑,动扬朱唇”,并且对她微贱的出身也表示同情。此外,作者对女子的聪明能干也予以高度评价,“精慧小心,趋事若飞。中馈裁割,莫能双追”。最后,蔡邕进一步表露了对青衣的爱慕之情,个别辞句虽也写得直露,但却是难得对女子未加否定的赋作。然而《青衣赋》一出,随之招来卫道士的谴责,张超即作了一篇《诮青衣赋》与之对垒,赋中的道德说教十分严厉。张超先对蔡邕的“好色”提出了批评:“彼何人斯,悦此艳资,丽辞美誉,雅句斐斐,文则可嘉,志鄙意微,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然后历数历史上由“淫妻”引起的动乱,且进一步强调婚姻必须遵守礼节,否则“生女为娆,生男为虏”,张超的这种道德批判甚至达到了诅咒的地步,可见他对女性之丽贬低之深。但是,张超的这种否定又不同于西汉文人,他站在个人道德修养的立场上对蔡邕加以批判,认为女色是考验男子的一种手段,男子若贪恋美色,则昭示着个人道德的沦丧。
三.结语
汉赋为世人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其中既有虚构的神女,又有现实世界的美女,作品中隐含的对这些女子的感情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西汉的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大多出于政治劝谏的目的对女性之丽加以否定,但其赋作中也有对美女大量的铺排描绘,无论是露骨艳情的正面描写,还是表面驳斥好色实則炫耀美色的侧面衬托,都难以掩饰西汉文人对美色的贪恋。东汉文人虽对女性之丽也加以否定,但已不再仅仅站在政教的立场上,而是也落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张超驳斥蔡邕的《诮青衣赋》,其道德批判之犀利可见一斑。然而以上种种并未抑制东汉的尚美重色之风,此时期的许多赋家对女性之丽的描写甚至更为露骨,从蔡邕的《检逸赋》《协初赋》中便可窥见一二。总而言之,两汉文人表面对女性之丽持否定态度,实则暗含尚美好色乃是人正常心理反映的认识,两汉文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运用虚构的艺术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情欲。
参考文献
[1]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龚克昌.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3]刘淑丽.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马亚平.汉赋女性描写的思想倾向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4).
[5]杜胶,王永.汉赋中的女性及其卑微处境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15(11).
[6]高一农.汉赋女性角色的文化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
注 释
i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9.
ii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应书馆,2013,79.
iii马亚平.汉赋女性描写的思想倾向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4),74.
iv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92.
v龚克昌.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868.
(作者介绍:张睿晓,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