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胜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巩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首因-近因效应;遗忘曲线;生物教学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加深,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要不断优化教学,推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发现将生物教学与心理学密切融合起来,对教学颇为有利。下面就谈谈心理学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需要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是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兴趣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从事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都有求知的需要,但往往又对某个学科缺乏兴趣,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由于学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的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即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实例:高一的新生刚迈进高中校园,初步接触高中生物,这时候培养学习兴趣很关键,在开学第一节课的时候,好好利用教材前言和第一章前言部分的内容,来达到提高兴趣、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的目的。前言部分是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话,让学生们好好体会院士那满腔的热情、锲而不舍、执着、脚踏实地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通过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五个层次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让学生把自己学习求知进行定位,找到目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克隆(多利),植物组织培养、转基因大豆、骨髓移植,试管婴儿等新鲜有趣的话题,完全未知或一知半解的领域,充满了诱惑,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对接下来的生物课堂充满了期待。第二课时,学生初步接触到微观的生物学世界,在讨论课本插图《人的生殖和发育》时,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生命的起源,解读父母与子女间的生物学关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由父母最优秀的精卵结合而得到的,永远是父母眼里最棒的孩子。引导他们懂得去敬畏生命,感恩父母,并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骄傲,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其实很不错,我可以做得更好!),消除初、高中过渡时期的迷茫、困惑,增强自信。
二、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因效应就是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就是指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在教与学中,我们可以得以以下启示:师生关系对教与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称之为师生关系,它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即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用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不能过于严厉,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能过于随便,让学生认为做什么老师都无所谓,这个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全面了解学生,消除对学生产生偏见,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首因效应。
三、利用注意规律,优化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引起学生感觉和知觉的重要条件。因此,充分利用注意规律,优化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1.教学语言要准确、科学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也才能提高教师威性。教师在表达生物学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例如:在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减数分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不能讲“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做到严谨、科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严格锻炼,养成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才能形成教师的榜样效应。教师在讲述生物学知识时,必须做到真实、确切。例如:在讲“植物茎的向光性”时,要讲清植物茎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而且这个生长素的浓度是在对茎生长起促进作用的范围内,并且强调一定要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植物器官的作用是不同的。
2.教学语言要生动、流畅 教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生动感人,有利于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简洁流畅、条理分明,有利于课堂的信息传递;教学语言言近旨远、激疑含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时,可把分裂过程比喻成一台戏剧的表演过程。在这出戏中,染色体是主角,其余是配角。将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形象化比喻成戏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适时加上幽默生動的舞台语言。这生动形象流畅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驱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四、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的实验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比如说对无意义的材料,20分钟左右就会忘掉42%,一小时后会忘掉56%,一天后会忘掉66%,两天后会忘掉72%,一个月后会忘掉79%等等。他用遗忘曲线表示这种遗忘进程(如图):
生物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如用比较法记忆导管和筛管的特征,利用知识体系由点到面去回忆有关知识点,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的重要性,根据遗忘的发生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复习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以避免遗忘的迅速发生。笔者认为可以从实施合理的教学计划这一角度来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遗忘程度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这一规律说明,理解记忆必然优于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对于学生来说记忆的就是无意义的材料。教学实践表明,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可以促进积极思维,强化记忆。相反,如果识记中出现理解空白,记忆效果会大大降低,并且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如对“四分体”概念的理解:为什么称之为“四分体”?因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时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正确理解其中“四”的含义,才不会出现识记偏差。另外形象的记忆有助于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在细胞的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學中,除了利用插图介绍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还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个细胞,展现他们自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其次,遗忘程度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更容易保持。因此,按照这一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学就在他们生活中。例如解释渗透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吃了咸的东西、喝水又少的时候会觉得口渴,以及为什么输液时一定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又例如在讲细胞中的元素组成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钾、钙、铁对人体的作用等等。最后,遗忘程度大小与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然这里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复。虽然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但学生并不一定会做到,有许多同学往往到迫不得已时才去翻书复习。这种现象不可避免,毕竟学生的功课负担相对较重,但我们对这种现象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它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质量,“临时抱佛脚”只能抱住浅显的知识,而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让学生做到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复习。如:即便是某一节的内容知识点较多,需要分多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每课时之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有时还可以增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综上所述,心理学规律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及时巩固知识,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宏兰.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3]王薇. 记忆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 生物学通报,1994,29
[4]田星星. 记忆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扬州师院学报,1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