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发展才是硬道理”。其论断为我们理解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稳定;发展
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稳定”一语的解释是:“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从字面上来解读,“社会稳定”就是指社会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过于片面,且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实稳定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社会稳定”应该理解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发生较大挫折,经济持续增长,避免大起大落,政治不断发展,民安居乐业,,不发生社会动乱。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些发展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创造了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目的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既是人们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又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分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地解决社会原有的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派生出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因此,实现社会稳定,既要保持发展的势头,又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实现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才能在发展中实现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还有一种情况,即在发展中急于求成,过高地估计发展的形势,提出过高的发展目标,急功近利,使发展规模、速度超越国情、国力的承受限度而导致失败。经济大起大落,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都表明发展的不协调是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原因。
二、稳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稳定依赖于发展,而稳定局面的出现,又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社会的稳定,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这三个要素往往是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的,只有社会稳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根本标志的生产力才能发展。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以及迟迟不能进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不稳定,八国联军的侵入、中日战争及后来的内战,多次打断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中国陷于贫困和落后的境地。事实证明,一个不能保持长期社会稳定的国家,其发展生产力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1.政治稳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战后日本和“四小龙”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政治稳定的标志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与政府的长期稳定、廉洁执政和政府努力实行一个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而阶段性的经济停滞和下降,又总与政局动荡和政策不连续或政策失误有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百年的内忧外患,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期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社会又一次进入了动乱期,以至于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稳定政策。实践证明: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起飞阶段中的最突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政治稳定在我国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于没有它就什么都搞不成,这也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政治稳定的原因。
2.经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国情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多,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力不发达,就业人口压力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政府要不断地在发展中解决这个问题,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社会整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改革举措之所以均能顺利出台,都同经济稳定有直接关系,而经济的稳定又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有了稳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现实基础。
以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看到,社会的稳定最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发展是第一位的,稳定依赖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作者简介:朱猛,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5级研究生。