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花
摘 要:随着城镇一体化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评定和城市群的兴起,城市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凸现。城市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首屈一指,本文简要介绍图书馆的两次变革及三个时代,从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功能、空间变化、建筑设计的新要求等方面详细阐述城市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发展模式;公共阅读空间;建筑设计
引言
随着城镇一体化以及国家副中心城市的评定和城市群的兴起,城市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显著,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文化建设,投向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上。《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基层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形成城乡覆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图书馆网络,要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加强建设乡镇、街道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服务站点,推动流动图书馆建设。因此,研究未来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趋势就显得很有意义。
1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以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为特征,推广通俗图书馆。“通俗”的定位在于其开启民智、予普通民众以智慧。其指导思想是教育民众,服务方式的中心是推广公众阅读。第二次变革是以提升民众多元素养为特征,推进创造性图书馆。推动原有学区与公共图书馆的融合,构建新型的、综合性的社区图书馆,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实现城市图书馆的地域亲和力和便利、快捷的借阅优势。
在两次变革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时代”。第一代图书馆的特点:以藏书为主,强调书本建设与学科建设。其中以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最为显著。第二代图书馆的特点:以外借为主,讲求人与书的关系,推动公众阅读。受现代管理学启发,这一时期重点思考质量和效率问题,重视产出和数量配置。各国都明确外借服务量化指标,然后根据这一指标来配备必要的藏书量、购书费以及工作人员数量。第三代图书馆的特点:重心由外借转向交流活动,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强调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功能的作用,在服务半径上做出了进一步强调,不再单纯地重视资源的藏量,而是更重视资源的更新速度。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的转型迫在眉睫,未来的城市图书馆将是集“知识、学习、交流”于一体的中心。
2 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和功能
公共图书馆的自身角色由传统型图书馆发展为现在的复合型图书馆,未来的趋势是数字型图书馆。首先由于现在传统服务的减少,“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共同及必然的话题,“图书馆”这个代名词也需要再被重新定义。其次,作为一个场所,未来的图书馆其交流作用越发突出。以当前美国火热的创客空间运动为例,在政府的推动下,各个州的图书馆积极响应,将创客运动引入图书馆体系,为他们提供空间的同时还向教育机构提供3D打印课程及其他活动。无独有偶,大英图书馆早在2012年就与知识产权局合作,计划在英国的六个主要城市图书馆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提供各类科技情报及专利信息服务。国内苏州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是佼佼者,苏州图书馆目前已建成拥有1个总馆、69家分馆、2辆流动书车(30个停靠点)、28个流通服务点、1个轨道交通图书馆、2个集装箱图书馆、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6个网借投递点的“总分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的使命是应成为苏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当地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高速发展中的苏州社会重要的“稳定器”及成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以更加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为苏州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未来图书馆将会逐步从实体过渡为实体与虚拟的结合体,各类阅读、展厅等将会逐步数字化,最终发展成为数字型图书馆。
3 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变化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需要更多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书馆虽处在转型期,但其藏书性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随着购买和捐赠的图书越来越多,当前的纸质馆藏已无法满足要求,需求的实体空间继续增加且保持上升趋势;馆藏数字化当下正发展火热,由于纸质资源的空间限制及新生代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青睐,各个图书馆都在将自己馆内的资源数字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原生数字资源也需要保存,因此这部分空间也需要另置;图书馆转型之后增加很多辅助功能,为满足新的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创新服务需要更多空间;图书馆将来作为一个知识学术交流中心,各类展示展览、讲座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也需要另行开辟空间。
更多的空间需求是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共性所需,也因此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旧馆必须改造来适应发展新要求。对于建造年代长久的图书馆来说,各类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消防、电器等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部分抗震性及承重能力都未达标。图书馆的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所需经费较为庞大,仍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支持。
4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要求
我国建筑设计的总方针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求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灵活、多元、生态、舒适。关肇邺先生曾说最好的建筑不一定是创新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第一、图书馆改造或新建都必须执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严格按照该规范的内容设计实施。第二、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前瞻规划。未来是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相结合,必须做好图书馆的功能区分和空间布局,从传统的阅读空间转变为学习空间,动静分区做好合理规划。第三、馆方应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特别是参与图书馆建筑计划的策划。图书馆的馆长应对外说明该建筑的目的、建筑范围及功能基础等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第四、处理好建筑的实用性和标志性。不能强调只标志性,牺牲实用性。标志性并不在于建筑物的高大,而是其文化和内涵能代表一个城市。此外也不应将关注点放在建筑空间的大小上,而应注重服务效益和工作效率。据调查,西方国家图书馆的利用率为67%,而我国很多图书馆的利用率不到50%。第五、以人为本,注重舒适性。整体设计上既关心读者也关心馆员,例如设立相应的馆员休息空间。馆内家具符合人体工学,给读者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第六、关注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尽可能绿色建造,绿色使用,同时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
结束语
未来城市图书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引领机制将是以“服务效能”为核心,以“信息公开”为起点,一方面在保持其传统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对各个学术活动进行交流推广,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进而引领整个城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建爽.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的推广[J].新世纪图书馆,2014,(1):57-61.
[2]熊太純.我国城市新型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139-143.
[3]方家忠.城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逻辑与路径[J].图书馆建设,2017,(1):21-25.
[4]陈丽纳.我国地方性图书馆立法中的量化规定[J].图书馆论坛.2016(8):91-97.
[5]王学思.苏州图书馆:“10个100%”跨越式提升服务效能[EB/OL][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