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化思维顺势而导深究错因构建真知

2017-09-25 07:05陆艳芳江阴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400
物理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错因传送带木板

陆艳芳(江阴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400)

稚化思维顺势而导深究错因构建真知

陆艳芳
(江阴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400)

教学中教师放低姿态,降低思维起点,从学生思维角度看问题,这样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会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可顺着学生思路,采取引发认知冲突、错中寻对更正错解、开展变式教学等3种策略.

稚化思维 顺势而导 错因 构建

稚化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熟悉学生情况,熟悉学生思维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换位思考,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和起点思考问题,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分析问题,把思维起点放低,把思维触角深入到学生的领地.教学中,教师采用稚化思维顺势而导的教学策略,顺着学生思路,在探究错因中构建真知,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有更多思考机会,课堂思维含量才会更丰富,更有质量.

1 顺势而导 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会出各种错误,纠正错误时,若采用灌输式,教学效果一般不理想,正解在学生心中留存时间也不长久,若能从学生思维原点出发,顺着学生思路,一步步探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探究错因,构建真知,学生才能不仅清楚怎样才正确,更清楚原来错在何处.引发认知冲突后的探究式学习会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1 例1题图

【例1】如图1所示,木板A质量M=1 kg,置于光滑水平面.小物块B质量m=2 kg,放在木板最右端,处于静止状态.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10 m/s2,用水平外力F作用在A上,当A和B相对滑动时,F大小至少为多少?

图2 木板受力分析图

学生错解:对木板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f=μF压=μmg,当F≥f时,A和B之间有相对滑动,故而F最小值是10 N.学生错误原因在于A,B之间有相对滑动的判据出错.这暴露了学生混淆了“物体的运动”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如果采用灌输式讲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采用探究教学,顺着学生思路分析,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可改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如下.

师:请画出小物块的受力分析图.

图3 小物块受力分析图

学生得到图3后教师追问:小物块摩擦力为何向右?

生:F作用在木板上,小物块B只能相对于木板向后滑动,故木板对小物块的摩擦力向右.

师:很好,请求小物块的加速度.

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师:如果拉力F为10 N,木板的加速度是多少?

生:合力等于零,加速度为零.

师:此时B相对A滑动方向是怎样的?

生:向右.不对,F作用在A上,水平面光滑,B相对于A不可能向右滑动,应该是向左的.

师:能及时发现问题非常好,但问题出在何处呢?

师:水平面光滑,力F作用在木板上,木板和小物块相对水平面向什么方向运动?它们加速度方向如何?

生:都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向右.

师:木板和小物块之间要有相对滑动,条件是什么?

生:二者速度不相同.

师:但本题初速度都为零,要满足什么条件二者的速度才会不相同?又该如何判断?

生:加速度不一样.

师:就本题而言,谁的加速度大呢?

生:木板的加速度大于小物块的加速度.

师:很好,请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F的最小值.

生:对木板F-f=Ma1,对小物块f=ma2,a2=5 m/s2,a1>a2,所以F>15 N.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理解这一运动过程,可追问如下.

师:如果F<15 N两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生: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加速度为多大?

生:由整体法得两物体加速度.

师: A,B有运动吗?A,B之间有相对滑动吗?A,B之间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吗?

生:有运动,无相对滑动,A,B之间为静摩擦力.

2 顺势而导 错中寻对 更正错解

有时学生虽然错了,但其错误并非一无是处,有时甚至错的有道理.面对学生这样的错误,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在学生原有错解的基础上,慢慢发现错因,并更正后得到正确解答.这样的教学有3个好处:第一,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第二,降低了思维起点,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解答过程建立在学生原解的基础上,学生会感觉到亲切,会更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例2】如图4所示,车厢内用OA和OB两细绳系住一个质量为2 kg的小球,OA与竖直方向夹角θ=37°,OB水平.小车在水平面上以5 m/s的速度向右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经过12.5 m停下.求该过程中,两绳拉力TA和TB是多少?

图4 例2题图

图5 例2学生错解图

学生虽然做错了,但并非一无是处.学生能够想到用合成法来处理力,这值得肯定.合成法在处理力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解题经验中,尤其是物体只受3个力作用处于平衡态时采用合成法更简便.教学中如果全盘否定学生,把正交分解法灌给学生,并非机智的教学行为.为鼓励学生,激发其学习动力,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分析错因,错中寻对,更正、完善学生原解,方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如下开展教学.

师:小球做什么运动?

生:和小车一样,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加速度方向呢?小球合力为零吗?

生:向左,合力肯定不为零.

师:TA和mg的合力F还等于TB吗?

师:很好,力学问题分为平衡和非平衡两类,平衡类问题受力分析后采用合成或者正交分解,根据合力为零列方程即可求解.非平衡类问题,受力分析后也可以采用合成或者正交分解来处理,但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做平行四边形时合力方向不能错,且要考虑选择作哪两个力的合力才简单,比如本题中如果作TA和TB的合力再来与mg求合力就很麻烦,第二是合力等于ma.本题用正交分解,应该如何分解?

生:把TA分解在水平和竖直方向,TAcosθ=mg,TAsinθ-TB=ma,联立求解.

3 顺势而导 开展变式训练

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分析错因,在纠正学生错误时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开展变式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层层递进物理问题解决中发现错因,得到正解.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悟出道理,更可以在学生更正错解后,通过变式训练,拓展原题,加强知识点纵向、横向的联系,也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也通过变式训练,使得物理课堂实现精讲精练、少讲多思,通过有限的典型例题获得丰富知识容量和思维含量.

【例3】如图6所示,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37°,从A到B的长度L=16 m,传送带以v0=10 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图6 例3题图

学生解答:物体刚开始在传送带上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μmgcosθ=ma

设物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所需时间t1,位移s1

此后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设时间为t2,则

总时间为

t=t1+t2=2.1 s

学生前半部分解答正确,错在物块和传送带速度相同以后,认为物块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匀速直线运动.为了纠正学生错误,可开展如下变式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难度递进的问题解决中,知道错因,掌握知识与方法.

问题1:若板长L<5 m,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用L表示)

问题2:物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二者相对静止求μ取值范围.

问题3:本题中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以后物体做什么运动?

问题4:物体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

至此学生对错因已非常明白.让学生接着完成本题的解答,之后可作如下追问拓展.

问题5:求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

问题6:请画出本题中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

问题7:求A到B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做功.

1 张建良,王名扬,钱军先.稚化思维:内涵理解与实践探索.中学数学月刊,2015(11):9

2017-03-13)

猜你喜欢
错因传送带木板
深究错因 把握本质
浅探传送带模型的分析策略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模型类”相关试题选登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理清错因,让“幂”运算强起来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的判断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