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歧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方法。它不按主题组合,而是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本的形式,把握文本内部的结构特点。在群文阅读视域下进行的读写联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一、议题的确定
群文阅读促读写联动,议题不是按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而是按照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并仿写的话题。读写联动的议题确定有以下特点:
1.议题的唯一性
群文读写议题的确定不能想当然,随意定。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无论是謀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并借鉴的地方非常多。假如面面俱到,就不会有多少收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议题一定要基于课文最突出的特点,选择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及创新之处。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教师讲透,学生学会。一课一点,一点一练,一练一得。
比如《穷人》这一课对桑娜的心理活动与动作描写很细致,具有特色,因此可以把本课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为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结合写人物。这样既写了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又突出了桑娜的善良,让人感动。
2.议题的可操作性
我们确定的议题确实能够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视课文为宝藏,以课文为例子,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的议题,根据议题进行仿写或者创作,真正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
二、群文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阅读既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为学生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的范例。群文阅读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议题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借鉴其写作技巧,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议题所提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
群文阅读促读写联动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根据提取的“公因式”即议题,选择“同类项”即同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就是根据课内一篇确定的议题,选择课外三至五篇同类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种议题文章的过程中,加深对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认识、理解,进而学会运用。如根据《刷子李》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其与视频《猫和老鼠》《生死攸关的烛光》《卖瓜》等文章组成群文。
三、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进行习作,那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比如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落花生》分析讲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文章以父亲对孩子的教导为线索来展开描写,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写作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睛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桃花心木》《白杨》《梅 花 魂》等三篇文章。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1.仔细阅读三篇文章,分别找出文中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段落,弄明白作者是借什么物,喻什么人。
2.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让学生在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第四步:教师总结。在选择题材时,选择贴近自己生活实际且又有所感悟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即所借之物那种喻人的品格。如写小草在石缝中钻出,在暴风雨中经历蹂躏和打击仍存活下来,学生就发现小草的特点是坚强不屈。
从所借之物到所喻之人要过渡自然,不能勉强凑合。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在前面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由事物固有的特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要赞美的人,或流畅地引申出从中得到的启示。如由“滴水穿石”可以联想到持之以恒的可贵这就是自然过渡。而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发的联想也会有所不同。
第五步,实战演练。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完成习作。
四、议题的形式
群文阅读促读写联动的议题可以是微观层面的片段仿写,还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文章构思。群文阅读促读写联动契合“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的读写关系,可以形成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联动、读写结合的良性循环。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以“群文阅读”促“读写联动”的策略研究》GS[2016]GHB0554阶段成果之一。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