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准煎液科学问题的探讨

2017-09-23 20:02张水寒梁雪娟刘浩万丹户田光胤陈林周融融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稳定

张水寒 梁雪娟 刘浩 万丹 户田光胤 陈林 周融融 黄璐琦

[摘要] 该文在梳理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历程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将其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模式标准,标化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及质量标准。按照“药材标准化、工艺规范化、生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仓储信息化” 的原则统一标准;通过标准煎液和传统汤剂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进行一致性评价,阐释科学问题,旨在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稳定、均一,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中药标准煎液; 配方颗粒; 模式标准; 稳定; 均一; 有效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problems in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Shuihan1,2, LIANG Xuejuan1,2, LIU Hao1,2, WAN Dan1,2, Koin Toda3 ,

CHEN Lin2, ZHOU Rongrong2, HUANG Luqi4*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un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13, China;

2.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3, China; 3. Tsumura & Co., Tokyo 1078521, Japan;

4.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ing of development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the concept of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nd it was used as the standard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to standardiz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quality standards of formula granules. The standard was unifi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standardization of process, intellectu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tandardization of quality, normalization of packaging, and informatization of storage"; and consistency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h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tandardized deco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interpreting the scientific question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uniform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 standard mode; stability; uniformity; effectiveness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汤剂是中药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制剂,是临床应用最成熟、范围最广的药物服用方式,其临症配伍的组方形式最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然而,临床应用中个性化煎煮导致传统汤剂质量均一性差、疗效不稳定,严重影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为适应新时期中药服用方式的新发展,具有“净、便、小、惠、精、稳”优势的中药配方颗粒[1]应运而生,但因缺乏规范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精准的临床用量而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制约。基于传统汤剂制备过程和服用方式,笔者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药标准煎液为模式标准,固化产品形式,标化生产过程,建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稳定、均一,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1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历程

1.1 中药入药形式的演变

先秦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大多一药治一病,如栎“食之已痔”等。《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记载了每味中药的气味所主。商代汤液出现之前以单味生药应用为主,之后,药物入药形式开始由生药转变为熟药,由大剂量的单味药转为适量的复方[2]。东汉时,张仲景撰用神农本草,论广伊尹汤液,撰成《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113首,冠以“汤”名者100首[34],且在方后注明详备的药材加工与煎煮方法,对煎煮溶媒、加水量、煮取量、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进行规定,详细论述了煎服的过程,形成了成熟的中药煎煮方法与理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魏晋以来铁质工具广泛应用,《雷公炮炙论》[5]记载的药材加工以切、剉、细剉法替代简单的捣碎。宋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南北阻隔,煮散剂以药量小,制作简单,便于携带而兴盛,但因药少力薄的缺点,待到药材供应问题解决,煮散剂即逐渐衰败,此时溶媒用的量具也变成“碗”、“盏”等生活用具,沿用至今。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药材从临用切制逐渐变化为按照一定规格切制成饮片的形式售賣,以待临证组方,此时对于不同疗效方剂的煎煮时间、火候、用具的认识也更加深入[67]。endprint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中药煎煮方式虽在入药形式、煎煮器具、方法等方面逐步细化完善,但仍存在药材来源多样、家庭个性操作、煎煮过程粗放、量化指标缺乏、携带服用不便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近代中医药工作者们进行了不断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出现了单味中药水剂[8],以及与煮散相类似的中药颗粒型饮片[9],但皆因为使用不便、缺乏适用性而未得到推广应用。到了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将《伤寒论》经方,遵循古方制法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制备成汉方颗粒,成为日本汉方药厂的主要产品[10],后被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效仿,中国台湾地区称“科学中药”。日韩“汤剂”固化中采用减压浓缩、喷雾干燥能最大限度减少药材损失,便于服用,但原料药材未经过炮制,多数汤药根据《伤寒论》的原方生产,种类有限,配方固定,不能临证加减,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辩证施治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药配方颗粒[11]即将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成规定量的干颗粒开始受到关注。2001年,中药配方方颗粒被纳入到中药饮片管理范畴 [12],国食药监注〔2001〕490号及〔2001〕211号文批准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2015年12月国家食药总局下发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生产限制性放开,2016年2月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关于《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在国家政策推进的良好趋势下,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蓄势待发。据统计,2006年至2015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由2.28亿元增长至81.7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8.84%,增速远高于同期中药饮片整个行业26.74%的增长。

1.3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药配方颗粒把握国际社会现代药物需求,从众多形式中脱颖而出,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成为中药打开国际中医药大门的钥匙。第一,中药配方颗粒把握了现代人对药物“三效、三小、五方便”的基本要求,改革传统用药方式,服用便捷,随时取用,保证了中药用药的及时性和连续性,顺应现代人的消费与生活需求,也易被国外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第二,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本身蕴含了中药固有的气味、归经、功效,在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原则基础上,实现了临床配方临证加减、辨证施治的用药准则,体现了中医药千百年来遵循的最核心特质。第三,中药配方颗粒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使制定国际认可的原料标准、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及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可能,有利于中药向科学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中药制药同国际制药市场接轨,已经成为中药汤剂现代化改革的新力量。

1.4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不少大型中药企业纷纷布局中药配方颗粒领域。为此,课题组前期收集国内已批准6个配方颗粒生产厂家的淫羊藿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每个厂家20个批次样本),采用UPLC检测方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随机森林算法)(图1)和共有峰的聚类分析(图2)发现,6个厂家淫羊藿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均存在显著差异。产品的差异源于原料的差异和工艺的差异,最终导致质量和疗效的差异。在中药配方颗粒即将开放生产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如何统一标准,开放竞争?如何保证不同厂家和批次间的稳定性、均一性?如何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中药标准煎液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为解决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药标准煎液为模式标准,标化生产过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准临床用量,建立有中医药“整体观”特点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以保证工业化生产与传统制备方法的等效性,不同厂家和批次间的稳定性、均一性,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中药配方颗粒药效物质基础复杂和作用机制不明的复杂体系背景下,标化配方颗粒中许多科学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尚待深入研究。目前亟须解决的主要有3个核心科学问题:即中药标准煎液如何界定?标准如何统一?疗效评价如何衡量?

2.1 中药标准煎液的界定

将单味中药煎煮制备过程规范化和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统一界定为中药标准煎液,以准确、科学地体现中药煎液的特征。

2.1.1 中药标准煎液的定义

中药标准煎液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遵循中药汤剂传统制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经过标准药材前处理、标准饮片[13]炮制、加水煎煮、固液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标准化工艺制成的质量均一、稳定的颗粒。其特征具有规范的制备工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及规范的包装要求、科学的仓储管理标准。

2.1.2 中药标准煎液的建立

标准煎液的原料来源于药材的道地产地或主产区,每个药材产地不少于3批,至少应收集15批以上的药材,经炮制加工制得饮片进行投料,遵循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汤剂煎煮方法规范化煎煮。每煎取100~200 g标准饮片,浸泡30 min以上,加水煎煮2次。根及根茎类饮片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9倍的水,第二煎7倍量;果实种子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8倍的水,第二煎6倍量;茎干枝皮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10倍的水,第二煎8倍量;花叶全草类一般第一煎加入饮片量12倍的水,第二煎10倍量。煎煮时间一般煮沸后30 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后下10 min为宜;滋补类药物文火久煎。煎煮完后趁热离心,合并2次煎液,经减压浓缩后冷冻干燥即可[14]。计算相关均值,规定其变异可接受的范围,作为衡量与临床汤剂基本一致的标准参照物。

2.2 统一标准的建立

中药现代化发展至今对6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的产品均无统一标准,标准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桎梏。中药标准煎液是配方颗粒的标尺,标准的统一应先行,因此迫切需要对标准煎液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按照“药材标准化、工艺规范化、生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仓储信息化、包装规格化”的“六化”原则,同时遵循GMP的要求和规范,注重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可能性、工艺过程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制品质量和能耗、环境保护等經济和社会效益,使制定的标准既有时效性又具有动态性,确保高门槛又保证实用性(图3)。endprint

2.2.1 药材标准化

中药作为生物资源,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15]、不同采收期[16]、野生与栽培药材质量差异巨大[17]。标准化药材需在符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以道地产区或主产区为固定产区,在采收及初加工过程中去除非药用部分及异物,制定标准化的浸膏得率、指纹图谱、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范围,规定药材混批调配的投料方法,保证批次之间的均一。目前有些配方颗粒生产企业控制药材源头即固定药材基地,开展中药材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有仓储的企业可借鉴日本津村原料勾兑方法,将贮存几年符合药典标准药材进行勾兑,确保药材质量的稳定、均一(图4)。

2.2.2 工艺规范化

在实际生产中,原料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成型的各生产环节,均能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辨析各制药单元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关系,优化工艺参数及控制限,制订工艺关键质量控制点,规范各生产工艺环节。针对中药标准煎液的品种,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成本,优选适宜的方法和技术,最终确定工艺参数。

2.2.2.1 原料的前处理规范化 净制:药材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修整等适宜的初加工,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迅速干燥,制定净选操作规范,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切制:考察饮片的厚薄、长短对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溶出率、对辅料吸收程度及其含水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切制方法与工艺条件。切制大小符合《中国药典》饮片或各省炮制规范的有关要求。

2.2.2.2 炮制规范化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考察温度、时间、投料量、辅料用量及辅料质量等相关因素对主要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条件,建立工艺稳定的控制标准。炮制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及炮制规范。

2.2.2.3 煎煮工艺标准化 煎煮工艺在继承创新基础上,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规范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工艺参数,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目前生產企业多经优化采用多功能提取罐加6~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2 h,得到浸膏量用规格控制提取工艺的产出量,用成分含量规格控制制粒工艺的原辅料比,双重指标四重指数(含量上下限)保障煎液制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19],控制在±30%的幅度。含挥发油饮片在提取过程根据需要先收集挥发油,挥发油以喷入或包合加入颗粒中。

2.2.2.4 固液分离 传统煎煮中常采用趁热过滤的方法,滤材一般为无纺布。随着科技进步,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等特点的高速离心和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过滤方法。膜分离技术[20]虽已在日本汉方药的生产中推广应用,但在国内运用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工业化生产常采用趁热高速离心方法制备煎液及配方颗粒,高速离心工艺参数中药液相对密度、离心转速等是重要的控制点(图5)。

1)槐米热离与槐米冷离总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图5 冷热离心中药成分差异的比较(以黄连、葛根及槐米为例)

Fig.5 The component difference of cold or hot centrifugation process (using Coptis chinensis, roots of Salvia and flower of Sophora japonica as example)

2.2.2.5 浓缩工艺 中药浓缩工艺中设备方法及提取液的浓缩比是重要的控制点。减压浓缩法因其适用于含热敏性成分药液的浓缩,具有蒸发效率、浓缩时间短的特点,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浓缩比根据生产工艺与设备确定,喷雾干燥药液浓缩相对密度约为1.02~1.08(60 ℃),真空干燥药液浓缩相对密度约为1.20~1.35(60 ℃)。

2.2.2.6 干燥工艺 中药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所得颗粒多为中空球状颗粒,松密度在200~600 kg·m-3,具有良好溶解性、分散性和流动性,适合热敏性物料,是配方颗粒工业化常用的干燥方法。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因耗时长,能耗高,应用不广泛;对于含糖类、脂肪类少的品种可加入5%~15%辅料喷雾干燥;含糖量大的品种,可采用隧道式真空干燥。

2.2.2.7 制粒工艺 制粒方法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干法制粒较湿法制粒能缩短工艺路线,减少辅料用量,制成颗粒外观形状及溶解性均较好,特别适合于湿敏性、极易溶性、含糖类等特殊中药物料[21],也是中药配方颗粒制粒生产中的主要工艺,能提高生产效力,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单服剂量。

2.2.3 生产智能化

中药制备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制药单元工艺。有条件企业可通过集成DCS控制技术[22]和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对提取、浓缩等工段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应用近红外在线监控集成式程控光谱预处理系统,对原料药材质量检测、提取、浓缩和物料混合等生产过程及成品进行智能化检测,建立NIR光谱与质控指标之间多元校正模型,明确快速检测相应环节质控参数和质量评价指标,实现NIR分析技术从原料到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快速质量控制和监测方法,有效地监控和追踪药品质量。

2.2.4 质量标准化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经水煎煮后直接从饮片中获得水溶性成分,对饮片中的脂溶性或挥发性成分提取含量少,无法用标准物质即“标准饮片”来实现对其药效物质群的整体控制。因此,采用“标准煎液”作为标准物质[23]进行对照,中药配方颗粒的所有药学研究均须与标准煎液进行比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保证与标准煎液质量的一致性。

2.2.4.1 名称 统一确定为“XX(饮片)/XX经典名方”标准煎液品。如当归标准煎液品。

2.2.4.2 来源 注明所需药材的主产区、药用植物基源、炮制品种名称等。endprint

2.2.4.3 制法 经优选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成型的工艺研究及3批达到生产规模的量产品工艺技术条件有关参数积累而制订制法,记述工艺的制备过程及参数。

2.2.4.4 性状特征 根据对所生产的样品性状描述外观性状色泽、表面特征、质地以及气、味,即颜色、气味和味道。

2.2.4.5 薄层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水为溶媒经提取获得,其鉴别对象为饮片的水提取物,与本“标准煎液”标准中的薄层鉴别为依据进行鉴别。薄层鉴别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24]收载的薄层鉴别方法项下要求进行试验。

2.2.4.6 检查项 水分、灰分、浸出物(包括总有效成分群即挥发油、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黄酮、总蒽醌、总多糖、总氮等指标,并制定其限量标准)、重金属、砷盐、农残测定方法参照了《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24]各项下要求。

增加检查项具体量化指标的考察,提高其专属性。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参照国际标准及通用的检测方法,应有阈值。

2.2.4.7 微生物限度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24],颗粒剂项下微生物限度要求。

2.2.4.8 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 采用标准煎液作为随行对照,待测样品的图谱与随行对照图谱比较,应具有保留时间一致的特征峰,反映煎液的特征信息,具有专属性与整体鉴别性[25]。

2.2.4.9 含量测定 建立以标准煎液为对照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一测多评法和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并制定其限量标准。

2.2.5 包装规格化

包装应注明:品名,来源、产地、规格、浸膏量规格、成分含量规格、日服用量折算成生药量(应与传统汤剂相当)规格。建立完整科学的效期标准及信息化条码溯源管理体系[26]。对产品编码、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构建质量溯源体系,形成药品质量倒追机制,保障用药安全与有效。

2.2.6 仓储信息化

根据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中药配方颗粒流转特点,建立科学的仓库管理标准;引入ISO 9000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做好“仓库装卸自动化”与“收货、发货、仓存管理智能化”的工作;企业在原有的储存、保管功能基础上,增加分拣、配货、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功能;建立网点和配送体系,实现仓储信息化,保证药品库存的畅通。

2.3 疗效保障的问题

标准煎液作为标准物质存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保证配方颗粒的规范化生产及质量标准控制;另一方面,能保证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在临床上的等效。因此,满足作为标准参照物的基本条件,首先应该是所建立的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在临床上等效。目前标准煎液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究其根本是其与传统汤剂的差异规律等的基础研究不足。有必要从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活性差异及临床疗效差异等方面[27],对标准煎液和传统汤剂进行一致性评价的研究,以保证标准煎液及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

2.3.1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2.3.1.1 指纹图谱评价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 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的异同,是寻找临床疗效和药理药效研究差异的物质基础。指纹图谱[28]的对比研究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适合中医药复杂体系。运用TLC,HPLC,NMR,MS,UV,IR,X衍射,HPCE等检测方法建立多维指纹图谱[29]。以淫羊藿配方颗粒为示例建立6个生产企业的HPLC指纹图谱,识别11个共有峰,其中5号、6号、7号、8号、9号和10号峰分别是淫羊藿苷A、朝藿定A、朝藿定B和朝藿定C等黄酮类活性物质,既可用质量标准控制,又能体现药物活性特征(图6)。

2.3.1.2 生物效應评价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生物效应评价[30]与指纹图谱的融合,通过表征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的理化特征,直接将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效相结合,寻找生物标识物,辨识与药效相关的主要特征峰,建立基于量效关联的多维化学生物特征指纹图谱,形成既能充分体现中医用药理论精华,又蕴含现代药物活性特征,从整体综合把握药物作用特征。

2.3.2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药理活性的对比研究

以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多层次的药理效应评价体系;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标准煎液多成分、多靶点与疾病间复杂网状关系,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完整网构图,分析研究多靶点作用及其潜在治疗作用的特性;通过体内外代谢成分相关性研究,阐述临床用量的机制,评价药效的一致性,深入、系统地研究单味配方颗粒、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临床应用的一致性。

2.3.3 标准煎液与传统汤剂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选择有丰富临床应用基础、适用症及观测指标明确、市场需求大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方为研究载体,以标准煎液或日本汉方汤剂为参照物,遵循循证医学思想和DME原则,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过程,系统、客观的评价经典名方及配方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构建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安全性、有效性观察站,通过大样本规范的临床研究资料反馈,进一步了解配方颗粒的安全性信息,新的适应症、用药剂量与疗程、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精准和安全。

3 思考与展望

单味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已有20年历史,除传统认为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的共煎药对外(例半夏、甘草),单煮与混煎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中药的“气味功效”是其固有性质,不因单方、复方或组方不同而有所改变。方剂的“七情和合”也应该是中药作用于人体之后功效的相互配合和影响。目前的实验数据也只能表明部分药物混煎可增加有效物质的溶出,但这并没有质的不同。所以,单味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及中医药基本理论并无悖逆。endprint

遵循“简、便、验、廉”的原则,发挥中药标准煎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本津村“汤剂”取《伤寒论》中1/3处方量药材,经切制成1~2 cm大小,加10~12倍量水循环动态提取一次1 h,固液高效分离,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为20%~25%。国内企业单味药材按《中国药典》方法切制2~3 cm,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6倍水煎煮1.5 h,第二次4倍水煎煮1 h,合并煎液,固液高效分离,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也为20%~25%,但能源消耗增加1~2倍。在中药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药材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是中药产业长久发展的基本方向。

遵循传统原则,继承创新,发挥优势和特色。中药标准煎液是在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世界接轨的背景下提出,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参照物,中药标准煎液更多考虑与传统汤液的等效性与等量性:原料药材来源规范化,保证了质量的有效性和均一性;生产工艺的关键节点控制与全过程的监控,保证了生产的均一、稳定和有效;基于特征指纹图谱和有效组分的质量标准,反映了中医药整体特点;仓储信息化和包装规格化方便了临床的精准调配和运输。因此,以中药标准煎液为参考和指导的产品具有中医药特色,更适宜推广应用,中药标准煎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可提质增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中药汤剂的科学水平和国际认知度,推动中药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睿, 翟华强, 田伟兰, 等.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5):965.

[2] 常存库. 中国医学史[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30.

[3] 张大昌, 钱超尘.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401.

[4] 罗琼. 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历史研究[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5] 陈缤, 王丽娜, 贾天柱. 中药饮片的历史沿革研究[J]. 中医杂志, 2013, 54(8):640.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3.

[7]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5.

[8] 蔡光先, 杨永华, 黄江波. 中药超微配方颗粒的研制与开发[C]. 北京: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和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2005.

[9] 李顺祥, 周东阳, 李建祥, 等. 中药饮片改革的发展趋势[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8(11):7.

[10] 李松林, 宋景政, 徐宏喜.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浅析[J]. 中草药, 2009, 40(1):1.

[11] 孙源源, 施萍. 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J]. 中草药, 2013, 44(8):929.

[12] 叶殷殷, 曾元儿, 曹骋, 等.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5):807.

[13] 肖永庆, 李丽, 刘颖. 加快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的基础研究步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13):2428.

[14] 国家药典委员会. 关于征求《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EB/OL]. (20160805). http://www. chp. org. cn/view/ff808081559d1ea301565ac2498 75610?a=GZWJ.

[15] 邵艳华. 穿心莲种质资源及其质量评价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16] 刘娟秀, 罗益远, 刘训红, 等. 不同采收期苍耳草中酚酸类及蒽醌类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J]. 中草药, 2016, 47(7):1204.

[17] 章润菁, 李倩, 屈敏红, 等. 不同产地, 生长年限和种质的巴戟天药材寡糖含量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 51(4):315.

[18] 徐文芬, 何顺志, 王悦云, 等. 不同产地加工与贮藏方法对淫羊藿药材中淫羊藿苷及总黄酮的影响[J]. 中成药, 2012, 34(8):1556.

[19] 陈保华. 中药生产的变革——从提取物投料开始[J]. 中成药, 2008, 30(6):781.

[20] 徐龙泉, 彭黔荣, 杨敏, 等.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成药, 2013, 35(9):1989.

[21] 董德云, 臧深, 金日显, 等. 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浸膏粉制粒过程中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4):306.

[22] 程跃. 中药制药过程控制及集成化生产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0.

[23] 陈士林, 刘安, 李琦, 等.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8):1367.

[24] 中国药典.四部[S]. 2015.

[25] 祝明, 陈碧莲, 石上梅.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6, 33(5):611.

[26] 李西文, 陈士林, 王一涛. 中药质量系统评价研究进展Ⅰ:中药质量可追溯技术研究[C]. 贵阳: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3.

[27] 张红梅, 宋景政, 谭红胜, 等. 从汤剂到颗粒剂:中药配方颗粒 20 年回顾与展望[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4):1740.

[28] 罗国安, 王义明, 曹进, 等. 建立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2, 4(4):5.

[29] Zhang X L, Liu L F, Zhu L Y, et al.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ing and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find characteristic chemical marker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spensing granules, a case study on Chuanxiong Rhizoma[J]. J Pharmaceut Biomed, 2014, 88:391.

[30] 黃彦珺, 张艺, 尹鸿翔. 生物效应评价法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C]. 建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 2008.

[31] Dai X, Huang Q, Zhou B, et al.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even main antioxidant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Duzhong) leaves using HSCCC guided by DPPHHPLC experiment[J]. Food Chem, 2013, 139(1):563.

[责任编辑 孔晶晶]endprint

猜你喜欢
稳定
以激励促稳定,以竞争求发展
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